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42岁男子吃非诺贝特降血脂,2年后走了,主任:不该忽视这3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6 17:39 1

摘要:2020年,42岁的张立波是湖北一家大型金融企业的销售经理,由于公司业绩考核的压力,他奔波于和各地的客户谈判合作,经常应酬到深夜,酒席和饭馆经常是拿下签单的主战场,长期的饮食不规律且油腻,加上缺乏运动,导致他的体重逐渐升高。两年前,公司的体检中查出他的血脂偏高

2020年,42岁的张立波是湖北一家大型金融企业的销售经理,由于公司业绩考核的压力,他奔波于和各地的客户谈判合作,经常应酬到深夜,酒席和饭馆经常是拿下签单的主战场,长期的饮食不规律且油腻,加上缺乏运动,导致他的体重逐渐升高。两年前,公司的体检中查出他的血脂偏高,但是他自觉身体并无异样,没有放在心上。

2020年4月22日下午,公司正在进行季度复盘会,张立波正在拿着笔记本记录重点,突然感觉右臂发麻,好像被重物压了很多一样,敲击键盘的时候也没有知觉了,一时间连打字都变得非常僵硬,敲击键盘总是打错字,好像脱离了大脑的指挥一样。张立波揉搓了一下手指,用左手捏了捏手腕,几分钟后慢慢能动了,他以为是中午睡觉压麻的,没有在意。

第二天一早起床,张立波在右手挤牙膏的时候突然使不上劲了,牙刷掉在了地上,他弯腰想捡起牙刷的时候,发现右腿像是灌了铅一样的抬不动,起身照镜子的时候发现嘴里的牙膏从右侧嘴角流了出来,顺着下巴把胸口的衣服全弄湿了,但他自己完全没感觉,好像右半边的脸失去了知觉一样。张立波以为自己昨天没睡好,连忙收拾完就出发去公司了。

上午,他急匆匆地赶往会议室,准备汇报项目的最新进展。当他踏入会议室的那一刻,突然感觉到地板好像成了45度的斜坡,仿佛整个房间都在倾斜,右脚像是踩到棉花一样,绊到了他的左脚,幸亏及时抓住了会议室的桌子,这才没有撞到墙上。周围的人不禁在偷笑,小声议论着他是不是昨晚喝多了,到现在还没清醒。

张立波的脸刷一下就红到脖子根了,但他依然强装镇定,按照自己准备好的计划继续进行汇报。正在打文件的时候,张立波突然发现屏幕右边的字全都消失了,像被人用橡皮擦擦掉了一样,他赶紧揉了揉眼睛,发现右边视野依旧是黑色的,只能闭上一只眼睛,才能勉强看清。就在张立波祈祷不到发生更丢脸的事情的时候,他正想讲“市场份额”这个词,舌头就像打了结一样,“市...市...”几个音节在他的喉咙里反复打转,但就是发不出完整的单词,他瞄了一眼底下,发现市场总监皱起了眉头,他立马紧张的清了清嗓子,明明很熟悉的内容,但是此刻他的脑子一片空白,一句完整的话都组织不起来。

就在他焦急的想词的时候,头顶一阵剧痛,像被雷劈了一样,后脑勺突然炸开一样的剧痛,疼得他眼前一阵发黑,屏幕上的文字突然旋转扭曲,喉咙深处涌上一股酸苦的液体,一股热流突然从胃里直冲上来,张立波甚至来不及转身,呕吐物直接喷在了桌面的文件上,咖啡色的液体里还带着早餐的残渣,一阵眩晕将他的身体拖倒在地,会议室瞬间陷入了一片混乱。有人赶紧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同事赶紧上前扶他起来,只见张立波的脸色苍白如纸,豆大的汗珠不断从额头滑落。急救人员很快赶到,他们迅速对张立波进行了初步的检查和处理,随后将他抬上了救护车。

到达医院之后,医生对张立波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血压188/102 mmHg,心率 110次/分(房颤),随机血糖 7.8 mmol/L,血氧饱和度 96%,排除低氧导致神经缺损。头颅CT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CA)高密度征(血管内血栓),右侧基底节区灰白质分界模糊(ASPECTS评分:7/10),存在早期缺血征象。心电图:房颤(心室率110次/分)。医生进一步进行了心源性栓塞筛查,心脏超声结果显示左房扩大(45mm),左心耳低速血流(自发显影)。

血脂检测结果显示总胆固醇高达7.2 mmol/L(正常参考值

医生来到张立波的病床前,神情严肃的对周立波说:“这次脑梗发作的情况非常危急,这与你的高血脂是导致这次脑梗发作的元凶。高血脂使得你的血液变得粘稠,极其容易形成血栓,而长期的房颤又加剧了血栓脱落的风险,一旦血栓随血液流动到脑部血管,就会堵塞血管,引发脑梗死。虽然这次抢救及时,但你的病情依然不容乐观,如果不加以控制血脂,后续引发脑梗,甚至猝死的风险非常大。”

