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中国家庭结构的变革,正推动家庭饮食需求发生差异化细分:传统家庭共餐场景减少,小份量、便捷化、高效营养等新型需求快速崛起。
下了班,如何快速吃上饭?
想做顿好的犒劳自己,但嫌麻烦?
吃得太简单没营养,怎么补回来?
.......
近年来,中国家庭结构的变革,正推动家庭饮食需求发生差异化细分:传统家庭共餐场景减少,小份量、便捷化、高效营养等新型需求快速崛起。
“厨房”作为家庭消费、每日三餐的核心场景,食饮品牌该如何响应场景新需求?
本期精选5个案例,围绕厨房效率和品质的交替平衡,为您提供“家庭厨房”场景下品类创新和体验升级新思路。
案例目录:
01 微波炉意面酱:调味酱换个包装,还原意面“鲜制感”
02 预调味冷冻配菜底料:改变备菜模式,轻松搞定鸡肉“新鲜感”03 亨氏 x 黄天鹅 番茄炒蛋:煎炒烹炸,番茄酱活成万能调味料04 Truff黑松露调味酱:松露+调味品,基础款加点价值感05 日清全营养餐:方便餐里含33种必需营养素,一顿补齐全营养
1
高效率厨房,
工作日快速吃上饭
“如何快速吃上饭”是忙碌的都市人群每天都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职场打工人,尤其是肩负家庭和事业压力的社会中坚力量来说,做饭是一件消耗精力和时间的事。简化备餐流程、提高时间性价比、释放更多精力,对于他们尤为重要。
01 创新机会点:微波烹饪袋
创新案例:调味酱换个包装,还原意面“鲜制感”
视频里这款永谷园2023年推出的“微波炉意面酱”,乍一看像极了几年前爆火的“烹烹袋”。
但两者有一个明显区别,“烹烹袋”里有面,属于速冻食品,而永谷园的产品只有酱料,属于调料袋,储存条件常温。
调料袋内配有意面酱,用户只需将干意面掰断放入袋中,加水后微波加热6分钟,再在微波炉内静置7分钟,达到“蒸”的效果,即可享用地道的意面;
横向开口的包装设计,也方便用户直接在袋中食用,无需另外装盘。
其烹饪秘诀就藏在包装袋的“弹性材料”上。弹性包装在微波作用下内部膨胀形成高压环境,如同一个微型高压锅,大幅缩短烹煮时间;
同时,利用蒸汽热循环使面条均匀受热并充分吸收汤汁,实现高效且质地均匀的烹饪效果。
图片来源:prtimes
与传统锅煮意面相比,“微波炉意面酱”节省了煮面、清理以及在厨房等待的时间
这款产品上市仅两个月便售出100万份,不仅横扫日本5项大奖,更跻身《日经Trendy》2023年热门商品榜单第9位。
这一创新也吸引了味之素、龟甲万等日本调味品巨头的密切关注与跟进。
案例解读:
不用开火、不用备菜、不用洗碗,这些虽是“微波炉意面酱”的魅力,但也是很多微波炉即食产品的共性,并非其独特优势。
这款产品令人心动的真正原因在于,救活了意面的“鲜制感”。
库润数据指出,“口味没有烟火气”是消费者减少购买预制菜的原因之一。永谷园的研发团队也敏锐捕捉到这一诉求。
他们清楚,尽管冷冻意面在便捷性上更胜一筹,但只有“新鲜煮制”才能带来最理想的口感。
因此,永谷园选择了一条更兼顾体验感的路径,既让用户能自由选择心仪的面条,又能借助微波烹饪袋,在便捷操作中还原出近似现煮意面的风味与筋道口感,这是预制面难以实现的质感。
永谷园也同时发现并解决了一个隐形痛点:传统煮意面需专门烧水、看火、时刻注意锅子、还要洗餐具,对于每天忙于工作和家庭的人来说,微波炉烹饪袋能为他们省下这20分钟,去做更有意义的事。
一个细节拉满的袋子,悄然提升着平凡日子的生活品质。
02 创新机会点:冷冻肉类预调味袋创新案例:改变备菜模式,轻松搞定鸡肉“新鲜感”
这款由理研ビタミン株式会社推出的“预调味冷冻配菜底料”,可理解为一袋专为鸡肉设计的调味料,产品本身不含鸡肉。
用户只需将新鲜鸡肉切块后放入袋中冷冻保存,想吃时无需解冻,直接取出下锅煎炸即可,即便在工作日也能轻松吃上肉菜。
图片来源:prtimes
值得一提的是,袋中所配的调味酱采用专利技术「肉ピタソース」,可有效防止烹制过程中肉汁流失,使鸡胸肉这类容易变柴的食材保持鲜嫩多汁。
该产品于今年3月首次推出,尤其受有孩子的双职工家庭青睐,上市仅四个月,累计出货量就突破了20万袋。
案例解读:
肉,往往是餐桌上的重头戏,但保质期短、备菜过程繁琐、烹饪时间长、出错率高...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预调味冷冻配菜底料”,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痛点诞生的。
或许有人会说,冷冻预调理肉早就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数据也显示,2007年至今,我国冷冻预调理肉制品年均增长率已超24%。
但预调理肉的短板也很明显,除原料质量问题外,部分企业为延长保质期、改善口感,过量使用添加剂,成了新的消费心结;同时,在经过多道加工、储存和运输环节后,肉类的鲜嫩口感也大打折扣。
