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路口行政村位于东明县城东南12公里处,由黄路口、西胡庄、陈庄、沈庄、顾庄、新营、江庄七个自然村组成。目前,全村共661户,2670人,耕地5778亩。据《东明县志》记载,民国初年该行政村的黄路口、西胡庄、陈庄、沈庄、顾庄五个自然村属东明县第二乡,新营、江庄两
黄路口行政村位于东明县城东南12公里处,由黄路口、西胡庄、陈庄、沈庄、顾庄、新营、江庄七个自然村组成。目前,全村共661户,2670人,耕地5778亩。据《东明县志》记载,民国初年该行政村的黄路口、西胡庄、陈庄、沈庄、顾庄五个自然村属东明县第二乡,新营、江庄两自然村属第六乡。1933年属第四区。1944年属东明第三区。1954年黄路口、西胡庄、陈庄、沈庄、颐庄属胡庄小乡,新营、江庄属东明集小乡。1958年属陆圈公社,新营、江庄属东明集公社。1979年属胡庄公社。2001年属陆圈镇至今。
黄路口行政村(2019年5月)
黄路口新村和旧村遗址
黄路口新村
该行政村座落于黄河故道,形状酷似“太行山脉”,大小沙丘连绵起伏数里。风沙多而大,沙丘滚动严重,黄路口、沈庄、颐庄因沙丘为害曾几次搬村易址。
解放后,为改变沙窝穷村面貌,村民们在党的领导下,以愚公移山精神,大力改变生产条件,努力创造生存环境。1965年,各自然村迅速行动起来,掀起了植树造林、营造防风隔离带的高潮。将上级调来的沙打旺、紫穗槐种子全部播上,大面积栽种白蜡条,沙丘上全部栽上洋槐树,一年之后沙土流滚现象得到了遏制。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继续植树造林,搞桐粮间作3000多亩,实施了“高沙桐、淤洼杨、普通树种进村庄”的计划。十几年间,村民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沙丘变绿,林茂粮丰,1995年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称号,被誉为鲁西南的一颗绿色明珠。在此基础上,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打井、办电,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推广间作套种,风沙村变成了富裕村。
解放后,国家给派来教师,教育一步步发展起来。2002年行政村统筹,投资40余万元建成教学楼36间,13名教师,320余名学生。该村现已培养出大专毕业生50余人。
黄路口(2019年5月)
黄路口村是该行政村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村庄,现有居民41户、167人,耕地417亩。
据《东明县志》记载,明永乐年间,黄氏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先居纪官营,后迁此地建村,因村旁有条官路,又处河的渡口,故命村名为黄路口。村内黄姓居民较多;崔姓于1627年从山西洪洞县迁入;李氏从后营投亲迁来,时间不详。1958年至1989年间,黄兰枝等20户、79人先后落户于山西、黑龙江、湖北、新疆等地。
该村村民曾为革命做出过贡献。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有村民参军,其中黄泮雨于1948年参军,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任排长,多次受到部队奖励。从部队转业后,1957年任村党支部书记。
解放前,黄路口村是有名的穷村,家家都是坯土墙茅草房,耕地受风沙侵袭,农业收成不好。滚沙给村人带来很大危害,不少农户的茅草房一次次被压塌,村民无安全藏身之地。尽管多次东移建房,耗费不少人力、财力,却无法从根本上摆脱滚沙灾害。1965年在村党支部领导下,治理风沙取得了一定成果,全村向东搬迁300米,初步摆脱了“沙土窝里茅草房”的困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村民们依靠集体的力量,治理风沙,车拉筐抬平整土地200多亩,打机井6眼,黄灌、井灌双配套,旱涝保丰收,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1985年村民相继翻建房舍,家家搬进了又宽大又明亮的高标准砖瓦房。
近年来,该村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寻求新的增收门路。在农业技术员的指导下,村里推行了麦田留垄,棉瓜套种、西瓜玉米套种,农业亩效益显著提高。大力发展林业、畜牧业,人均一亩速生杨,猪、牛、羊存栏量不断增加,农户收入稳步提高。除此之外,村民们发挥特长,各显神通,有的利用三轮车下村收购粮食,有的外出搞建筑,有的走出家门打工,人尽其力,财源广进,村民的生活大为改观,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西胡庄(2019年5月)