张立波从没想到自己年纪轻轻,竟然会脑梗发作,他听着医生的那句猝死风险,心里不由的咯噔一下,他立马询问医生,应该如何降血脂?医生语重心长的告诉他说:“饮食上要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避免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肥肉等。其次,要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同时,要限制糖类和酒精的摄入,过多的糖分和酒精都会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导致血脂升高,生活中加强有氧运动,戒烟戒酒。”

同时,医生给张立波开具了降血脂药物——非诺贝特,非诺贝特作为降脂药物,它主要用于降低甘油三酯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对张立波这种高血脂情况较为适用。最后医生提醒他要按时定量吃药,切勿自行停药或者加减药量,张立波点了点头。

出院后,张立波像换了一个人一样,改变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几乎不参加应酬,坚持自己带饭,控油控盐,家里的泡面都通通扔进了垃圾桶,每天都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他还咬牙戒掉了烟和酒,开始坚持每天早晚散步,周末会去健身房做一些有氧运动。每天都按时服用非诺贝特。

三个月后,他来到医院复查,医生拿着检查报告,欣慰的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见上面写着:总胆固醇4.9 mmol/L、低密度脂蛋白3.2 mmol/L,甘油三酯也降到1.7 mmol/L,体重比三个月前轻了6公斤。张立波感到自己的付出终究没有白费,一切看似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命运似乎给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2022年9月11日,张立波正在办公室的电脑前给客户做报价表,突然胸口突然像是被一块重石狠狠地压住,心脏每一次的跳动都伴随着撕裂般的疼痛,张立波下意识的用手抓住了左胸,胸前的冷汗瞬间浸透了衬衣,手指在胸口抓出了五道苍白的指痕。他的呼吸变得急促,像是隔着厚棉被,明明张大嘴吸气,但怎么也进不到肺里。他深吸了一口气,左侧的肩胛骨像是被烙铁击中一般,灼热的疼痛顺着手臂内侧一直窜到左手的小拇指指尖,紧接着牙床莫名的酸胀起来,仿佛有人在用钢丝勒紧了他的下牙。

张立波看着屏幕上的数字逐渐开始泛白,耳边响起尖锐的耳鸣,他想向旁边的同事求助,但是声带像是被冻住一样,只能发出微缩的气若游丝的“救...救...”。等到同事反应过来的时候,发现他瘫在椅子上,像是被抽走了骨头一样,脸色惨白,嘴唇和指甲青紫,两个瞳孔扩散的像黑洞一样。吓得同事立马拿出手机,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救护车呼啸着赶到了现场,医护人员迅速对张立波进行了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随后将他紧急送往医院。

到达医院后,医生立即对张立波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抢救,心电图显示V1-V4导联ST段呈"墓碑样"抬高(>4mm)II、III、aVF导联对应性压低,V4R导联ST抬高1.5mm(提示右室梗死)。床旁超市检查显示左室前壁运动消失(室壁瘤形成风险),射血分数EF 32%(严重降低),右室扩张(直径>35mm)。肺部超声显示双侧B线增多(肺水肿征象)。医生诊断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伴有右室梗死和心源性休克,情况十分危急。尽管医生们全力抢救,进行了溶栓治疗、临时起搏器置入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循环,但张立波的心脏功能已经严重受损,心肌大面积坏死,最终因抢救无效而离世

抢救室外,得知这一噩耗的妻子泪如雨下,他扑到丈夫的身边,紧紧的抓着他的胳膊,久久不愿松手,仿佛眼前的事实是一场梦境,妻子哽咽的哭诉道:“医生,你们不是说我丈夫的血脂控制的很好吗?他明明都按照你们说的做了,每天按时吃药,坚持锻炼,饮食清淡,从不碰油腻的事物,连烟酒都戒了,怎么会突发心梗,说走就走了?”年迈的老母亲在一旁泣不成声,眼看着白发人送黑发人,她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子改变了生活作息,谨遵医嘱,生活几乎成了康复的教科书。他们想不明白,明明比大多数人都自律,为什么结局却如何残酷。

为了找出这次突发心肌梗死的诱因,医院立即成立了调查小组,连夜调取了张立波近两年所有的体检、复查、用药记录,核对了所有的检查结果,包括血脂,血压和血糖水平,肝肾功能,又一一比对了心电图的波形和发病当天的波形变化,未见任何异常。就连最近一次的复查结果,心肌酶的结果虽有波动,但是并没有心梗先兆的表现。

为了排查更深层次的根源,医院邀请了国内心血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教授,张院士是山东省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420余篇,在中国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90余篇,主编专著16部,参编专著39部,参编国际指南2部,发表论著被中国国内外文献引用1万余次,是心血管病学领域顶尖的专家学者。

张院士连夜赶到医院,将张立波近两年的完整病历,影像学结果,化验报告单摊在桌面上,逐一进行核查,对关键数据还用马克笔进行标记,他再次确认了所有药品的服用记录,出厂时间,药品批次,并回看了每次用药以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记录,但始终没有发现异常。

患者病历未见突破后,张院士又进一步进行了院内调查,排查是否存在输血反应,医疗器具交叉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等可能导致心梗的因素,但均未发现异常。张院士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了张立波一直服用的非诺贝特的记录上。他仔细回想了张立波的病史和用药情况,心中渐渐有了一丝明悟。

为了确定心中的猜想,张院士决定与家属进行面对面的深入沟通,在急诊会议室内,张院士神情温和又坚定的询问道:“可以回忆一下近三个月张先生用药的细节吗?最近是否有更换过药品的牌子或者购买渠道?是否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用药,有没有出现过漏服或者自行增减药量的情况?”妻子努力擦干眼泪回忆道:“他每天都按时吃药,都是在医院里拿的,吃药的时候都是按照医生嘱咐说明去做的......”张立波的妻子突然像是想到了什么,“我想起来了...!”