而“预调味冷冻配菜底料”的突破在于,既保留了预调理肉“省时省力”的核心优势,又弥补了其缺失的“新鲜感”。
在小红书上,不少用户都在吐槽 “肉吃不完反复冷冻影响品质”“冻久了肉会发黑、水分流失变柴”,这些痛点也让大家慢慢养成了小份分装冷冻的习惯。
而这款底料正好适配这种需求,它支持“一次性大量采购新鲜肉、自主分装冷冻”的备餐模式,既减少因肉类保质期短导致的浪费,也能按需控制份量,灵活适配家庭或单人等多种用餐场景。
说到底,“预调味冷冻配菜底料”戳中了现代消费者“既想省时省力,又不愿在品质、健康和体验上妥协”的矛盾心理,让用户能更高效、更安心地为自己做一餐好饭。
03 营销机会点:绑定国民家常菜,提升调味品渗透率创新案例:煎炒烹炸,番茄酱活成万能调味料
图片来源:亨氏
番茄酱,堪称美国人厨房里的“老干妈”,几乎九成家庭都会常备。
然而在中国,大多数消费者仅将其视为薯条蘸料,在家庭厨房中并不常见,市场渗透率不足30%。
因此,加强番茄酱与中式厨房的关联,成为亨氏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今年年初,亨氏联合黄天鹅以国民家常菜“番茄炒蛋”为切入点开展营销活动。
双方在线上征集用户与“番茄炒蛋”相关的真实故事,并将精选文案直接印在黄天鹅鸡蛋表面,打造“有故事的鸡蛋”;并将定制鸡蛋投放至盒马门店,搭配亨氏番茄酱销售。
此次活动成效显著,黄天鹅、亨氏和番茄炒蛋相关话题的社媒热度远超预期,盒马渠道的销售表现同样亮眼。在12月23日至1月1日活动期间,黄天鹅在盒马的收入环比增长达两位数。
案例解读:
此次营销的巧妙之处在于,成功改变了番茄酱在中国的消费场景与使用频率。
番茄炒蛋作为一道国民家常菜,年消费量高达数十亿盘,覆盖全年龄段,烹饪频率极高。
亨氏以此为切入点,打破番茄酱“仅用于蘸薯条”的刻板印象,将其融入中式“炒菜”的高频场景,使消费者直观感受到番茄酱在中式烹饪中的价值。
图片来源:亨氏
更重要的是,番茄酱在“番茄炒蛋”中切实解决了用户的真实痛点——番茄不出沙、口感偏酸。亨氏突出番茄酱“浓醇番茄味、中和酸甜口感”的特点,明确其能提升菜品风味的核心价值。
双方通过联合营销形成协同效应。借助鸡蛋这一高频消费食材,带动番茄酱曝光;并以番茄炒蛋为起点,为番茄酱向煎、炖、拌等更多中式烹饪场景延伸提供支点,逐步塑造“万能酱料”认知。
2
疗愈厨房,
满足高品质进阶需求
在忙碌的工作日,我们追求“高效厨房”,讲求便捷、快速与省事。
而当节奏放缓、时间充裕时,许多人渴望借由做饭来治愈自己。烹饪不再只是“吃饱”,而是一种放松和享受。
食品饮料虽属民生品类,但即使是基础款,也能凭借独特风味、品牌形象和情绪价值,营造出“奢侈感”,从而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体验的进阶需求。
04 创新机会点:“轻奢”质感调味品创新案例:松露+调味品,基础款加点价值感
图片来源:Truff
Truff诞生于2017年,是一个走“奢侈感”路线的辣酱品牌。
品牌的核心特色是,在其辣酱、意面酱、蛋黄酱、盐等产品中融入了名贵食材——松露,以此塑造独特风味与高级体验。
在定价上,Truff也明显高于普通辣酱。一瓶170g的原味黑松露辣酱售价为13.5美元,而同等规格的普通辣酱价格通常在4美元上下,相当于高出近三倍。
即便价格偏高,Truff依旧成为亚马逊最畅销的调味品之一,目前已在美国所有Whole Foods超市上架。
它还受到“菲董”Pharrell Williams、脱口秀女王Oprah、Hailey Bieber等众多大明星的青睐,连卡戴珊创立的公司也投资了该品牌,在社交与流行文化中具有极大影响力。
案例解读:
如果仅仅是做一瓶调味酱,Truff未必能有今天的成就。
它的成功,在于通过口味、包装、营销的差异化,塑造出一种自带“奢侈感”的生活方式。
先说口味,在辣酱成为主流食品潮流的背景下,Truff瞄准市场中“高端奢华体验”的空白,以标志性的松露风味为核心差异点,不只提供调味功能,更强调“奢华感”与品质生活方式的延伸。
再看包装,几何不规则的松露瓶盖是其最大亮点,让产品在货架上极具辨识度。
而营销力,无疑是Truff建立起独特品牌存在感的核心。
品牌最初源于Instagram上一个叫@sauce的美食内容账号。由于其创始人热衷于街头服饰和嘻哈文化,这也让账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为日后成为“生活方式”品牌埋下伏笔。
例如,Truff曾携手最热门的街头服饰品牌Warren Lotas推出限量版辣酱。使一瓶辣酱成为流行文化与烹饪领域的交汇点,为消费者提供难忘而奢华的生活方式体验。
图片来源:Hypebeast
卖产品,不如卖生活方式。
Truff通过将调味品从功能型产品提升为文化型消费品,成功打破了品类的价格与价值天花板,为一个日常品类注入奢侈感与身份认同,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3
