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5年9月27日,当香港报纸刊登新中国十大元帅授衔照片时,寓居浅水湾的张发奎摔碎茶杯:“当年若带第二方面军上井冈山,今日授勋台上我当居首位”!
1955年9月27日,当香港报纸刊登新中国十大元帅授衔照片时,寓居浅水湾的张发奎摔碎茶杯:“当年若带第二方面军上井冈山,今日授勋台上我当居首位”!
这番狂言背后,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历史伏笔?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南昌江西大旅社的灯光彻夜未灭。
时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的张发奎手握两份急电:汪精卫“清共令”要求立即逮捕叶挺、贺龙;叶剑英密报“共产党即将起义”。
据《张发奎日记》记载,他最终选择“装病避走九江”,这个决定彻底改写其人生轨迹。
历史在此刻给出残酷对比:张发奎当时统领3个军4.5万人,而南昌起义部队仅2.3万。
若他响应起义,其地位将直接超越起义领导人贺龙(时任军长)、刘伯承(参谋长)。
台湾“国史馆”2007年解密的《汪兆铭电令集》显示,汪精卫早已密令“若向华(张发奎)异动,可动用粤军第四师剿灭”。
1946年重庆谈判期间,周恩来亲自到张发奎寓所密谈5小时。
根据美国驻华武官巴雷特回忆录记载,周恩来承诺“若将军起义,未来国防部长非君莫属”。
但张发奎开出条件“保留二十万粤军建制”,触及中共建军原则底线。
对比同期叶剑英的抉择:这位张发奎昔日参谋长,在1927年广州起义后彻底转向红色阵营。
1955年授衔时,叶剑英统管全军训练的正兵团级职级,恰与张发奎抗战时期的战区司令职务形成镜像——两人相似的起点,因政治抉择走向不同终点。
1948年5月,手握12万粤军的张发奎,本可左右李宗仁、孙科间的副总统之争。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5月12日密电中写道:“张将军要价广东省主席兼绥靖主任,否则将动用铁卫队封锁珠江”。
但蒋介石宁愿让毫无根基的孙科上位,也不愿粤系坐大。
这种派系倾轧的恶果在1949年显现:当白崇禧30万桂军退守广西时,张发奎拒绝开放西江航道,导致桂系主力被四野全歼。
香港《工商日报》当时评论:“粤桂相争,共军得利,实为党国末世缩影”。
近年大陆军史界掀起激烈争论:若张发奎1927年选择起义,真能位列十大元帅之首?
反对派以陈毅为例,这位南昌起义时仅为团政治指导员,因坚持南方游击战最终位列第六。
支持派则举程潜为例,这位国民党元老若能早日起义,按资历当居元帅前列。
从北伐先锋到愚公遗老,张发奎的人生轨迹折射着20世纪中国军人的集体困境。
当我们翻开台北“中研院”珍藏的《张发奎口述历史》,其中那句“政治站队比军事才能重要百倍”的感慨,或许正是对十大元帅榜单最犀利的注解。
您认为历史会优待识时务者,还是终究眷恋纯粹信仰?欢迎在评论区留下真知灼见。
来源: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