西胡庄现有居民140户,550人,耕地1225亩。据村碑记载,明朝永乐二年(1404),胡氏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因另支胡氏在村东建村,故以姓氏和方位命名为西胡庄。该村现有4姓,其中始迁户胡姓1户6人;刘姓于清朝从本县四柳树村迁入。现有129户,501人,占全自然村总人口的90%;于、穆二姓均于民国初年投亲迁入。建国后,该村刘增云等12户、56人分别落户于新疆、甘肃、山西、河南等地。
解放前,该村大小沙丘连绵起伏,寸草不生。解放后,该村在植树造林治理风沙的同时,利用大量的紫穗槐条和白蜡条,家家户户搞条编,成了有名的条编村,筐篓远销曹县庄寨、兰考、开封一带,从此群众生活有了转机,外出谋生的人陆续返乡。接着在村北“沙河心”栽种桑林近2000亩,建起了养蚕场。又建果园200亩,巨峰葡萄、莱阳梨连年丰收,成了闻名的果园之乡。1970年,引黄灌淤将村北800余亩沙洼地淤成良田。之后,又修渠300米,造桥3座,打机井30多眼,实现了50亩地1眼井,黄灌、井灌双配套,旱涝保丰收,粮食产量成倍增长。全村现有大型收割机5台、拖拉机40多台,各种农用机械、摩托车,家庭电话、手机基本普及。该村还修通了北至高官营的1500多米柏油路。
西胡庄村民历来喜欢戏曲。1925年刘留保组织了一个20余人的玩会班,农闲时自娱自乐。1950年玩会班请名噪一时的两夹弦著名演员李慧婷、张素云来村教戏,学员增至40余人,戏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站花墙》等几十个,颇受观众欢迎。1968年又成立了豫剧团,男女学员30多名,集体出资购买锣鼓乐器1套,舞台布幔3层,在演出活动中,村豫剧团涌现了一批著名演员。陈庄现有居民75户,310人,耕地830亩。据《东明县志》记载,明永乐年间陈氏从纪官营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为陈庄。村内只有陈氏一姓。1961年至2006年间,该村先后有5户、12人因移民、投亲、生活困难等原因落户于新疆、陕西等地。
解放前,陈庄饱受风沙侵害,是有名的穷地方。解放初期,村民开始治理风沙、植树造林,初步改变了自然面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周边村庄建造房屋的木材大多取自这里,仅此一项人均收入达千元以上。随后,村民将村头路旁的槐树全部换成杨树,农田实行桐粮间作,风沙得到进一步治理。高大挺拔的杨树既美化了环境,调节了小气候,又增加了村民收入。1978年道路两旁和一些村头荒地全部栽种上了杨树。
为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村支部带领村民先后挖各种沟渠10余条,长达1000多米,平整土地200余亩。目前,全村耕地基本上成为旱能浇、涝能排的稳产高产田,小麦亩产900多斤。从九十年代开始,村里又大面积种植西瓜,现已达400余亩。同时由单纯种植小麦、玉米改为麦、瓜,麦、棉间作套种,并采用营养钵育苗、地膜覆盖等先进技术,大大提高了棉花和西瓜产量。西瓜能手陈发友,种的西瓜个大味美,曾以450元一个瓜高价卖出,成为西瓜种植史上的奇迹,慕名订货者很多。2008年他种植西瓜10亩,收入2万余元。全村每年外出务工者达近百人。
沈庄(2019年5月)
沈庄现有居民65户,276人,耕地554亩。
据村碑记载,明永乐年间,沈氏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先居纪官营,后迁居此地,以姓氏命名为沈庄。该村现有沈、王、梁3姓。其中,始迁户沈姓居民较多;王姓于清嘉庆二年(1797)因亲戚关系从陆圈迁入;梁姓于1965年因亲戚关系从马军营迁入。1949年至1959年间,该村沈文明等7户、40人先后因移民、支边、转业等落户于黑龙江、新疆、河南、山西等地。
1947年,还乡团对沈庄反攻倒算,抓走壮丁1名,抢走牲畜20余头。1949年沈庄村成立农会,后又成立民兵连,有80余名村民参加,村庄安全有了保障。
