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教练式父母”是最好的育儿方法,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轻松高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6 07:01 2

摘要:现在,父母的角色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照顾者,而是需要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激励者和陪伴者。所以,今天开门见山,想从三个方面和大家进行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文丨张华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兼CEO
整理自张华读书会视频号直播

今天想跟大家聊的主题是:如何做教练式父母?

现在,父母的角色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照顾者,而是需要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激励者和陪伴者。所以,今天开门见山,想从三个方面和大家进行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每一种情绪都值得被接纳

我觉得当父母最基本的修炼就是:每一种情绪都值得被接纳。这句话特别重要,希望所有的家长朋友都能记在心里。

在我30岁之前,我曾在南方周末担任记者,专门采访中国的以及一些国外的企业家。30岁之后,我开始创业,做起了少年商圈,一干就是12年。现在,我正经历着第13个年头。我最后一次采访是在丹麦,采访的是乐高的CEO。

我给朋友们讲过这个故事:采访结束后,一位当地华人朋友带我去他们孩子的学校参观。我看到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班级,孩子们大约七八岁。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我以为是讲科学、英文或者他们本地的语言,但都不是。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国际上非常流行的一个项目,叫做SEL(社会情感学习)。很多人认为社会情感学习就是情绪管理,但情绪管理只是社会情感学习中的一个模块。

在那个二年级的班级里,我听了大约半小时的课,感触颇深。老师是用16张卡片来上课的。因为这个丹麦的学校学生不多,加起来不到100人。老师拿了16张卡片,班里大约有20个孩子,基本上每个人都能拿到一张卡片。每两个孩子组成一个小组,然后每个小组抽取两张卡片。这16张卡片上画的是16种不同的情绪:开心、兴奋、郁闷、伤心、悲伤、痛苦等等。

老师让孩子们拿到卡片后,进行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是观察卡片上的人是什么情绪;

第二步是推测这个人可能遭遇了什么;

第三步是模仿;

第四步是表达。

在模仿环节,老师通过翻译告诉我,他们不是简单地模仿卡片上人物的表情,而是要回想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一件事,那件事让自己和卡片上的人物有相同的情绪。这样,模仿就变成了一种体验式的模仿。在小组内互相表达时,孩子们实际上又回到了那件事情的现场,体验了当时的情绪。

这堂课让我感慨良多。为什么?

因为我们现在经常说,每个父母都应该成为情绪管理的高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什么难?因为情绪管理不仅仅是识别和表达情绪,更是一种对情绪的深度理解和体验。而这种理解和体验,需要从孩子时期就开始培养。

所以,下面我想和大家聊聊中国父母在情绪管理方面的话题。

其实,很多父母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但又不能把情绪管理不好完全怪罪到自己身上,真的没必要!我想对家长们说,别总是自责,觉得自己做父母不合格,情绪不好就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完全不用这样!情绪管理这件事,慢慢来,每一步都算数,只要坚持,总会越来越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咱们生活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里,至少有三个因素影响着我们。

第一个因素,是社会对成功的评价标准太单一了。大家好像都被卷进了一个“内卷”的漩涡,情不自禁地跟着大家一起“卷”,压力山大。

第二个因素,是咱们的文化基因里,一直强调“满招损,谦受益”“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这种观念虽然很好,但也让家长们总是觉得要严格要求孩子,不能放松。

第三个因素,是中国传统的家族家庭文化,家长总觉得孩子是自己的,应该听自己的。所以,很多家长会不自觉地用家长威严去训斥孩子,或者给孩子指一条所谓的“明路”。可现在的孩子和我们小时候不一样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根本不听你的。

这三种因素加在一起,就让很多家长觉得和孩子相处特别难。于是,有些家长就变本加厉,歇斯底里地去控制孩子;还有一部分家长就觉得自己不配,很自责,很郁闷。这两种极端的做法都不好。

大家还记得我前面给大家讲过的丹麦小学的情绪管理课,或者叫社会情感课程吗?其实,大家只要记住一句话就行:每一种情绪都值得被接纳。

咱们传统文化里有些说法我不太喜欢,比如“祝你笑口常开”。这话虽然吉利,但一个人要是每天笑嘻嘻的,也挺可怕的。我觉得一个人能保持平静,那才是真本事。古人说的“宠辱不惊”,就是这种境界。


