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也成为各方政治力量立场与智慧的试金石。其中,国民党元老冯玉祥的态度尤为复杂——他既公开呼吁和平解决,坚决反对内战,又暗中斡旋试图保全民族抗战力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也成为各方政治力量立场与智慧的试金石。其中,国民党元老冯玉祥的态度尤为复杂——他既公开呼吁和平解决,坚决反对内战,又暗中斡旋试图保全民族抗战力量,其行动背后折射出一位军事将领在民族危亡时的深谋远虑与矛盾挣扎。
事变爆发后,冯玉祥第一时间致电张学良,明确批评其方式“过于激进”,要求“立即释蒋,共商国是”。他在南京国民党高层会议上强调:“今日之势,绝非内争之时,宜以抗日为第一要义。”这一立场并非出于对蒋介石的绝对忠诚,而是基于对时局的判断:一旦蒋介石遇害或长期被囚,国民党内部分裂必将加剧,日军则可乘虚而入。冯玉祥深知,当时中国的军事力量尚未做好全面抗战准备,内耗无异于自毁长城。
冯玉祥与蒋介石的关系历来微妙。早年他曾多次反蒋(如1930年中原大战),但1930年代后逐渐转向合作抗日。另一方面,他与张学良私交甚笃,理解其“逼蒋抗日”的初衷。这种矛盾心理使得冯玉祥在事变中扮演了独特的“调和者”角色:一方面公开维护蒋介石的合法性,另一方面私下通过宋美龄、孔祥熙等渠道传递信息,建议张学良“以民族大义为重,寻求政治解决”。
现存史料显示,冯玉祥在事变期间至少发出五封重要电报,其中致张学良的电报强调:“兄等此举虽出爱国,然方法危险,倘致内战,则国亡无日矣。”同时,他积极与中共代表潘汉年接触,试探共产党方面的态度。冯玉祥深知,西安事变的解决必须兼顾三方利益:国民党维持表面统一、共产党获取合法抗日地位、张学良杨虎城保全性命。他的斡旋虽未直接主导结果,但为南京与西安之间的对话创造了空间。
冯玉祥的态度绝非简单的“拥蒋”或“亲张”,而是其一贯民族主义思想的延续。他早年参与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始终以“救国”为政治目标。1930年代后,他多次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甚至撰写《抗日救国十问》抨击国民党妥协政策。在西安事变中,他最大的恐惧是重蹈“军阀混战”覆辙。正如其在日记中所写:“若因西安之事再启战端,则中国将永无宁日,倭寇之幸也。”
由于西安事变最终在中国共产党(周恩来等)与宋美龄等人的直接谈判下解决,冯玉祥的作用常被后世忽视。然而,他的立场实则代表了国民党内一批务实派的主张:既反对激进兵谏,又拒绝武力“讨伐”张杨。这种中间路线为事变和平解决提供了缓冲地带。更重要的是,冯玉祥的态度影响了部分国民党将领如何应钦的态度,促使南京政府内部形成“主和派”与“主战派”的制衡。
来源:祁州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