解放前,因为风沙和连年自然灾害,庄稼收成极低,村民生活苦不堪言,逃荒要饭的很多。解放后,村民们与风沙、干旱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1959年春,全村男女齐上阵,用砖砌起了沈庄第一口井。1965年打机井8眼,引黄河水将村北300余亩地基本淤成平地,造桥2座,修干渠、支渠长达.2000多米,又相继挖通了排水沟渠2000米。该村现有机井13眼,实现了井灌黄灌双配套,旱涝保丰收,粮食产量也有了大幅度提高。2007年小麦、玉米、花生亩均效益达千元以上,人均收入也达到4000多元。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沈庄村成为全县首批用上电的村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村成立两支60多人的建筑队,在本县和外地承揽工程搞建筑。
顾庄(2019年5月)
顾庄现有居民55户,229人,耕地350亩。
据村碑记载,明万历年间,顾氏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先居纪管营,后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为顾庄。之后又有薛、彭、魏3姓迁入。始迁户顾姓现有30户,116人;薛姓于明永乐年间首迁顾连屯,后迁入此地,现有24户,94人;彭姓何时何地迁入不详,现有5户,15人;魏姓由东明集镇丁魏寨迁入,现有1户4人。
该村有一座草塔寺,占地6亩,有中央大殿和东西大殿,殿前抱厦,琉璃瓦顶,气势恢弘。东大殿供奉佛祖,西大殿供奉天生、泰山二老母和送子、王母二娘娘。中央大殿有玉皇大帝立于神龛之中。该寺庙佛道合一,供善男信女顶礼膜拜。草塔寺名称的由来和始建年代不详,寺中碑刻显示,清乾隆年间第3次修复。
如今的草塔寺为1987年重建。每年农历腊月初八庙会,周围村庄的求神拜佛者接踵而至。
草塔寺位于县城东南陆圈镇顾庄西南方,其建筑年代已无可考。但当地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汉朝当中,草塔动工,一夜之间,建筑成功。超过白云,四方观灯,观灯时间,半夜三更。草塔来历,牵连开封。凡人破坏,姐妹无情。”可见它始建于汉代中期,而且塔高景奇。据说,草塔寺中这座高塔,十八层,雄伟高大,塔影就能“东到簿刘西到井(簿指马主簿,刘指刘堂村,井指东明集镇的井店村)。”这种说法虽属夸张,但从中可知,此塔在当时当地实属最高建筑物。又据传,该寺占地6亩,院内有三大宝殿。东殿是大雄宝殿,供奉佛祖,殿内设一高大木龛,木龛内塑有3米高佛祖像,6位仙女分列左右。威武雄壮的关公神像手持大刀,立于神龛一侧。西殿供奉天生老母、泰山老母、送子娘娘、王母娘娘四位神像。童男童女分立两旁。中央大殿5间,歇山飞檐,镂空花格,红墙绿瓦,高大明柱,雄伟壮观。神龛中央为玉皇大帝,四尊神母分列两旁,童男童女手捧仙桃、挑大红灯笼依次排开。整个寺院苍松翠柏,奇花异草,树成荫,花飘香,庄严肃穆。善男信女进香拜佛者络绎不绝。每年腊月初八,这里还有庙会,周围几十里的商贾小贩、戏班杂耍等纷至沓来,从腊月初八一直会到春节,20多天,车水马龙,熙熙攘攘。
清末民初,由于黄河多次决口,加之战火连年,僧逃烟灭,草塔寺失修倒塌,成了一片瓦砾废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由顾庄、黄路口等村民自发募资,在原址又建仿古式砖木结构佛殿三间,并拉了围墙,盖了大门,仍曰草塔寺。寺院进行了绿化,殿内重塑佛祖、玉皇、观音等神像数尊,开光供奉,附近信徒纷至沓来,香火不断。现寺内有住寺和尚一名。已被县宗教局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
陆圈镇顾庄西南方有古庙,原名兴智寺,后改称草塔寺,殿宇辉煌,高塔凌云。寺内中央大殿神龛内玉皇高坐,四圣母左右相陪,仙童玉女捧仙桃、挑红灯排列两厢;东大殿设佛祖莲座,六仙女分列左右,关公持刀侧立护法;西大殿供奉天生、泰山老母和送子、王母娘娘,金童、玉女侍立两旁。腊月初八庙会延续到春节,来客络绎,香火兴旺。
清末民初,草塔寺遭遇天灾人祸,僧逃湮灭。一九八七年当地居民筹资重建,规模大不如前,有主持僧一名,为县级佛教活动场所。重修兴智寺碑现存草塔寺中,为清朝乾隆初年所立,对此前三次修缮寺院情况记述甚详。明朝刘辅的《兴智寺记》原载《东明县新志》。
1947年因风沙侵害,村庄曾向南迁移500米。解放后,顾庄村为改变靠天吃饭、农业落后的状况,植树造林,治理风沙。时任县委书记的陈惠民多次来到该村,带领大家植树,并调来优良树种,进行封沙育林,终于锁住了风沙。接着,村里又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搞桐粮间作500余亩,植桐树5500多株,成材后全村增收百万元。后挖各种沟渠10余条,将昔日的飞沙不毛之地建成了稳产高产田。2007年小麦、玉米、花生亩均收入千元以上。
新营(2019年5月)
新营村现有居民140户,556人,耕地1002亩。