我觉得一个人,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有“四心”最重要:一是好奇心,二是上进心,三是平常心,四是同理心。

重点给大家讲下“平常心”,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我们自己要善于察觉自己的情绪,每一种情绪都值得被接纳,同时也要感受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每一种情绪。

另一方面是面对所谓的高光时刻,不要过于骄傲;面对低谷时刻,也不要自惭形秽或者自我贬低。

这就是平常心的两个维度。其他我就不多说了,大家只要记住一个词:SEL(社会情感学习)

社会情感学习是国际上一个很大的课题,它包括五个层面,情绪管理只是其中一个。我给大家讲讲丹麦小学的活动课程,希望大家记住一点:在家庭教育方面,千万不要走极端,要记住每一种情绪都值得被接纳。只要你能做到这一点,慢慢就会不一样,长舒一口气,保持平常心。

提升能力而非消除行为

谋求进步而非展示才华

接下来,想给大家分享一副对联,上联是“提升能力而非消除行为”,下联是“谋求进步而非展示才华”,横批是“敢让孩子做自己”

中间这句话是:2014年,少年商学院的专栏作者们一起出了一本书,书名叫《敢让孩子做自己》。这两句话,无论是当作春联贴起来,还是像开玩笑说的那样,像是和尚尼姑念经,你要是每天念三遍,对个人的修炼都很有帮助。我来稍微拆解一下这两句话的意思。

先说“提升能力而非消除行为”。

最典型的就是青春期的孩子很反叛,不听你的话,你嗓门一高,他还顶撞你。还有孩子拖拉磨蹭,明明要迟到了,还在慢慢系鞋带。这时候,很多家长就会提高嗓门,甚至批评斥责,孩子迫于家长的威严,最后还是会服从。但这种做法只是短暂地消除了孩子的行为,没有真正提高孩子的任何能力。所以过不了几天,这种情况又会重复出现。

比如我家老三,他总是很着急,因为在家里,他比哥哥们小很多,哥哥们有时候不愿意带他玩,他就容易生气着急,还容易在学校和同学起冲突。我完全可以在他着急的时候,通过教育或者讲道理来消除他的行为,但这只是暂时的,过不了多久又会反复。

我仔细想一想,他其实是欠缺慢的能力,或者说是等待的能力,他总是不愿意等待,坐地铁都想第一个冲进去。我可以通过带他做一些需要等待的事情,比如排队的时候玩小游戏,让他学会利用等待时间找到乐趣,培养他的等待能力。

再说“谋求进步而非展示才华”。

咱们直播间的家长朋友们都很用心,孩子也都很优秀,成绩和能力都不错。但这也容易滋生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特别在意自己的名次和成绩。这会导致什么情况,就是很多孩子会成为我小时候的翻版。

小时候,我是个学霸,出生在河南省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村,那地方穷到只有一条路能走——考大学,考个好大学,不然就没法出人头地。所以,我从小就在学习这条路上拼了命地奔跑,那滋味,压抑又痛苦。

不过,我运气还不错,一路都是学霸,人生仿佛开了挂。可到了高中,我进了我们那儿最好的高中,那学校在河南省可有名了,跟衡水中学似的。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我居然考了全校第一、全年级第一。领奖的时候,校长喊我名字,第一遍我没动,第二遍我还没动,第三遍我才慢悠悠站起来,心里还美滋滋地想:让校长多喊几声我的名字,让大家好好认识认识我。那时候,我真是特别兴奋。

可好景不长,第二次考试我就滑到了全校第八名。全校有八个班,每个班六七十人,五百多学生。虽然我还是我们班第一,可全校第八,我就觉得心里特别难受,特别郁闷。第三次考试,我直接掉到了全校第十六名,我们班第三名。我顿时就觉得完了,不行了。

走在从教室到餐厅的路上,看到那些认识我的人,我都觉得他们在背后指指点点,好像在说:“嘿,这不就是那个学霸吗?怎么才第十六名了,不行了吧?”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我更是掉到了全校第三十二名,班里第四名。考完试放暑假,我提着蛇皮袋子、塑料袋,从宿舍走到车站,那十几分钟的路,我觉得是我这辈子走过的最长的路,心里特别难受。

