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1年冬天,在上海的一所民宅里,一位老人在弥留之际,看着眼前的一男一女,欲言又止,她的眼里含着泪,似乎有什么未完的心事。
1991年冬天,在上海的一所民宅里,一位老人在弥留之际,看着眼前的一男一女,欲言又止,她的眼里含着泪,似乎有什么未完的心事。
这时,那个中年女人俯下身,趴到老人耳边,轻轻对她说,阿妈你放心吧,你走后我们会把你送回延边老家。老人抬手擦了擦眼角的泪,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不久后,老人去世了,她的骨灰被送回吉林延边一个小山村。
这位老人叫李生今,她是朝鲜族人,那对中年夫妻,女的叫林小兰,男的叫姚祚塘,他们曾在延边下乡插过队,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却在一起生活了22年。说起她们之间的故事,曾感动了无数人。
1969年3月,林小兰和姚祚塘还是上海塘桥中学的两名初中生,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始后,他们也离开了校园,离开亲人,到了遥远的吉林延边和龙西城公社的一个小山沟,开始了插队生涯。
跟随他们一起来的,共有16人,12个男生,四个女生。在城里无忧无虑长大的他们,突然要面对农村艰苦的生活环境,要跟当地的农民一起生活和参加劳动。一时间各种困难迎面而来。
首先就是吃饭问题,知青的供应粮只有高粱和玉米,他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将这些粮食做成饭,饿得不行了就煮些充饥,因此饥一顿饱一顿。
当地人是朝鲜族,说话也听不懂,尽管大队里派了人教他们朝鲜话,但是交流起来还是很困难。
接下来要克服的难题是下地劳动,当地稻田多,播种和插秧时,都得光脚踩进水里,蚂蝗叮在腿上,又疼又吓人,女知青们吓得直哭。
女生们经常在没人的时候偷偷哭泣,她们不知道如何熬过这漫长而艰难的岁月。
这时,李阿妈主动来帮助她们,她那时已经67岁,一辈子无儿无女,丈夫过世后,她就一个人生活。如今看到这些年轻的城里娃,心里不由得心疼她们。
她教知青们做饭,教给她们说当地的方言以及各种生活习惯,还教她们喂小猪,养大吃肉。
插队的第二年,林小兰和姚祚塘谈起了恋爱,并且经过批准结了婚。
他们很快发现,结婚后面临一个尴尬,各自住男女生宿舍是不合适了,但他们又没有自己的住所,夫妻二人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办好。
这时候,李阿妈找到小兰,诚恳地邀请小两口搬到自己家里住,虽然她家的房子也很破旧,但好歹有间单独的屋子。
林小兰小两口感激不尽,搬进了李阿妈家里,李阿妈把他俩当成了自己的孩子,生活上各种照顾。
很快,林小兰就怀孕了,没有经验的她什么事都靠李阿妈,甚至孩子的尿布和要穿的小衣服,也是李阿妈替她准备的。
一天夜里,林小兰突然肚子疼了起来,这是要生了。但是折腾了半天怎么也生不下来,她难产了。这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会有生命危险。
姚祚塘也不知道怎么办好,急得直掉泪。李阿妈摸黑出了门,山路崎岖又没有灯,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好几里路,才把接生婆请来。
在接生婆的一番操作下,孩子终于生出来了,是个男孩。林小兰夫妻又感激又开心,哭着对李阿妈说,多亏了有您,他才能平安降生。既然他生于延边,就叫延民吧。
整个月子期间,李阿妈对林小兰照顾得无微不至,不让她动一下手,还把自己家下蛋的两只老母鸡杀了,给她补身子。
孩子大了些时,李阿妈就帮着二人带孩子,小两口出去劳动,她就在家带孩子操持家务,给他们做好热腾腾的饭。晚上还带孩子睡觉,让两人好好休息。他们四个人就像三代同堂的一家人,其乐融融。
1974年的一天,姚祚塘突然感到全身发软,走路都打晃,去卫生院一检查,原来他得了肝炎。吃了一些简单的药都不见效,姚塘堂迅速消瘦下来。
李阿妈急得四处寻医问药,在别人处打听到一个偏方,她不顾年迈翻山越岭去采药。
