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刚228亿拿下巴拿马港口,转头就被中国反杀?货运量飙升35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5 18:24 1

摘要:美国财团以高达228亿美元的价格,闪电收购李嘉诚旗下的部分港口资产,其中包括对巴拿马运河通行起到关键作用的主要港口。

2025年3月,一条重磅消息震撼了全球航运界。

美国财团以高达228亿美元的价格,闪电收购李嘉诚旗下的部分港口资产,其中包括对巴拿马运河通行起到关键作用的主要港口。

人们惊呼,美国这笔看似天价投入,仿佛要一举扼住国际贸易的“喉咙”。

然而,不到一周,中国方面却在另一条战线上突然发力,货运量宣告同比暴增35倍。

二者叠加之下,全球航运格局正在悄然改写。

究竟孰是孰非?这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地缘棋局?

美国对巴拿马运河的青睐由来已久。

从1904年至1999年,巴拿马运河一直在美国掌控之下。

这条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黄金咽喉”,在全球贸易中承担着约5%—6%的货运吞吐量,每天通过的船舶络绎不绝,运河通行费更是美国揽收国际贸易红利的重要一匙。

现如今,虽说运河主权已移交巴拿马多年,但美国资本仍在运河沿线深度布局。

尤其是2023年以来,巴拿马运河管理局披露,干旱导致运河每日通行船只下降到18艘,载重能力也因水位不足而大幅缩水。

运河一旦拥堵或限航,各国船只要么支付迟到费插队,要么苦苦等待通行窗口,直接影响了全球几乎所有跨大西洋航线的效率。

在此过程中,美国财团抄底式收购李嘉诚旗下的巴拿马港口资产,“进一步掌控运河通行费”的意图显而易见:谁掌控运河节点,谁就能在国际航运定价权层面抢得先机。

然而,巴拿马运河本身的“水资源依赖”已成为命门。

连年干旱、降雨不足,让淡水水库难以支撑日益增长的船舶需求。

一旦干旱愈演愈烈,运河的最大吃水线必然不断下调,船只载重量骤减,原本65.5%的EBITDA利润率也可能难以维系。

从这个层面看,美国228亿美元的惊人投资,也隐含着对自然环境赌注的风险。

就在美国忙着联手资本,谋划巴拿马运河的“二度收编”时,中国突然亮出了一张“隐藏多年的底牌”——北极航线全面提速并常态化运营,货运量攀升令人瞠目。

根据最新数据,中俄北极航线集装箱量从380标箱跃升至1.35万标箱,增幅足足有35倍之多。

这条在过去被视为“极寒禁区”的航线,缘何在短短数年间崛起?其中,地理红利是基础:北极航线让亚洲与欧洲之间的海上距离缩短约30%,至少能节省10天及15%的燃料费用。

对一艘大型货轮而言,这意味着每天庞大的租金和燃油成本节约,降本增效相当明显。

同时,中俄在技术层面的联合突破功不可没。

双方研发的“极地级”破冰船队具备应对零下50℃极端环境的能力,配备“双导航系统”,能够在充满浮冰的冰层水道中灵活航行,极大提升了北极航道的安全系数。

另一方面,中国在格陵兰岛南部积极布局深水港,与俄罗斯一起升级摩尔曼斯克港,意在构建贯通欧亚的多节点转运网络。

就算巴拿马运河因故障或政治压力而涨价、限航,走北极航线的货轮也可畅通无阻。

这样的格局变化直接反映在能源运输上。

俄罗斯对华出口的液化天然气(LNG),经北极路线运抵中国港口,不仅运输时间短,且大幅减少对巴拿马运河乃至马六甲航道的依赖。

美国多年来对能源卡口的布局,也因此难以对北极航道实施直接干預。

北极航线大规模商业化运营,不仅让中俄之间在能源和物流领域的合作更加紧密,也在整个国际航运圈引发连锁反应。

以南美铜矿为例,经巴拿马运河送往亚洲往往会经历较长排队和通行时间,加上运河调度不便,费用高企。

如今,随着北极航线融入更灵活的港口换装方式,一旦实现大规模贯通,可能对全球矿物、农业、大宗商品的流动形成剧烈冲击。

美国试图通过提高巴拿马运河的“政治附加费”或“港口费”来对中国船只施压,但随着北极航线分流了不少往来亚洲和欧洲之间的货运,原本居高不下的运费及通行费优势在逐渐消解。

部分欧洲国家的航运巨头,如德国巴斯夫、荷兰壳牌等,对北极航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希望借此摆脱苏伊士运河的周期性拥堵与波斯湾地区的不稳定。

美国如果过度逼迫盟友配合制裁或追加关税,恐怕会令跨大西洋联盟在经济利益层面出现更多裂痕。

这场风波中,李嘉诚出售港口的举动格外引人瞩目。

交易细节显示,长江和记集团以228亿美元出售43个港口的操作,并非临时之举。

对李嘉诚而言,用资本手段寻求退出,既能拿到真金白银,也能避免日后更多的复杂政治压力。

然而,这种“全球资产腾挪”在地缘博弈敏感期不可避免地被贴上了各种标签。

国内部分舆论认为,李嘉诚此举损害了中国在关键港口的布局;也有声音指出,企业的本质是逐利,卖港之举符合商人逻辑。

然而,历史上法国阿尔斯通向美国出售核心资产的案例,再次被外交部提及,提醒大家“没有国家护城河做屏障,企业恐难独善其身。”

五、中美航运博弈

回顾整场“暗战”,人们不禁再次想起那句老话:“谁控制航道,谁就控制世界。”

美国钟情巴拿马运河,曾在20世纪用此奠定海权基础;如今,中国则通过北极航道实现突围。

以短期视角看,美国拿下巴拿马运河港口或许能提供部分经济收益,但干旱和环境压力却是无法回避的硬伤;中国在极寒地带建港破冰,意味着对传统航运要地的依赖度正不断降低。

这场博弈背后不仅是地理航道的争夺,更是大国兴衰此消彼长的缩影。

展望未来,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持续加速,冰层继续消融将为北极航线带来更长的通航期;美国若一味通过关税或港口费阻挠中国企业,可能会忽视新型航道的崛起趋势。

从长远看,全面的技术创新、深度的国际合作,才是保证航运安全与贸易稳定的关键。

否则,封锁与垄断往往只会让更多替代路径出现,最终动摇既定的航运霸权地位。

结语

当美国财团以228亿美元“抢滩”巴拿马运河,一心想以传统航道再度掌控全球物流定价权,中国却另辟蹊径,在北极完成了货运量35倍的惊人飞跃。

这一来一回之间,所谓的“垄断心态”面临新的挑战。

在未来,对北极航道的争夺与合作仍将持续。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信息:

《美国刚228亿拿下巴拿马港口,转头就被中国反杀,货运量飙升35倍》每日评述 2025-03-25

来源:楠医师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