那时候,我真觉得人生没希望了。想想看,五百多学生里排第三十二名,我居然就觉得没希望了,还让不让人家后面的同学有出头的机会了?后来我才明白,当时那种压力到底从哪儿来的。

表面上看,是因为成绩下滑,可实际上,是来自脸面的压力。我总觉得,只有一直保持全班第一、全校第一,才对得起老师和同学对我的夸奖,才配得上人家看得起我。一开始我就考了全校第一,那以后要是成绩下滑了,肯定就丢脸了。要是不能重回巅峰,还继续往下掉,那可就彻底完了,好像所有人都会看不起我。其实,这都是自己瞎想的,哪有那么多人在意呢?

现在想想,30年过去了,我当年讲的那些事,其实现在的孩子也一样。很多孩子都在为了进步而努力,而不是单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要总想着别人眼中的自己,或者自己猜测别人眼中的自己,然后就决定自己要不要努力。成绩好了就特别开心,成绩不好就一蹶不振,甚至逃避,下次就不考了,因为不考别人就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

其实,很多优秀的孩子后来变得颓废,不光是因为学习上遇到挑战,更可能是因为完美主义,总觉得成绩就是自己被人看得起的唯一证明。

谋求进步而非展示才华,意思就是我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哪怕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得不够出色,但我确实在一步步往前走。正是因为清楚自己的不足,我才更要努力。所以,我不会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名次不够靠前,就觉得自己被别人看不起。

这或许就是上天在考验我吧。我追求的是长远的进步,而不是现在就急着向别人展示什么。人生本来就不是用来展示给别人看的,它是一种体验。人生就是要不断地经历挫折,然后重新爬起来,不断地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积累更多的人生阅历。这两句话,我觉得已经道出了家庭教育的真正精髓。

而横批的这句话,“敢让孩子做自己”,听起来简单,但其实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孩子就是孩子,父母就是父母,咱们得把这两者分清楚。大家都知道有首诗,里面有一句话:“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说的不就是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嘛!可现在好多家长打着“爱”的旗号,其实是在控制孩子。

前几天就有朋友问我,华哥,现在到处都是家庭教育的讲座和直播课,我该怎么分辨哪些课程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呢?我说,分辨课程好坏有很多方面,但最基础的一点,你只要听十分钟直播就能分辨出来。那就是,这个课程到底是真心让孩子做自己,还是在变着法儿控制孩子。

就说时间管理,现在很多人教家长怎么管理孩子的时间,可很多方法都是为了让孩子们乖乖听话、按部就班地学习。但我一直觉得,对孩子来说,自由才能自律;对大人来说,自律才能自由。时间管理的核心不是把时间排得满满的,也不是单纯追求效率,而是要让孩子学会自主选择,学会分清事情的优先级。我讲的所有内容,出发点都是希望家长能真正敢让孩子做自己。

三个关键词:爱、勇气和责任

大家经常去看一些好莱坞的电影,有人很早就归纳了三个主题:爱、勇气和责任,这几个字真的是贯穿了无数的经典电影。

比如《寻梦环游记》,里面满满的都是家人之间的爱;《狮子王》里,辛巴的成长故事,既有勇气的展现,也有责任的担当;还有《花木兰》,无论是迪士尼拍的还是咱们自己拍的,都离不开爱、勇气和责任这三大主题。你们随便说几部好莱坞电影,仔细想想,它们的中心思想肯定都跟这五个字有关。

就说《哪吒》,里面有没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没有哪吒面对困难时的勇气?还有他最后承担起保护大家的责任,这些场景大家都能轻易想出来吧?我之前有个朋友问我,疫情期间收入受影响,暂时买不起我的课,我说没关系,来者皆是客。如果我要给你们最简单的建议,让你们在家也能成为父母的得力助手,那我就会想到好莱坞电影的这三个主题。

其实,我们在家也可以通过一些小事,营造出爱、勇气和责任的家庭氛围,比如:

1、鼓励日记,它代表着爱。我们可以把每天的感动、温暖都记录下来,让家人感受到彼此的关爱。

2、能量清单,对应的是勇气。我们可以把那些让自己感到有力量的事情写下来,提醒自己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3、家庭看板,对应的是责任。我们可以把家庭的计划、任务都写在上面,大家一起分工合作,共同承担责任。

