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商务部代表团刚刚结束在华盛顿的三天行程,全球市场的目光却并未随飞机离开美国上空。随着中方团队返回国内,一句“所有关税依然有效,美国会赢到最后”刷屏社交平台。
中国商务部代表团刚刚结束在华盛顿的三天行程,全球市场的目光却并未随飞机离开美国上空。随着中方团队返回国内,一句“所有关税依然有效,美国会赢到最后”刷屏社交平台。
与此同时,美国国家安全圈的沙利文直言不讳地指出,越来越多盟友正在重新评估与美国的风险。“最大的破坏者”,他用这个词形容当下美国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这场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暴,远比表面上的贸易争端要复杂得多。
8月下旬,中方谈判团队在美财政部、商务部密集磋商,频繁与美方多部门代表沟通,议题涉及关税、科技管制、投资准入等核心内容。李成钢副部长在会谈中多次重申“合作共赢”原则,并与美国多家企业高层私下交流,力求为中国企业争取更多公平待遇。
市场原本预期,关税问题会在此次会谈后出现松动。然而8月29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一纸裁决打乱了所有人的节奏。该法院以7:4的争议性投票结果,认定大部分加征关税措施违法,理由直指总统权限越界,且“芬太尼进口”理由缺乏合法性。法院还为上诉预留时间,相关关税将在10月14日前暂缓调整。
裁决一出,道琼斯指数短线跳水,金融市场迅速反应。华尔街分析师普遍认为,政策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加剧企业投资观望情绪。
就在中方代表团启程离开华盛顿的当天,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发布长文,核心信息为:“所有关税依然有效,美国会赢到最后。”这短短一句话,既是对国内支持者的宣誓,也是对中方的明确信号。他在文中猛烈抨击法院为党派工具,坚称关税政策是美国经济的“保护伞”,并宣称已将案件递交最高法院。
美国主流媒体普遍解读,这类表态意在维系铁杆选民基本盘,同时在贸易政策上为自己留足回旋空间。不少美国企业高层则通过各自渠道,对关税持续表示担忧。美国商会代表在与李成钢副部长的闭门会谈中坦言:“美企不能失去中国市场。”
据美联社9月1日报道,若最高法院维持下级法院判决,美国需退还自2018年以来累计数百亿美元的加征关税,这将造成极大财政压力。
就在贸易风波升级时,沙利文在著名播客节目发表罕见观点。他指出,过去一年,美国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对外加征关税,连最亲密的盟友也未能幸免。印度总理莫迪四次拒接特朗普电话,转而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欧洲多国领导人公开质疑美国的政策稳定性。
沙利文用“最大的破坏者”形容美国的对外行为,他坦言,越来越多国家正在谈论“对美去风险”,美国在全球的信誉和信任度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彭博社9月最新调查显示,超六成美欧企业高管认为中美贸易摩擦正在影响全球供应链安全,四成以上受访者计划对美战略进行调整。G7峰会期间,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表示,单边主义政策已不适应全球经济新格局。
美国农民联合会8月底发布的报告显示,前七个月,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增速大幅低于预期,部分大豆、玉米库存持续高企。美联储最新会议纪要指出,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已成为遏制企业扩张和投资的主因之一。
中国方面,跨国投资研究院9月发布的分析认为,尽管外部摩擦不断,但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保持增长,新能源、半导体等出口高端产业链份额提升。两国经济深度融合,即便短期摩擦不断,长期脱钩的成本高昂,双方都很难单方面彻底“赢到最后”。
此次美国法院对关税权力的判决,直接挑战了过去数年贸易战的合法性。根据美国宪法及相关法律,总统未经国会授权,不得随意对外加税。法院将“芬太尼进口”作为加税理由予以否定,认为其与国家利益无直接法律关联。
专家普遍认为,若最高法院维持现有裁决,美国将面临大规模退税和财政压力。这一现实威胁到政府财政平衡,也让相关政策制定者进退两难。美国财政部经济顾问团队在8月底内部评估中直言,贸然撤销关税将对美企形成短期冲击,若坚持则风险外溢到全球金融市场。
华尔街日报8月末专栏指出,当前美中贸易局势最大的不确定性已由政治转向法律。美联社分析师认为,政策反复无常已令投资者信心下降,部分美资、外资企业已开始调整在美投资布局,转向东南亚和欧洲。
美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7月以来,美国家庭日常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2.4%,企业采购成本升高直接传导至终端市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也显示,贸易摩擦对中美两国经济均已造成实质性损害,全球供应链效率下降,部分制造业环节出现外迁趋势。
全球主要经济体对外部风险的关注度显著提升。G20财长峰会期间,德、日、韩等国代表明确表示将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分散对美市场的依赖。国际清算银行(BIS)8月底发布的全球风险评估报告显示,美元资产在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连续第七个季度下滑,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
“去风险”已成为欧美企业和政策圈的热门词汇。欧洲议会最新政策指导文件将“多元化外部合作伙伴”列为未来三年优先方向,减少单一市场依赖。
本轮中美高层磋商期间,双方在经贸、技术、投资、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展开坦率交流。知情人士透露,美方更关注芯片、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的合作边界,而中方则强调市场准入和贸易公平。
多家权威媒体报道,尽管磋商气氛理性,但美国司法和行政系统的分歧,成为双方能否实现突破的最大障碍。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8月底公开强调,中方愿与美方在平等基础上持续推进对话,为全球经济稳定注入正能量。
从数据到现实,贸易战已被证明没有赢家。美国国内对关税政策的分歧日益激烈,企业界呼吁恢复理性合作。中国则加快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全球资本和技术流入。
权威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若无法在制度层面形成新共识,贸易摩擦将长期存在,全球产业链重塑还需数年适应。中美两国均在调整自身战略,试图在不确定的国际局势中保持竞争力。这场博弈,短期看谁都难以“赢到最后”,但长期合作依然是大势所趋。
中方代表团离开美国,留下一串未解的悬念。特朗普的道尽了当前美方的强硬与焦虑。沙利文的“真心话”,则揭示出美国全球信誉面临的深层危机。经贸关系的复杂性远超想象,法律、市场、国际环境等多重变量交织。
参考资料:中方贸易谈判代表访美
2025-08-30 14:38·环球时报
来源:无羽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