听完张立波妻子的话,张院士惋惜的说道:“唉,实在是无妄之灾啊!张立波在生活中做的可以说是滴水不漏!我接诊过的很多患者和张立波一样,就是因为在用药的时候忽略了这3点才导致白白丧命啊!如果他能及时发现这3点,就不至于发生如今的惨剧了!”

张立波42岁,是一名自由职业者。过去几年,他一直以吃得好、动得勤为健康信条。一次体检中发现甘油三酯偏高,在医生建议下开始规律服用非诺贝特,并辅以节制饮食与健身训练。但他对药物的理解始终停留在按时吃就好,对其中隐藏的监测细节、服药规范并未重视。最初几个月降脂效果显著,复查数据逐步下降,这让张立波产生了“彻底好起来”的信心,也让他放松了对复查与医嘱的依从性。他自认为身体素质好、运动频率高,在未告知医生的情况下擅自调整锻炼强度,并将健身作为降脂的主要手段。

在开始健身计划后,张立波报名了为期三个月的重训课程。每周四次训练,每次持续一小时以上,负重蹲起、器械划船样样不落。他并不知道,非诺贝特虽可降低甘油三酯,但同时也有诱发肌肉损伤的风险。尤其在高强度运动后,肌酸激酶水平可能异常升高,若不定期监测,易在无明显症状下发展为横纹肌溶解。张立波曾在训练后出现过大腿酸胀、小便颜色偏深等现象,但未予重视。数周后,他开始感觉运动后的心跳更快、恢复更慢,却仍将此归因于“训练不够”。这一阶段,他体内的肌红蛋白可能已持续升高,悄悄影响肾小管与心脏负荷,为后来的急性心肌梗死埋下伏笔。

另一处被忽略的关键点是肝功能的监测。非诺贝特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在部分个体中会引起转氨酶升高甚至隐匿性药物性肝炎。张立波曾短暂感到饭量减少、易疲乏,原以为是运动后的正常反应,没有复查肝酶水平。若此时肝脏代谢能力下降,药物活性产物在体内可能蓄积,加重代谢负担。肝功能异常还会削弱胆固醇代谢的稳定机制,使血脂控制表面达标、实则动荡,造成血管内膜微炎症持续、斑块边缘变薄。对长期使用降脂药的患者而言,这是一种沉默而危险的转折。张立波在服药近一年中从未抽血监测过肝功能,直到心梗发生前的最后一周,他依旧相信自己“状态还不错”。

服药时间的选择也成了意料之外的触发点。非诺贝特推荐与餐中服用,既可延缓吸收速率、避免胃肠刺激,又能使血药浓度维持稳定。但张立波习惯清晨空腹服药后再出门晨练,认为这样代谢更快。他没有意识到,在未进食状态下服药,会加速药物进入小肠并迅速被吸收,导致血药浓度骤升后又迅速下降,形成波动剧烈的峰谷曲线。这种波动对血脂控制极为不利,反而促使脂质水平在短时间内剧烈波动,加重血管壁应激,增加斑块不稳定性。在他持续高强度运动、空腹服药、饮食不规律的交错影响下,心肌供血逐步被推至极限,最终在一次普通晨跑后的清晨倒地,被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整个过程没有人为干预的明显错误,也没有服错药的疏忽。张立波从未漏服过一次药,也没有违反医生最初的建议。但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没有肌酶监测、肝功能被忽视、服药时机选择不当——在药物与生活方式的交汇点上形成了难以逆转的累积伤害。他以为在变健康,实际却在逼近风险的临界点。医生在病例讨论会上强调:真正的安全,并不止于“坚持吃药”,而是对整个服药过程、生活行为与代谢反应的持续关注与调整。张立波的经验提醒每一位患者,尤其是自律性强、生活节奏紧的人群,科学用药不止是吃得对,更是监得准、查得勤、配得当。

内容资料来源:

[1]张云,高博. 脑梗急救知识:时间就是大脑,关键时刻能救命[J].健康必读,2025,(19):158-159.

[2]沈金金,廖春华. 脑梗死患者康复之后,如何预防再次脑梗?[J].健康必读,2025,(17):91.

[3]陈会,杨龙,祁春梅.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对脑梗塞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25,23(05):458-462.

(《纪实:42岁男子吃非诺贝特降血脂,2年后走了,主任:不该忽视这3点》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潮鞋客Ailc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