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今年春节后开工以来,滁州市“95后”创业青年刘铭璇就忙得一刻不停。为了加紧研发出含有去火功效的含片,她带着自己种植的滁菊挨个去跑高校、跑实验室、跑市场。“去年在团滁州市委的帮助下,我与安徽科技学院的青年专家建立了联系,找到了科研门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
《安徽青年报》2025年03月20日 03版
青年英才皖东大地
“唱主角”
自今年春节后开工以来,滁州市“95后”创业青年刘铭璇就忙得一刻不停。为了加紧研发出含有去火功效的含片,她带着自己种植的滁菊挨个去跑高校、跑实验室、跑市场。“去年在团滁州市委的帮助下,我与安徽科技学院的青年专家建立了联系,找到了科研门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我对自己的滁菊种植研发产业更有信心了。”刘铭璇信心满满地说。
连接南北,贯通东西,滁州市是我省东向发展的桥头堡,素有“皖东明珠”的美誉。近年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多重国家战略的推进,滁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空间和创业舞台,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渴望青年人才。为吸引和留住更多像刘铭璇这样的有为青年,团滁州市委认真贯彻落实市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以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为牵引,大力推进青年英才“引、育、留、用”,为现代化新滁州建设不断凝聚青年力量。
招才引智扩大青年“朋友圈”
12场活动,1000余名学子,20余家企业,5场座谈会……在团滁州市委副书记万小宇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一份2025年寒假期间“才聚满天星·筑梦新滁州”青年学子家乡行活动的统计,每个数字的背后无不是对青年英才的渴求。
“青年是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活力源泉,要想把青年留住,首先得先引进来,让他们来看看、来转转,只有了解了这座城市,才有留下来建设它的动力。”万小宇说。2024年,团市委积极落实《滁州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和滁州市招才引智“十大举措”4.0版,强化对外交流,拿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把青年英才“引进来”。在丰富实践活动方面,先后组织开展“菁英学子滁州行”“青年学子家乡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30余场,市内外200余所高校、近万名高校学子和各类青年人才来滁开展实践活动,其中2024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传承小岗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被作为安徽省唯一一个项目纳入共青团中央全国专项活动,吸引全国129所高校参与。2025年寒假期间,团市委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新春第一会”精神,紧盯学子返乡黄金时期,市、县联动,集中组织开展“才聚满天星·筑梦新滁州”青年学子家乡行活动12场,组织1000余名青年学子走进产业园区、人才街区、文化景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实地观摩全市重点企业20余家,召开青年人才座谈会5场,展示滁州市发展成就,宣传推介滁州市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人才政策。同时,举办就业创业政策宣讲会和经验分享会十余场,介绍就业创业政策,邀请优秀就业创业青年代表分享经验。开展实岗对接,向返乡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2600个。
青年学子家乡行活动
传承小岗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
对人才的渴求有多强烈,“引进来”的动力就有多大。团市委持续发挥联系和服务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与江苏省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等地共青团开展对接交流,与吉林大学、团北京市委共建社会实践基地,深化青年人才交流合作。全面加强驻外青年人才工作站建设,扩大招才引智“朋友圈”,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省外滁州籍青年人才。2024年更是新建杭州、苏州驻外青年人才工作站,实现长三角地区全覆盖。
此外,在强化宣传推介方面,团市委联合滁州市委人才办、市委人才工作局、市人社局向滁州籍2024级外出求学学子和来滁就学大一新生推送一封信3万余份,聘任第四批221名滁州籍在校大学生兼任乡镇(街道)、村(社区)团组织副书记,100余名优秀学子担任“亭城推介员”。
“一揽子”帮扶育“青苗”
1996年出生的刘铭璇是滁州市盛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2019年,刘铭璇从安徽农业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追逐梦想。“滁州是我的家乡,是梦想起航的地方,我要回去把家乡的传统产业滁菊做强做大”。不惧外人的眼光,刘铭璇坚决地回到滁州市,带着合作社的村民从事滁菊种植、深加工和销售。
2024年夏天,刘铭璇萌生了研发滁菊含片的想法,但一直找不到合作的科研门路。得知她的情况后,团市委积极对接“青呼我为 科技助农”安徽省“青年专家(博士)科技助农服务团”来到滁州市南谯区,聚焦农业生产经营、核心种源、农机装备等问题开展深入交流。其间,刘铭璇结识了安徽科技学院食品工程学院“90后”教师赵金龙,双方一拍即合,决定瞄准滁菊衍生产品方向,共同研发生产有去火功效的含片,延展滁菊产业链和价值链。“每次遇到难题,找团组织都能有回应。”刘铭璇说。