据村碑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该村8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后住过军队,因首领姓辛,故命村名辛营,后演变为新营。其实当时只有刘、张、丁、宋、蔡、吴6姓。刘姓现有29户、114人,张姓现有22户、87人,丁姓现有15户、63人,宋姓现有16户、52人,蔡姓现有13户、49人,吴姓现有5户、14人;其后又因亲戚关系迁来李、胡、颐、陈4姓。李姓从于谭寨村迁入,现有5户、18人;胡姓于解放初期从本镇胡庄村迁至该村,现有2户、7人;顾姓于清朝末年从本镇顾庄村迁人,现有31户、140人;陈姓于国民年间从东明集镇赫庄村迁入,现有2户、12人。1956年至1968年间,该村刘劲轩等8户、8人分别落户于新疆、山西、河南等地。
该村解放前后有一文艺团体,20余人,主演大平调、皮影戏,被东明县文化馆批准为半职业剧团,春节前后在周边村庄演出。特别是皮影戏,村民顾增荣持孙悟空、猪八戒,村民张起用持唐三藏和妖精,锣鼓响起,皮影人物在台幕上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下面大平调唱腔纯正高亢,台下掌声此起彼伏。团长吴言喜带领剧团先后多次到本县各地演出,“文革”时皮影被烧,从此失传。
该村宋现龙早年被抓壮丁,后参加八路军,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1937年该村成立了农会,顾同坤任会长,带领会员坚持对敌斗争,曾被敌人抓到高官营严刑拷打,但他坚贞不屈。
新营村是远近闻名的沙土窝,村南村北的白蜡条、簸箕柳、山椿柳等生长茂盛。村人都以此编织篮子、囤、箩头等条货,到集市上换些生活必需品。1973年至1977年间,在县多种经营办公室的指导下,组织男女青年30余人从事编织,与东明县外贸局签定合同,按照要求编织条货,交外贸局出口,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该村的妇女心灵手巧,精干纺花织布,花色品种繁多,在周边村庄顿负盛名,因此,织卖布成了该村收入的又一来源。村里至今还流传着“编筐打篓,养活三口”和“巧媳妇,会织布,家里不缺盐和醋”的说法。在农业生产上,他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大搞深翻平整土地,兴修农田水利,打机井22眼,引黄灌淤300多亩,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村大搞桐粮间作800余亩;种棉800亩,1997年交售皮棉8000多斤,受到了县、乡的奖励。在商品经济大潮中,村民广开致富门路,种、养、加工各显其能。丁瑞合是加工能手,有打面机、打米机、榨油机、饲料机,配料机为村民搞加工服务,成为村里有名的富裕户。
江庄(2019年5月)
江庄现有居民145户,582人,耕地1400亩。据村碑记载,明永乐年间,江氏祖从纪官营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为江庄。江姓现有142户、568人;梁姓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从马军营迁此落户,现有3户、14人。
解放前,江庄一带地势低洼,长年积水,土地沙化盐碱,粮食产量很低,村民生活困难。但江庄人不甘贫困,他们深翻土地,改造盐碱,垦荒种地,大部分人家勉强维持生活。
解放后,他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在农田基本建设上大做文章。先后平整土地修台田500多亩.改造沙碱地200多亩。1972年以来,引黄灌淤500多亩,整修渠道6条,总长4000多米,打机井18眼,建桥涵4座,基本上达到黄灌、井灌双配套。1985年后,村民在调整种植结构上狠下功夫,搞桐粮间作千余亩,植桐1万多株;种棉花600余亩;西瓜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亩产达到6000多斤。2002年建立了远近闻名的江庄西瓜交易市场。2000年以来,全村共栽种杨树500多亩,路旁、沟边、村前、村后杨树成行,现有杨树1.5万株。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00多人,直接增加收入50万元。目前,江庄村拥有大型收割机2台,拖拉机20多台,各种农用三轮车、摩托车100余辆。2003年与新营合资修建柏油路2000多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资料来源:黄河的记忆。
来源:老虎69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