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专家说⑤ 南昌大学王卫明:用好AI,而不是被AI“困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10:55 3

摘要:新学年即将开启,教育部官网最近公示了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其中不乏人工智能教育、科技艺术、数字治理等新文科专业。教育部2020年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以来,各大院校的新文科建设引人关注。作为高教大省,浙江出台了《普通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实施方

潮新闻客户端 实习生 曾思丹 记者 金春华 周林怡 潘璐

【编者按】新学年即将开启,教育部官网最近公示了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其中不乏人工智能教育、科技艺术、数字治理等新文科专业。教育部2020年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以来,各大院校的新文科建设引人关注。作为高教大省,浙江出台了《普通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实施方案》。近5年,人工智能突飞猛进,尤其在今年,以DeepSeek等为代表的新技术迭出,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AI迅速发展的时代,新文科建设如何更好地实现文科与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交叉融合?文科教育如何进行价值重塑?我们跟专家学者谈了谈。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卫明。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王卫明,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智能学习专家库”成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首届常务理事,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党报在媒介新格局中的角色研究”等。已出版《慈善传播:历史、理论与实务》《党报定位与功能新论》《国际传播》等专著。

记者:您如何看待AI对新文科建设2.0的影响。

王卫明:在建设新文科2.0时,掌握并善用AI,已非选择题,而是必修课,这股浪潮正深刻改变着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方式。

面对变革,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已开始推动跨领域交流,在课程与教材中融入人工智能、无人机、大数据可视化等新内容,组织师生系统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鼓励运用AI制作课件、利用AI丰富报道形式等创新实践。相应地,在评价体系中,我们也明确增加了对“完全依赖AI生成内容”的限制条款。

记者:您平时AI用的多吗?

王卫明:这两年越来越多。因为我本人也对AI技术充满好奇,在主讲的“融媒体报道”课程中,一直在鼓励学生“多玩点花样”,比如使用AI主播、虚拟数字人参与选题制作。我们的课程结课作业中,就有学生利用AI完成了多篇数字人短评。目前来看,整体效果反响不错。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课程与教材中融入人工智能、无人机、大数据可视化等新内容,组织师生系统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受访者供图

记者:您如何看待有些学生对AI产生“依赖症”?

王卫明:热潮之下,冷思考不可或缺。AI并非万能,当AI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与学习,还是要绷紧一根弦,避免沦为工具的附庸。

我也经常跟学生交流,我们要用好AI,但不能完全依赖AI。AI本质上是辅助工具,它能为写作增色、为研究提供新视角,但绝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尤其在需要原创表达和价值判断的核心环节,过度依赖AI写作无异于舍本逐末。同时,也应将批判性思维、伦理关怀、历史洞见等人文精神,融入进AI算法之中。

记者:您觉得用好AI的关键是什么?

王卫明:用好AI的关键,在于主动拥抱与理性驾驭。当前,部分文科师生不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对技术存在陌生感或畏惧心理,有时想学却缺乏有效途径。建议大家去寻求“一对一、手把手”的针对性指导,主动向人工智能、计算机等领域的专家请教学习,开展跨学科合作研究。

记者:针对避免被AI“困住”,您有哪些建议?

王卫明:这方面的核心,就是要保持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

教师需要深度融入文化产业生态,既要积极关注并应用最前沿的技术成果,更要超越“工具人”层面,深度探究其技术内核及人文影响,追求技术与人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境界。

学生们应理性使用AI,划清能力边界,避免在深度思考、批判性写作等核心学习环节投机取巧。要跳出课堂,走进企业,在实战中打磨真本领,并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及文史哲基础。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技术洪流中站稳脚跟,做AI的主人。

(深度报道请看《潮声丨AI时代,新文科点亮新赛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