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探索、馆校合作、院士课堂……天府新区科学教育的N种打开方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5 23:36 1

摘要:近年来,天府新区各中小学以学生成长第一为原点,解锁科学教育的N种打开方式——把黑板擦升级成发明创造,将泥炭土变成生态课题,更让博物馆成为没有围墙的课堂。

当科学遇见脑洞大开的萌童

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在四川天府新区

一群学生正

用二十四节气播报天气

用无人机丈量校园

在科技馆里追光逐梦

……

近年来,天府新区各中小学以学生成长第一为原点,解锁科学教育的N种打开方式——把黑板擦升级成发明创造,将泥炭土变成生态课题,更让博物馆成为没有围墙的课堂。

当跨学科融合遇见真实生活场景

当家校社资源织就立体学习网络

一颗颗好奇的种子

正在春天里悄然发芽

3月20日,天府香山中学教育集团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理事长武向平研究员在香山中学学术报告厅开展了《理解宇宙》讲座。武院士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现代宇宙学百年来的辉煌历史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让同学们感受到科学探索的曲折与魅力。

近年来,香山中学教育集团积极利用“星球学院”天府少年科创共享中心等场域,开发科创融合课程,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邀请更多的专家学者走进校园,为学生搭建起与科学前沿接轨的平台,让科学的种子在同学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麓湖小学以“培养根植中国文化的未来世界创变者”为办学愿景,致力于办一所公园城市下的儿童友好学校。学校构建了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性课程、科技创新课程为拓展型课程、跨学科融合课程为探究性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

学校结合天府新区特色和麓湖社区资源,通过实地考察、生态研究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反思,促进全面持续发展。同时,与四川科技馆、四川省图书馆、儿童博物馆等科普场馆深度合作,通过共建课程、共享活动、合作项目和教师培训,有效融合了优质科普资源。通过建立“螺丝钉科技馆”,提供实践平台,同时开展“行走的课堂”,让学生在博物馆中体验探索的乐趣。此外,所成立的创客校队和机器人校队是学校科创教育的两张亮丽名片,致力于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培养科技特长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秉承“学校没有围墙,世界就是课堂”的教育理念,麓湖小学邀请科学家和家长开展科普讲座、种植体验等活动,增强家校互动,同时与麓湖社区基金会、社区公益组织等合作开展环保项目,如“减轻地球负担”低碳生活、“微湿地”保护等环保项目,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拓宽学生视野。近年来,师生在国家、省市区级等各级科创比赛中,获奖近500余人次。

元音小学构建“气象+教育”融合育人模式,学校与成都市气象局天府新区分局深度合作,建成“元·四时”校园气象站,开发气象播报、专家气象、气象PBL、气象活动、气象与生活等五大课程模块,形成“数据采集—模型分析—生活应用”闭环学习链。

学校创新开展“气象+节气”主题实践,将二十四节气文化深度融入课程体系。学生通过“气象+节气”播报课程化身科普主播,以“元·四时”气象站实时数据为支撑,制作“天气预报”“节气播报”“节气美食”等系列科普视频,全网阅读量突破25万次。开展“气象+节气”项目式学习,实现气象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跨学科融合。

2025年3月,学校获评“成都市气象教育示范学校”。通过“校园气象站+科普视频+研学实践”三驾马车,构建了“学用一体”的科学教育场景,为区域科学教育创新提供鲜活样本。

天府实小秉承“博雅修身,格物致新”理念,构建多元化、开放式的科学实践体系,通过家校深度协作,形成“校内有平台、家庭有实践、社会有资源”的创新模式。

学校将科学实验融入课后服务课程,将每周三下午延时B时段,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各类实验活动,组织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动手操作融思考性、变化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小实验,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满足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学校还将实验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家庭与社会,由家长协助学生在家开展亲子实验,进行生活场景中的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育领域深耕近4年来,天府实小在市级、省级及国家级科学竞赛中屡获殊荣,多项科技创新作品在各级大赛中崭露头角,教师团队完成多项区市级科研课题。