服用一个多月后,姚祚塘感觉越来越好,人也有了精神,重新焕发了神采。夫妻俩对李阿妈千恩万谢,说她救了姚祚塘一命。
时间到了1976年,知青开始陆续返城,林小兰和姚祚塘因为在农村结了婚,错过了上学和招工的机会,一起来的16年知青就剩下了他们两个。
直到1979年,全国知青大返城,公社书记找到两人谈话,告诉他们现在可以回城了,看他们要不要回去。
姚祚塘说,要走就把李阿妈也一起带上回城,四个人一起走,要么都不走。当时李阿妈已经77岁,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十年,已经亲如家人,如果他们一家走了,把李阿妈一个人扔下,她的晚年又由谁来照顾。
公社书记说,这个你们不用担心,我们会为她办理五保户待遇,不会饿肚子的。
但林小兰夫妻俩却态度坚决,他们不只是要让老人吃饱饭,而是要有陪伴,让她的晚年不再孤单凄凉。
连九岁的孩子延民也说,奶奶不走,我也不走。
本来李阿妈很难过,一方面舍不得朝夕相处十年的孩子们要离开,另一方面也希望他们早点回城过上舒服日子。
但她得知林小兰夫妻要带她回城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连连摆手,怕自己成为他们的累赘。但是夫妻俩的坚决感动了她,最终她答应了跟她们回上海。
之后,夫妻俩跟上海的父母商量,两家的父母也知道李阿妈这十年对孩子们的照顾和付出,他们非常支持两人的决定,告诉他们一定要知恩图报。
1979年4月,返城手续办好,老小四人一起回到了上海。
回城后,一家人对李阿妈尽心照顾,尽管林小兰夫妻俩收入微薄,一个月只有几十块钱的工资,穿的衣服还打着补丁,但她们从不亏待李阿妈,尽力让她吃好穿好,过得舒服。给她买了收音机,让她收听广播,后来又凑钱买了电视机。
他们跟姚祚塘的家人一共八口人挤在30平米的房子里,日子过得很清贫,但一家人的感情却越来越深。
起初周围有的人很不理解,说林小兰夫妻俩这么做实在是没必要,就算李阿妈当时对他们有过帮助和照顾,那回城后按时给她寄点生活费就好了,不一定非得象赡养父母一般接到身边养老。
但林小兰和姚祚塘从没后悔过,在他们最难的时候,这个善良的朝鲜族老人给了他们母亲般的关爱,那时的她从没想过跟他们要什么回报,就是发自内心地疼爱他们。
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十年的照顾,已经让他们成为最亲的人。如今他们有条件了,怎么会弃她于不顾。
而更多的人得知夫妻俩的行为后,对他们充满了敬佩与赞扬,连派出所的民警都为之感动,帮着解决了李阿妈的户口问题。
就这样,李阿妈在上海跟着林小兰一家三口生活了12年,1991年,她身体走向衰老,弥留之际,听到林小兰会把她送回老家,她才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享年89岁。
两年后,林小兰夫妻俩又把李阿妈的骨灰送回延边老家,让她入土为安。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知青作为时代的产物,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而有一个共同点,十年的时间,他们跟贫下中农已经产生和深厚的感情,他们有的跟农村人结婚,永远留在了农村,有的回城后重新开始工作与生活。但象林小兰这样把恩人接回城养老的,还真是不多。
中国人都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善良的人走到一起,总会给世间留下一些温暖的故事。而正是这些善良的人,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情。无论时间过去多久,无论我们处于什么年代,人与人之间都需要这些美好的东西。这是人性的光辉,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你还知道哪些感人的知青故事,欢迎分享。
来源:认真的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