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唐书》的评语有些不同:“或称密似项羽,非也。羽兴五年霸天下,密连兵数十百战不能取东都。始玄感乱,密首劝取关中;及自立,亦不能鼓而西,宜其亡也。然礼贤得士,乃田横徒欤,贤陈涉远矣!”
《旧唐书》对瓦岗军第二任首领李密的评价是这样的:“至于天命有归,大事已去,比陈涉有余矣。或以项羽拟之,文武器度即有余,壮勇断果则不及。”
《新唐书》的评语有些不同:“或称密似项羽,非也。羽兴五年霸天下,密连兵数十百战不能取东都。始玄感乱,密首劝取关中;及自立,亦不能鼓而西,宜其亡也。然礼贤得士,乃田横徒欤,贤陈涉远矣!”
虽然史书对李密褒贬不一,但都承认李密是个有能力的枭雄,虽然比项羽略有不足,但比陈胜还是绰绰有余的。
电视剧中的李密气量狭小且贪恋美色,被隋炀帝的萧皇后迷得晕头转向,导致瓦岗军众叛亲离一败涂地,但是细看隋唐史料,我们就会发现李密可能只在当左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也就是给隋炀帝杨广当侍卫头领的时候,远远望见过萧皇后而已——杨广被弑后,萧皇后先后落在宇文化及和窦建德手里,并不曾到过瓦岗寨。
《隋书·列传第一》记载了萧皇后在隋炀帝死后的颠沛轨迹:“及宇文氏之乱,随军至聊城。化及败,没于窦建德。突厥处罗可汗遣使迎后于洺州,建德不敢留,遂入于虏庭。大唐贞观四年,破灭突厥,乃以礼致之,归于京师。”
李密没有“笑纳”过萧皇后,但是他杀翟让却是不争的事实,有人把李密杀害翟让跟《水浒传》中的晁盖火并王伦相提并论,显然是不恰当的:王伦可能是虚构人物,梁山也不能跟瓦岗相提并论,虽然有史书把李密比作项羽,但并不是说李密个人武功有多厉害——他只是英气逼人而已。
李密年轻的时候就颇有英雄志气,连隋炀帝见了他都有些肝儿颤:“密以荫为左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额锐角方,瞳子黑白明澈。炀帝见之,谓宇文述曰:‘左仗下黑色小儿为谁?’曰:‘蒲山公李宽子密。’帝曰:‘此儿顾盼不常,无入卫。’”
“黑小子”李密先是给叛乱的杨玄感当参谋长,那时候他还比较明智,提出的方略也可圈可点,奈何杨玄感未能言听计从,这才被屈突通、宇文述、来护儿等人击败——这三位隋朝名将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多介绍了,咱们接下来要聊的李密杀害翟让的前因后果,以及李密夺得瓦岗军领导权后犯了哪三个致命的错误。
首先我们要说李密杀害翟让,在当年并不算什么不可原谅的错误,因为一山不容二虎,李密不杀翟让,翟让也会杀李密——翟让把瓦岗军头把交椅让给李密之后就后悔了,翟让的哥哥翟宽和心腹王儒信已经有了重新夺回权力的念头。
隋末乱世,原本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连李渊都造了表弟杨广的反,李世民也杀了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十个侄子,李密杀翟让,只是兼并战争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谁是胜利者,谁就有资格编纂史书,如果李密笑到了最后,他杀翟让就会成为自卫、自保之举。
权力面前无父子,李密和翟让连兄弟都算不上,谁杀谁都很正常,不正常的是李密在杀掉翟让、取得瓦岗军领导权之后就开始犯糊涂。《旧唐书》说李密首先是用人不当:“苟去猜忌,疾趣(趋)黎阳,任世勣为将臣,信魏徵为谋主,成败之势,或未可知。”
李密被王世充击败投唐,也不该降而复叛:“又不能委质为臣,竭诚事上,竟为叛者,终是狂夫,不取伯当之言,遂及桃林之祸。”
李密没有重用徐世勣和魏征 ,又不听王伯当的良言相劝,他自己死也就死了,只可惜忠义无双的王伯当也被乱箭射杀。
《旧唐书》的说法也未必准确,起码魏征当谋主,就未必十分合适——他在军事方面并不十分内行,忠诚度也不是很高,投唐后去收拢瓦岗旧部却被窦建德生擒,然后就做了窦建德的“起居舍人”,也就是皇帝(窦建德建立了“大夏”,年号丁丑、五凤)的贴身秘书,还建议窦建德趁着李世民在洛阳与王世充作战之机,直取李渊那没有重兵防守的长安。