天府七小秉承“办一所孩子们想来的学校”之理念,构建了“科学+生态”双轮驱动的特色课程体系。

学校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创建“自然学校”课程群。基础课程实施“学科+生态”融合模式,将自然教育融入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拓展课程以项目式学习为核心,设计“多彩昆虫世界”等主题项目;实践课程打造“校内生态+校外科考”双场景,开展“微塑料追踪”等真实课题研究;创新“赛事课程化”培养机制,构建三级科创进阶体系。低年级通过自然笔记大赛、生态手作展激发探索欲;中高年级参与“自然探索发现”等赛事,掌握科研方法;高阶项目孵化“美境行动”等创新课题,实现“以赛促学、学赛共长”;拓展生态教育边界,构建“家校社教育共同体”,教师团队在课程研发、实施等方面贡献显著,将生态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家长通过家长进课堂等方式传播科学知识;与成都市自然博物馆等校外机构联动,开展“天府自然探秘”共创展览等活动,形成“学校夯基、家庭延伸、社会赋能”的立体化育人网络。

凭借系统性课程创新,天府七小获评国际生态学校、四川省绿色学校、成都市少年科学院分院等,实现了“让学习扎根生活、让成长对话未来”的教育愿景,为新区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可复制范本。

香山小学以“科技+法治”为办学特色,致力于通过科技场景环境育人、学科融合课程育人、劳动生态实践育人三个层面,全面展现学校“科技”教育特色。

数学课上,教师巧妙地利用无人机技术测量操场大小,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更在启迪下开设了无人机课程,组建了无人机兴趣小组。学校无人机小分队从区级到国家级比赛中不断突破自我,屡获佳绩。

五年级大队委在检查低年级班级卫生时,发现了低段孩子擦黑板困难,学校迅速成立了“黑板擦拭的研究和创新”科学实践队。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学生们从走访、调查、设计、制作等多方面入手,完成了一款适合低年级学生使用的黑板擦,该项目荣获了成都市综合实践活动比赛特等奖。

3月12日,香山小学迎来一批科技感十足的蓝莓苗——农科院研发的新品种,具有高成活率和大而甜的果实,标志着香山小学与农科院的馆校合作正式开启。在种植过程中,师生共同探索科技蓝莓的种植方法,使用泥炭土、火山石等材料按比例配置,不挖坑、不动土,只需培一个小土丘……这不仅是一次科技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也是学校劳动生态的生动实践。

【新闻多一点】

区域赋能

构建30分钟科学教育“研学圈”

近年来,四川天府新区坚持以共享理念为引领,以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为抓手,以构建新时代科学教育体系为主线,着力在“育人方式变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师素养提升、教学提质、教育评价改革、科创品牌打造”六大类16项重点任务的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做大做优、建强建好“共享师资库”“共享资源池”“融合课程包”“共享赛事”“共享研学圈”“共享实验室”等,以科学教育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目前,新区已吸纳中科院院士曹臻等40余名科学家进驻“共享师资库”,参与“科学家进校园”活动,区内组建全学段、跨学科教师构成的科创教师队伍已达500余人。依托区域科学资源富集优势,统筹中科院、农科院、成都超算中心、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中科曙光、农科中心等29家科研院所进行试点,构建校外30分钟科学教育“研学圈”。开设“科学+生态”“科创+国防”“科创+人工智能”等特色课程,开展“锦江观鸟”“云端研学”“探访熊猫老家”等课程,引领100余所学校近1.5万个师生家长参与其中。开设3D打印等20余门科创类课后服务课程,覆盖40余所中小学3400余名学生。创办“公园城市”自然发现大赛、“科学城”万物改造大赛等新区自主品牌赛事,全区100余所学校上万名师生积极响应参与。新区30余名师生入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取得佳绩,位居全省第一,27名中学生入围全国中学生“英才计划”名单,占四川省总人数近1/6;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荣获国家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

编辑:何可欣

责编:冯芸

审核:杨子涵

来源:菲菲洛菲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