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韩流文化席卷全球,韩国传统美食K-food的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并被全世界喜爱。但同时也催生了大量“山寨”韩国美食的现象。特别是亚洲,韩国食品品牌的山寨产品随处可见。”这是来自韩国媒体《朝鲜日报》2025年3月20日的新闻报道。
“随着韩流文化席卷全球,韩国传统美食K-food的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并被全世界喜爱。但同时也催生了大量“山寨”韩国美食的现象。特别是亚洲,韩国食品品牌的山寨产品随处可见。”这是来自韩国媒体《朝鲜日报》2025年3月20日的新闻报道。
文章特别点名亚洲地区为“重灾区”,指责部分商家滥用“韩式”标签,甚至直接生产“盗版”的韩国美食。这一言论引发了广泛讨论:韩国究竟有哪些称得上“传统”的美食?市场上是否存在冒牌韩国美食?商家为何热衷贴上韩国标签?消费者又为何对“韩国美食”趋之若鹜?
《朝鲜日报》报道
韩国的宣传中韩国饮食文化以发酵、清淡、注重食材本味为特色,其核心传统美食包括:泡菜、石锅拌饭、 韩式烤肉、参鸡汤、年糕与冷面。
然而,这些传统美食的“原创性”常受质疑。例如,泡菜的制作技艺与中国腌菜存在渊源;韩式烤肉与中式炙子烤肉也有相似性;参鸡汤、炒年糕、拌饭都能从中国找到相对应的料理方式。
泡菜
韩国媒体对文化归属的反复强调,与其刻意声明原创与传统,倒不如大大方方的承认在历史上长期受中原文化影响。
市场上打着“韩式”旗号的美食确实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现在直接打开某外卖软件,附近的商家肯定有着几家打着“韩式”的招牌。
韩国泡菜、炸鸡等食物因韩剧的全球传播而被符号化,商家借“韩流”热度吸引消费者,甚至出现“泡菜拉面自称世界第三”的夸张营销。
韩流文化刻意塑造了韩国食物“时尚”、“健康”的饮食形象,贴个“韩式”标签,好像就能提升产品的溢价。例如,韩国泡菜被宣传为“世界五大健康食品”,而可笑的是同类中国腌菜则常被污名化。
因此消费者对韩国美食的认知长期被误导美化和高定位符号化。商家更是喜闻乐见,直接就套用了“韩式”的标签。
消费者对“韩国美食”的偏好,深层原因在于文化心理与认知偏差。
韩剧、K-pop等文化输出将饮食场景浪漫化。例如,《来自星星的你》带火炸鸡啤酒,观众将剧中情感投射到食物上,形成“美味联想”。
韩国料理常被宣传为“低脂”“发酵养生”,尽管其实际含盐量(如泡菜)可能偏高,但消费者仍倾向将其与健康生活方式绑定。
年轻群体则通过消费“韩式”美食彰显时尚品味,甚至形成“打卡经济”。
韩媒对“山寨美食”的指责,本质是文化话语权的争夺。
韩国在历史上长期受中华文化影响,近代又经历日本殖民,其文化独立性常通过强调“传统独特性”来构建,甚至出现将中国汉服指为“韩服抄袭”的极端案例。
而且韩国农副产品大量依赖进口(如大白菜依赖中国供应),却通过文化包装提升附加值,形成“中国产、韩国牌”的产业链。
其实美食的传播应承认历史渊源,避免“起源论”的狭隘竞争。年糕、泡菜等食物在东亚多国均有变体,多元共存才是文化常态。
美食的跨国流动本是文化交融的见证,但过度商业化的“标签战争”可能扭曲其本质。韩国传统美食的“山寨”争议,折射出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的复杂性。唯有摒弃偏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推动创新,才能让美食真正成为跨越国界的共同语言。
来源:梦与溪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