这三件事可不是我随便说说的,而是少年商学院很多家庭都在践行的。通过鼓励日记、能量清单和家庭看板,我们就能把爱、勇气和责任融入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推荐大家都能试试。

· 鼓励日记

家长每天抽几分钟,要是太忙,隔天也行,专门找孩子一天里做得特别好的地方,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记录下来就行。比如孩子今天自己整理了书包,或者主动给长辈搬了凳子,把这些记在卡片、手机备忘录,或者纸质笔记本上都成。重点是记录,别长篇大论讲大道理,也不用对孩子未来有太多设想,就单纯记下孩子的闪光点。

它最大的变化是,家长们学会了如何真心实意地鼓励孩子,也拓宽了寻找正能量的视野。通过鼓励日记,家长们看到了孩子的优点。我们可以说,桂心桂心,家长通过鼓励日记重新定义了孩子的好。

以前我们总说要拥抱生活中的小确幸,但这些话逐渐变成了心灵鸡汤。在家庭教育中,最大的小确幸是用成长型思维记录并看到孩子的那些小细节,这就是小确幸,对吧?如果每个小确幸都是孩子考上了名校、考试分数第一、竞赛第一名或一等奖,那生活就太无趣了。如果人生只关注名次,那也太无趣了。你问:“华哥,难道你不在意孩子的名次吗?”我当然在意,也希望我们家孩子的名次很好,但名次和分数是结果,不是原因。通过鼓励日记,孩子被父母看到,会变得更自信。

这种自信会逐渐生长,延伸到学校和校外。他的成绩不会差,他的社交会更自信,他的人生观和生活观会更豁达。所以,鼓励日记的最大价值就在这里。

· 能量清单

孩子放学回家,进门的时候,家里最好有个白板。让孩子把当天在学校、家里或者户外,觉得让自己特别有成就感、充满能量的小事写下来。比如“今天我帮同学解答了一道数学难题”,或者“我调解了两个朋友之间的矛盾”,就简单写这么一句话,记录下孩子自己觉得自豪的小事儿,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是有意义的。

我家之前试过这个能量清单,效果真的不错。今天有个家长朋友问我,他家12岁的女儿不太自信,该怎么办。其实让孩子变得自信有很多方法,但我特别推荐试试能量清单这个方法。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才是关键。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不自信,遇到考试、竞赛或者需要展示自己的机会时,就会不停地鼓励孩子。但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越鼓励,孩子反而越不自信呢?

就像结婚一样,有些人准备了很长时间,反而不敢迈出那一步。我认识我老婆没多久就求婚了,四个月就结婚了,今年都结婚18年了。我打算在结婚纪念日的时候写篇文章,叫《我们的婚姻成年了》。结婚其实也需要这种冲动,行动起来才能获得自信。很多人都是在行动中逐渐找到自信的,而不是先有自信再去行动。有时候让孩子准备得过于充分,反而会让他们瞻前顾后,感到忐忑不安。所以,关键是要让孩子先行动起来。

能量清单的主角一定是孩子。最好是在家里进门的地方放一块白板,然后列个表,写上周一到周日。每天让孩子写一件当天让自己觉得能量满满的事情,一句话就行,不超过十个字。如果一周七天里写了四天,就给孩子一个小礼物;如果七天都写了,就给个比较大的礼物。当然,也可以让孩子积累四周,一个月之后给个更大的奖励,比如去长隆或者环球影城玩一次。

这个方法最大的好处是,孩子能感受到“天生我材必有用”。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只要在学校里找到一件让自己觉得能量满满的事情,就会觉得上学有意义,觉得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是有价值的。这很重要。

现在社会压力很大,贫富差距也比较大。虽然孩子们的选择看似很多,但社会对成功的评价标准还是比较单一的。孩子们很容易感到压力,再加上短视频和游戏的影响,他们的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经常被家长和老师批评,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对未来感到绝望。但如果他们能每天记录一件让自己内心充满能量的事情,就会觉得自己被看见、被需要,这对他们的成长非常有价值。

· 家庭看板

这个就有点不一样了,是全家一起参与的,一般持续时间是1到3个月,最长别超过半年。家庭看板上,家里每个人,包括孩子、爸爸、妈妈,都要写上自己这期间要努力完成的一个计划。

