摘要:研究成果得能解决现实问题,要是研究企业管理,成果就得能给企业提供管理优化方案;研究教育改革,成果就得能给学校教学改进支支招。有个关于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的项目,团队调研了上百所高校,提出一套包含课程设置、实践平台搭建、师资培养的完整方案。结题时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结题时,专家们可不光盯着理论研究,更看重成果能不能 “落地开花”。总结下来,有三个成果转化指标,专家关注得很。
研究成果得能解决现实问题,要是研究企业管理,成果就得能给企业提供管理优化方案;研究教育改革,成果就得能给学校教学改进支支招。有个关于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的项目,团队调研了上百所高校,提出一套包含课程设置、实践平台搭建、师资培养的完整方案。结题时,不少地方高校试点这套方案,学生创业项目数量增长了 30%,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也提高了,这种实实在在被应用的成果,专家就很认可。
怎么提升这一指标呢?在研究过程中,多和实际应用部门交流,像企业、政府机构、学校等。比如做教育政策研究,就多和教育局、学校一线教师沟通,让成果更贴合实际需求。申报结题时,得附上详细的应用案例和反馈报告,人家采纳了哪些内容,实际效果怎么样,都得说清楚。
项目成果在学术圈也得有 “动静”。发表高质量论文、被同行引用、在学术会议上交流,这些都能体现学术影响力。有个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创新表达” 的项目,团队在 CSSCI 来源期刊上发表了 5 篇论文,还在国际艺术学术会议上做了主题报告,论文总引用量超过 50 次。这样的成果,在学术圈传播开,推动了相关领域研究进展,专家自然高看一眼。
想提升学术影响力,就得瞄准高水准学术平台。提前了解领域内的权威期刊、重要学术会议,按它们的要求打磨论文。研究过程中,多关注同行研究动态,和其他学者交流合作,让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学术交流大圈子。结题时,把论文发表情况、引用数据、会议交流情况整理成清晰图表,让专家一眼看清成果的学术传播范围。
人文社科成果得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像提升公众认知、推动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谐等。有个 “社区养老服务优化研究” 项目,团队研究成果被当地政府采纳,新建了多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还开发了线上养老服务平台,服务了上千名老人,提高了社区居民幸福感,社会效益显著。
要增强社会效益,项目开展时就得考虑社会需求。可以和社会组织合作,举办公益讲座、培训活动等,把研究成果普及给大众。申报结题时,提供社会反响数据,比如媒体报道次数、公众参与度、受益人群反馈等,展示成果在社会层面的影响力。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结题,这三个成果转化指标是关键。从实际应用到学术圈,再到社会大众,成果能在这些层面发挥作用,才符合项目设立初衷,也更容易在结题时获得专家认可。准备结题材料时,围绕这三个指标,把成果的转化成效充分展示出来,项目才能圆满收官。
来源:兰哥的论文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