窦建德没有听从魏征的建议,就是听了也未必成功——太子建成在小说中没啥能耐,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他的军事才能也不弱,其弱点可能就是有些宽厚柔弱,李渊的武功也不在李世民之下,长安可不是那么好拿下的。
魏征确实曾给过李密十条建议,结果被嘲笑为“老生常谈”,如果李密采纳了其中一两条,或许就不会败得那么快、那么惨了。
《旧唐书》和《新唐书》总结出的李密错误其实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用人不当:魏征徐世勣没有被重用,邴元真这个奸诈小人却成了李密的心腹,这是李密所犯的致命错误之一。
李密所犯的第二个错误,实际还是心不够狠,在杀掉李密的同时,没有将李密的亲信一并铲除——要么不做,做就做绝,这才是帝王心术,而李密在杀害翟让后,居然还想表现得仁慈大度:“让部将徐世勣为乱兵所斫,中重疮,密遽止之,得免,单雄信等顿首求哀,密并释而慰谕之。于是诣让连营,谕其将士,无敢动者。乃命徐世勣、单雄信、王伯当分统其众。”
徐世勣丢了半条命,单雄信的叩首求饶也可能是卧薪尝胆,于是在王世充大军来袭之际,单雄信带领的瓦岗外马军不战而降,王军一鼓作气,将内马军骠骑中的裴行俨射得落马昏迷,程咬金救出裴行俨,自己也被马槊洞穿了身体。
徐世勣后来将本部人马以李密的名义投附唐朝那也是做戏,实际上徐世勣单雄信跟翟让的关系都很铁,对李密不可能有那么深的感情:“单雄信者,曹州人也,翟让与之友善,少骁健,尤能马上用枪,密军号为飞将;大业末,韦城人翟让聚众为盗,勣往从之,时年十七。”
单雄信和徐世勣都是从小就跟随了翟让,让他们对李密忠心耿耿是不可能的,李密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徐世勣和单雄信动手或羞辱,却又让他们带兵,这岂不是埋下了祸根——瓦岗军被王世充击败的时候,驻守黎阳的徐世勣并没有驰援,也没有派兵接应战败的李密,所以李密根本就不敢去黎阳接手徐世勣的部队:“密将如黎阳,或谓密曰:‘杀翟让之际,徐世勣几至于死,今向其所,安可保乎?’”
我们细看两唐书就会发现,李密杀害翟让的时候,裴仁基、裴行俨、秦琼、程咬金、罗士信都已经加入了瓦岗军,他们在那场火并中应该是持中立态度,甚至可能会盼着打得越热闹越好——秦琼罗士信的老长官张须陀,就是被翟让、李密、单雄信、徐世勣在大海寺之战中围杀的。
李密不会用人,秦琼程咬金罗士信等人在瓦岗军只能算“二级将领”,他加封官爵的名单上,根本就没有秦、程、罗,却有翟让和自己的心腹:“单雄信为左武候大将军,徐世勣为右武候大将军,隋虎贲郎将裴仁基率其子行俨以武牢归密,拜为上柱国,封河东郡公(裴行俨为上柱国、绛郡公)。因遣仁基与孟让率兵三万余人袭回洛仓,破之,入东都,俘掠居人,烧天津,东都出兵乘之,仁基等大败,仅以身免。”
李密对裴家父子和翟让旧部重加封赏,却对秦琼的救命之恩毫无表示——秦琼在宇文化及兵锋下救过李密,也挽救了瓦岗军,要不是秦琼力挽狂澜,瓦岗军早就被宇文化及消灭,也没有机会跟王世充大战了:“密与化及大战于黎阳童山,为流矢所中,堕马闷绝。左右奔散,追兵且至,唯叔宝独捍卫之,密遂获免。叔宝又收兵与之力战,化及乃退。”
不重用秦琼等隋朝名将,却对翟让旧部和奸险小人委以重任,李密目盲、心软,这是他所犯的两个致命错误,如果再加上贪财,那就不可救药了。
李密最致命的错误,在两唐书中均有记载,那就是与不共戴天之敌王世充“做买卖”:“时密兵少衣,世充兵乏食,乃请交易,密初难之,邴元真好求私利,屡劝密,密遂许焉。初,东都绝粮,兵士归密者日有数百,至此得食,而降人益少,密方悔而止。密虽据仓而无府库,兵数战皆不获赏,又厚抚初附之兵,由是众心渐怨。”
李密可能是个好参谋长,但绝不是合格的枭雄 ,他“用人如积薪后来者居上 ”,又不能痛下杀手将翟让余部清楚,反而让他们带兵在外,这样的糊涂“主公”,不败就没有天理了。
李密连犯三错,最后身死名灭,这就给读者诸君留下了一些有趣的问题:如果您是程咬金并真以“混世魔王”的身份领导瓦岗军,会让魏征、徐世勣、秦琼、程咬金、罗士信任何官职?又会采用怎样的战略,与李渊父子并争天下?
来源:半壶老酒半支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