比如我家里有三个孩子,老大、老二、老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爸爸妈妈也一样,大家各自去完成。不过到了周末,大家聚在一起,看看谁在按计划推进,谁做得好就表扬一下,谁有点落后就互相鼓励一下。

当然,家庭看板也可以是大家一起完成一件事,比如家庭共读,每人每周或者每两周读一本书,周末的时候一起分享读书心得,这样既能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又能互相学习进步。

在我的书《世界是我们的课堂》中,第六章有专门写了家庭看板是怎么做,想要进一步了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本书,对于“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帮助

很多人一提到领导力,就以为是当领导,比如在学校里当班干部、学生会主席之类的。其实,这可把领导力给理解窄了。

领导力到底是什么?其实有两种定义。

第一种,就是影响力。在一个团队里,只要你能对别人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你就有领导力。

第二种,服务式领导力。比如说,几个同学一起去户外,有个孩子特别细心,提醒大家别忘带东西,到了地方注意安全,这种照顾他人、给大家带来积极影响的行为,就是服务式领导力。

现在这种领导力可受欢迎了,但有些家长一听就急了:“我家孩子这是去服侍人啊?”这可就太狭隘了。

还有一种领导力,叫自我领导力。在家里,这可体现在好多地方呢。首先,孩子能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不用父母天天催着起床、写作业。其次,孩子能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像按时吃饭、睡觉,自己安排好日常琐事。再者,孩子在和人交往时,能遵守规则,比如守时、诚信。不过,很多人都忽略了自我领导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家庭氛围。

我们总希望孩子学习好、会自我管理,可光嘴上说没用。家长总挂在嘴边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到底怎么当榜样呢?很多家长也是想起来做一做,想不起来就不管了。

这时候,家庭看板就派上大用场了。我们可以以三个月为一个周期,每个人写一件自己要做的事。比如说疫情期间,我们一家人就试了试家庭看板。我找了个大白板,一家人都写上自己的小目标。我那时候在写书,就写每天写3000字;妈妈在家附近练普拉提;哥哥去高尔夫练习场练球;弟弟画画、运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每周都要刻意练习一下。到了周末,大家看看彼此完成得怎么样。其实,刻意练习就是有目标地每天进步一点点。能在那种环境下坚持做一件事,就已经很厉害了。

家庭看板最大的好处,可不是让大家比赛谁做得更好,而是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让每个人都为自己负责。孩子能看到爸爸在努力工作、写书,妈妈在锻炼身体。这可不是靠说教,而是潜移默化的。通过每周的家庭会议,孩子能看到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这种氛围,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比单纯的说教管用多了。

以上给大家分享的三个关键词不知道对各位有没有帮助。你看看,这三个关键词对应的不就正好是三个主题:爱、勇气、责任。

真正的爱是能够看到孩子,觉察他们的情绪。真正的爱是通过每天的小进步,发现并改变自己的思维,发现原来自己是有发现美的眼光的。这叫做真正的爱。

勇气是因为看到自己有一件事情,使自己充满能量,看到自己被需要、被看见,能量满满。他们自己给自己赋能,至少不会厌学,至少觉得人间值得。周围有一些朋友需要自己,或者在自己所在的团队、团体中是一份子,是被需要的一份子。

责任是看到一个家庭文化,每个人都为自己的事情每周都在努力,这种并肩作战的氛围非常好。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句话叫做“肩并肩”。背靠背不如面对面,面对面不如肩并肩。背靠背是互相不理睬,青春期的孩子回家就关门,谁也不理谁。面对面时,你们可以沟通,但经常会有冲突。肩并肩是大家一起成长,一起做成长的合伙人。所以,当你和孩子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通过家庭看板让家庭有一个氛围,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在一段时间里为自己的事情负责,这种氛围感会产生并肩作战的感觉,产生向上的力量。

以上就是我今天想给大家分享的内容,关于“如何做教练式父母”,我从三个方面和大家进行拆解。希望大家都能有所启发,让我们的孩子在今天这个内卷的社会里,能够被看见、被需要,拥有存在感,甚至还能收获成就感。

接下来的直播主题如下

来源:少年商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