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烽火中的内江担当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1 10:00 1

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年前,烽火席卷中华大地,身处西南腹地的内江,虽不是正面战场,却以独特的方式扛起了抗战大后方的重任。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年前,烽火席卷中华大地,身处西南腹地的内江,虽不是正面战场,却以独特的方式扛起了抗战大后方的重任。

从日寇轰炸中的顽强抵抗,到文艺战线上的爱国呼声;从保障军需的酒精生产,到如火如荼的献金运动;从送儿参军上战场的壮怀激烈,到千千万万普通人的默默奉献——内江人民以血肉之躯和赤子之心,生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都被记录在泛黄的档案中,成为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血色阴霾下的自救与坚守

1938至1944年间,作为成渝交通枢纽和战略物资基地的内江,多次遭到日军战机野蛮轰炸,其中1940年8月2日的隆昌被轰炸与1941年8月22日的内江县城被轰炸,成为这座城市难以忘却的伤痛。

面对暴行,内江人民没有屈服。各县迅速成立空袭紧急救济联合办事处,出台《空袭紧急救济办法》,为受灾民众提供医治、抚恤金与物资救济;同时大规模修建防空洞,优化交通管制、灯火管制与隐蔽方案。日军妄图以轰炸摧毁抗战意志,却反而点燃了内江人民的斗志,人们的抗日情绪更加高涨。

救亡宣传中的热忱呐喊

“法西斯疯狗,是只欺辱弱小民族的,我们要使他不咬,只有一个法子:打打打,打出我们的地界去!”这是1938年8月21日,“兴华救亡歌咏话剧社”在内江县电影院成立时,宣言中的激昂呐喊。

抗战期间,内江各界掀起抗日宣传热潮,各类剧社、歌咏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共地下党员吴汝翊、谢碧芳等人牵头组建的“兴华救亡歌咏话剧社”,定期在街头、剧院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抗敌救国歌》,表演《保卫卢沟桥》《八百壮士》等剧目,用文艺唤醒民众;“内江孩子剧团”“抗敌剧团”“隆昌县歌咏团”也活跃在城乡,将抗战的火种播撒到每个角落。

“兴华救亡歌咏话剧社”社员合影(资料图)

除了舞台宣传,一批抗日救亡报刊成为传递信念的重要载体。《血光》《文化动员》《小战士》《抗日周刊》等刊物,转载茅盾、范长江等作家的作品,及时报道前线战况与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让大后方民众知晓“国家危亡,人人有责”,凝聚起全民抗敌的共识。

酒精为“粮”助前线

抗战时期,日本实施封锁,我国当时完全依赖进口的汽油断供。因此,酒精成为战时交通运输的替代动力燃料:汽车使用动力酒精,飞机则使用无水酒精。酒精在抗战的大背景下,成为了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内江,蔗糖产业的基础为酒精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让这座城市成为大后方酒精生产的核心基地。

1938年,四川省政府与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在椑木镇合办四川酒精厂,这是大后方第一家酒精厂。此后,内江酒精产业迅速发展,截至1941年底,全川81家酒精厂中,资中独占28家。档案中的一份份指令与报表,见证了内江酒精的重要价值:1940年3月,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函令“资中酒精厂出品全部拨归军用”;1940年4月,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会议记录显示,四川14家酒精厂需为航委会、兵工署等9个单位供应25.85万加仑酒精;1942年6月,更明确“四川无水酒精全由航空委员会承购”。

四川省政府关于转发四川公路局关于在内江重庆两处拨售酒精以利行军的函

为保障前线需求,内江酒精厂工人加班加点,克服技术困难,用源源不断的酒精,为抗战的“运输线”与“生命线”注入了关键力量,书写了工商业者的家国情怀。

倾囊献金聚力量

“抗战7年,财力用尽,有了钱就有武器,有了武器就能打灭鬼子!”1944年,冯玉祥将军来到内江,发起“节约献金”运动,他的演讲点燃了甜城儿女的报国热情。

这份热情,化作了一个个动人的捐献故事:内江县立中学训育主任熊楚才,捐出多年积攒的5.7万元子女教育经费;一位老太太,将出嫁时祖母赠予的银手镯含泪献出;穷苦学生没钱,便熬红双眼打了一夜草鞋,卖掉所得全部捐献;威远煤矿更是一次性捐资149万元(法币)……从商贾巨富到市井平民,从知识分子到田间农夫,内江人民不分阶层、不计得失,用“毁家纾难”的行动,汇聚成抗击日寇的磅礴力量。

义务献金收据

冯玉祥将军被这份热忱深深打动,离开内江时挥笔写下《内江人颂》,盛赞内江人民不仅具有忠贞义胆的品质,更有同仇敌忾、共御外辱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更是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披甲出征卫家国

“现在国家正是需要我们这批青年去抵御敌人、挽救危亡之时,如果我还想安乐读书,不去为祖国复仇雪耻,那与亡国奴无异!”这是内江中学生陈济安在体检未通过后,写给县长的参军申请书,字里行间满是少年意气与家国担当。

抗战期间,内江儿女义无反顾奔赴前线。据不完全统计,7261名内江籍将士血洒疆场,约占全川前线阵亡将士总数的2.7%,受伤与失踪者更是难以计数。1944年“十万青年十万军”运动中,内江青年踊跃参军:资中罗泉镇四维中学13位女学生的家长放下心中不舍,向四维中学校长写下字据,支持女儿奔赴战场;内江县警察局警员、国民学校校长们,主动弃职从军,在呈文中写道“国难方殷,正需热血青年报命疆场”。

爱国将领饶国华更是内江儿女的杰出代表。1937年,他率部出川时对业师说:“此行为国抗战,不成功即成仁。”同年11月,他奉命固守广德以阻日军包抄南京,在增援中断、孤军奋战的绝境中,壮烈殉国,时人评价“此役激烈程度,为淞沪撤退后所仅见”。在内江市档案馆中,一份份战地家书更让人泪目:“儿在前线杀敌,请双亲勿念”“若儿殉国,望父母以儿为荣”,这些文字,是内江儿女对家国最深沉的告白。

八十年岁月流转,战火的伤痕大多已被抚平,但档案中的故事与精神,却始终熠熠生辉。档案记录历史,更见证辉煌,内江人民用热血与行动彰显了属于这座城市的抗战精神,这份精神也会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继续传递着跨越时空的力量。

来源:同心四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