三餐不糊弄,营养不偏科
当下,职场竞争激烈,加班成为常态,广大上班族对“快速解决一餐”的需求持续攀升。
与此同时,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独居老人数量增多,这部分群体自主烹饪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下降,进一步强化了对“便捷餐食”的依赖。
可这样一来,食物吃得越来越单一,营养不良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因此,消费者迫切地需要“营养密度更高”的食品,在有限的时间和进食量中,提升营养获取效率。
05 创新机会点:必需营养素强化方便速食创新案例:方便餐里含33种必需营养素,一顿补齐全营养
图片来源:日清
想象一下,忙碌了一天,你打开冰箱想快速解决一餐,既没精力开火做饭,又不想凑合吃份没营养的泡面,日清的“全营养餐”,就是为这样的时刻量身打造的。
与普通速食不同,全营养餐的核心特点在于,每款产品都可以提供每日人体所需1/3的33种营养成分。产品形态覆盖多元品类,包括方便面、米饭、冷冻食品、果昔等。
说得更直白些,单从“营养均衡”的角度看,吃一碗全营养餐方便面,可能比一顿随意搭配的家常便饭更能精准补足身体所需。
消费者显然很买单,产品上市仅两年,销售额就突破80亿日元;截至2024年7月,累计销量已超过2900万份。
案例解读:
便捷与营养难以兼得,是当代消费者最核心的痛点。
尽管代餐粉、代餐棒、代餐奶昔等产品在这样的需求背景下应运而生。但这些源自欧美的饮食形态,在以米饭、面条为主食的东亚饮食文化中,始终有些“水土不服”。
日清的成功,恰恰在于它跳出了这种生硬的“代餐”标签。它没有创造一个新的、脱离日常饮食习惯的品类,而是对消费者本就熟悉的主食,如方便面、白米饭、盖浇饭进行改造,让“补营养”自然发生,而非刻意改变饮食行为。
除了正餐类,该系列还包括了营养冰沙、即食麦片,解决了赶时间吃不上早饭的问题,覆盖了家庭厨房的“全时段需求”。
更细致的是,品牌还针对孕期、哺乳期女性推出可灵活控制份量的冷冻饭团,解决其精力有限却又需要高密度营养的特殊需求。
图片来源:日本經濟新聞
当然,全营养食品走入大众生活核心还是在于“好吃”。
传统营养强化食品往往面临一种困境:通常来说,美味的食物往往含有丰富的盐、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因此,仅在现有的方便面或咖喱菜肴中添加营养成分,难免会导致苦味或酸味的产生。
为此,日清从世界各地收集了约170种盐,通过反复研究,将矿物质和氨基酸等混合,开发出了独特的减盐技术,既能减少盐分,又能保持食物的美味。
这种“不颠覆习惯”的创新思路,让全营养餐轻松走进厨房,也为便捷食品的营养升级提供了鲜活样本。
4
问卷调查
您还想了解哪个细分场景下的创新/营销案例?可点击下方图片,通过问卷填写您的需求。5
活动预告
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攀升至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整体呈现出稳健向上的发展态势。在科技赋能与政策支持的双重利好持续释放下,预计到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490亿元。
风口热浪褪去,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从争议中心到增长主力,预包装餐食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转型:
从消费者层面来看,其需求愈发多元且挑剔,不再满足于“方便即食”,而开始关注“好吃、健康、新鲜”;
从市场发展层面来看,市场对即食餐食的期待正在从规模复制转向品质突围。
产品是否真锁鲜、口感能否高度还原、能否在细分场景下建立起差异化的竞争力……又如何重建消费者的信任?这一切的答案,都指向一个全新的命题:从预制走向“鲜制”。
9月12日,Foodaily每日食品将携手安姆科、仟味高汤、库润数据,在广州,特别策划「预制新 “味” 来,下一个爆品的“鲜”机在哪里?」主题创新私享会,聚焦“品类创新 × 包装升级 × 消费场景化”三大突破口,联合行业头部创新解决方案伙伴与品牌方,聚力探索速冻&快手餐食从产品力到包装方案的全链路创新思考,探寻增长新路径。
三全食品、正大食品、广州酒家、和苑酒家、美好食品、朕宅、叮叮懒人菜、大成食品、仟味神厨、叮咚买菜、美宜佳、海欣食品等20+代表品牌已报名。亲爱的读者朋友,
来源:Foodaily每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