近年来,团市委不断实化创业帮扶,把青年英才“育出来”。在平台搭建方面,与安徽科技学院团委联合成立首个满天星青年工作站,依托青年企业家协会开展创业专题培训。在滁州高教科创城等一批青年聚集地打造“青创会客厅”,提供场地、技术、资金等服务。组织开展“青呼我为 科技助农”安徽省“青年专家(博士)科技助农服务团”滁州行活动,吸引省青年专家(博士)、涉农领域创业青年代表等60余人来滁,推动安徽科技学院与滁州市盛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约滁菊产业开发研究项目。
满天星青年工作站成立仪式
在强化政策扶持方面,用好皖北贴息政策,为35个优秀青年创业项目进行贷款贴息40.36万元。联合中国银行、兴业银行,面向青年企业家和青年创业者创新推出“青企贷”“青创贷”等金融产品,今年以来共发放贷款超6000万元。
“单打独斗远不及抱团取暖。为了推动更多青年创新创业,滁州市坚持以赛促干,营造出你追我赶的创业氛围”。据万小宇介绍,过去一年,团市委举办第四届“菁英游子·燕归滁州”滁州市大学生返乡创业专项赛,评出12个优秀大学生返乡创业项目并给予奖补资金24万元,推报3个优秀项目获评省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项目。联合市科协先后举办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安徽省选拔赛和第十七届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积极推报优秀青年创新创业项目参加第十四届“创青春”安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获银奖2个、铜奖3个,团市委获优秀组织奖。积极推荐优秀大学生参加全省“挑战杯”“北斗杯”“星火杯”、三七互娱“高质量发展”创新专项赛等各类科创赛事。随着这些赛事的成功举办,滁州青年干事创业的氛围越发浓厚。
建功大舞台青年唱大戏
今年2月,青年博士刘洋正式与滁州市琅琊区安徽光智科技有限公司签约。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刘洋将专注于该公司科研项目,为发展美好滁州提供源源不断的新质生产力。“滁州是一座朝气蓬勃的城市,对人才很重视,是一方干事创业的沃土。”谈及能与城市同频共振,刘洋满是期待。
的确,奋进中的滁州不断厚植青年干事创业的沃土,为促进青年就业,滁州市先后举办琅琊山庙会青年人才公益招聘会、安徽科技学院专场公益招聘会、“春暖皖江”2024年安徽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就业招聘会等,全年推动600余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万余个,促成2000余名青年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为服务青年实习,开展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从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企业、村(社区)遴选实习岗位604个,近千名在校大学生参加实习,推报25名大学生获评全省优秀实习生,8家单位获评全省优秀实习单位。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项目,从省内外高校选拔28名大学毕业生到全市基层开展服务工作。这群青年犹如一股股新鲜动能,奔赴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值得一提的是,为提升青年技能,全市各级团组织不断深化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安全示范岗等“青”字号品牌影响力,推动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促进青年职工提升岗位技能。如团市委联合市消防救援支队、市人社局、市总工会等部门举办“亭城焰蓝”杯消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深受青年肯定。
青年成长与城市发展双向奔赴
“走,一起去打卡青年夜校!”这两年,下班后结伴打卡青年夜校正成为滁州青年的新式交友和成长方式,在传承非遗制作中学习传统文化,在八段锦、太极拳的招式里打开“养生局”,在各种读书会中交到三观契合的朋友……越来越多的青年在滁建功立业,也在滁乐享生活。
青年夜校成了亭城青年交友好去处
据了解,为留住青年英才,滁州市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瞄准青年需求,着力办好各种特色活动,如高规格举办青年企业家早餐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与青年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深化“我为青年办实事”,精心打造“青年夜校”品牌项目,创新“1+N+1”课程模式,吸纳名师27名,征集市、县两级课程160余节,举办“青年夜校”和“送学入企”活动100余场,参与青年6000余人次。成立全市首家青年影院,组织开展“青春悦+”青年联谊交友活动6场,不断满足广大青年精神文化需求。
在青年阵地建设方面,滁州市以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为抓手,推动建成一批青年发展型园区、社区、街区,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同时,联合市委人才工作局、市人社局打造“满天星”青年人才驿站,在市区首批建设16家,为60余名来滁求职创业青年人才提供3天2晚短期免费住宿。
所谓青年发展型城市,简而言之,就是让这座城市成为青年求学、就业、定居等多向选择的第一站,让青年愿意来、留得住、过得好、能出彩,让青年因城市而聚,让城市因青年而兴。如今的滁州正成为更多青年选择的第一站,在这方沃土上,青年英才正渐渐挑起了“大梁”,唱起了“主角”。
THE END
来源|安徽青年报
主办|滁州共青团
校对|陶芸丝
校审|张勇
终审|万小宇
制作|E滁州综合媒体中心
来源:风趣扑克l2XE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