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被限、SK被困,美国芯片“限令”120天内中国能顶上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18:08 1

摘要:当地时间8月29日,美国商务部突然发布通知:决定撤销三星与SK海力士在中国工厂使用美系设备的出口管制豁免,120天后正式生效。这意味着,两家韩企在中国境内的产线,将不再享有“无需许可即可采购美国设备”的特权。今后,即便是为了设备维护或更新,都需要获得美国许可,

三星还没发声,SK海力士只来得及说一句“将与美韩政府密切沟通”,而豁免期已经开始倒计时。

当地时间8月29日,美国商务部突然发布通知:决定撤销三星与SK海力士在中国工厂使用美系设备的出口管制豁免,120天后正式生效。这意味着,两家韩企在中国境内的产线,将不再享有“无需许可即可采购美国设备”的特权。今后,即便是为了设备维护或更新,都需要获得美国许可,而扩大产能或技术升级,更是几乎没有可能。

这是一次非常“克制”的出手。不是封厂,不是禁运,而是设限——让你只能维持现状,不能再往前走半步。美国副部长杰弗里·凯斯勒的原话是:“今天的决定,是堵住那些让美国企业处于劣势的漏洞。” 这句话说得不留情面,背后却藏着战略思维的缜密转折。

一|撤销豁免,不是封杀,而是设一条“不能再升级”的技术边界线

这一次的“豁免撤销”,并不意味着三星与SK海力士将被迫退出中国。相反,美国商务部还特别强调:将向相关企业发放许可,以保障它们维持现有设施的日常运营。

乍一看,这似乎是一次“温和”的调整——不给你断供,也不限制你出货,只是要求以后涉及设备的采购、替换或升级,必须申请、获批。但正是这一点,让这场调整带有一种格外精确的“地缘锁喉”味道。

回顾一下背景:

• 2022年,美国在《芯片与科学法案》框架下,开始限制向中国出口先进制程芯片与设备;

• 在韩方的强烈游说下,三星与SK获得为期一年的“临时豁免”;

• 2023年,拜登政府授予两家企业“经验证最终用户”(VEU)地位,不需每次许可即可获取部分设备;

• 而到了2025年,现在的特朗普政府直接宣布取消豁免,且不打算发放有关扩大产能或升级技术的任何新许可。

表面看,这是一次针对“规则漏洞”的修复。但本质上,它划出了一条美方主导的“技术边界”——你可以吃老本,但不能吃未来。

这种策略式“锁喉”,既规避了全面封锁可能引发的国际冲突,又有效限制了中国境内的技术升级路径。更巧妙的是,它表面上并没有针对中国,而是借韩企之手,堵中国之路。

二|韩国站在夹缝中:制造能力全球领先,却无法掌握规则主动权

最尴尬的,是韩国。

从硬实力上看,三星与SK海力士是全球存储芯片市场上不容忽视的巨头,尤其在DRAM与NAND Flash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市场份额。彭博社引用伯恩斯坦的报告指出,两家公司在中国的工厂分别占据全球计算机内存产量的10%、存储芯片产量的15%。

这些工厂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支点,也是中国本地高科技产业链依赖的重要节点。但现在,它们正在被迫“收窄航道”:不能扩产,不能升级,甚至未来连设备维修和更换也要看美国脸色。

面对这场变化,韩国政府第一时间表态称:“将努力减少企业受到的影响”,并强调会继续与美方沟通“经验证最终用户机制的调整”。SK海力士的声明则更为克制,仅表示“将采取必要措施,尽量减少对业务的影响。”

没有反对,没有谴责,也没有像2022年那样激烈游说。这一切都说明一个现实:即使你是全球芯片供应的关键节点,只要你不掌握规则,依然无法摆脱被当作“战略工具”的命运。

韩国企业依赖中国市场,却也深度依赖美国设备与技术。夹在中美之间,它既不能彻底倒向中国,又无法抗拒美国的战略重压。这一次,它的“模糊地带”被美方一刀切清晰了——你可以继续做生意,但不能再当跳板。

三|对中国来说,是风险释放,也可能是国产替代的时间窗口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场“撤销豁免”当然不是利好。毕竟,三星与SK的在华工厂,承载着大量的本地采购、配套供应和上下游协作,一旦扩产受限,将直接影响国内整机厂商与云计算企业的供应稳定性。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策略性的“锁喉”,反而让中国看清了一个现实:任何依赖外部豁免、外部善意的合作形式,都有可能在某天被一纸通知终结。

2019年是华为;2020年是中芯国际;2022年是长江存储;而现在,是三星与SK在中国的工厂。

美方并不一定每次都挥刀砍断,而是更倾向于“设置制度性缓慢衰减”——你以为还可以做业务,其实你已经无法升级;你以为还能维持现状,其实你正在被逼向替代路径。

某种程度上,这就是中国推进“国产替代”最关键的窗口期:当外资巨头受限而无法扩张,国内厂商如果能够在技术、产能、交付能力上跟上节奏,就有可能借势卡位。

当然,这并不容易。SK和三星的技术壁垒并不在短期之内能够完全追赶,但至少,这次的“主动腾挪”来自外部政策,而不是内部市场压缩。对中国本土存储芯片产业来说,这是风险,也是机会。

尾声:这不是制裁,而是地缘产业链的再划线

美国商务部说,这次政策调整,是为了“消除让美国企业处于劣势的出口管制漏洞”。这听起来像是为美国制造业发声,实际上,是一次针对全球半导体产业权力结构的重新勾勒。

它没有直接打压中国,也没有正面攻击韩国,但通过“撤销豁免”的微妙操作,让每一个芯片制造者都意识到:产业安全的核心,从来不只是市场,而是制度、规则和许可权。

这种打擦边球式的“地缘管控”会越来越多,它不是全面断供的极端对抗,而是“设一道高压线,不告诉你会不会触电”。这才是最让人难以对抗的逻辑。

而中国能做的,仍然只有一条路:加快技术自主权的建设,减少对不确定性政策的结构性依赖。

这不是最后一次豁免被取消,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厂商被牵制。但每一次“技术锁喉”的升级,都会让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下一个十年,中国芯片要的,不是谈判桌上的豁免,而是制造线上的确定性。

来源:高见观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