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2日,《华尔街日报》(WSJ)援引消息人士言论报道称:“中国政府正在考虑对政府投入巨额补贴实现增长的电动汽车、电池等领域实施出口管制。”
前几天,网上传出小作文。
3月22日,《华尔街日报》(WSJ)援引消息人士言论报道称:“中国政府正在考虑对政府投入巨额补贴实现增长的电动汽车、电池等领域实施出口管制。”
自2024年9月起,美国以应对不公平贸易惯例为由,对中国产电动3汽车与电动汽车用电池分别征收100%和25%的关税。
WSJ报道称:“正如20世纪80年代日本自发限制汽车对美出口,防止美国提高关税一样,中国也有可能限制电动汽车和电池的出口,换取在相关领域的对美投资机会。”
据悉,中国政府正在考虑效仿日本1981年“自愿出口限制(VER,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的做法,减少对美汽车出口量。
当时,美国里根政府向给本国产业造成巨大冲击的日本施压,日本政府随即通过限制对美出口量的方式避免了双方的贸易摩擦。随后,日本政府在美国当地设立汽车工厂,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取消这一措施。
这个说法就有点扯淡了,本来几乎没有,还怎么减少?
2024年中国对美汽车出口仅有9.4万,占出口1.7%。也就是说,中国几乎不在中国卖车,而当年日本汽车在美国卖的很好,然后才有了这个措施。
不过,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向美国出口锂电池153.1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占中国锂电池出口总额的25%。但,实际上这也不算高。
2024年,中美贸易额达到6882亿美元,其中,对美国出口5246亿美元,涨幅接近5%,从美国进口1636亿美元,微跌0.1%,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高达3610亿美元。
在如此大的逆差中,汽车产业链占比很小。2023年的一份数据显示,主要出口的商品是机械、电子、光学等等。
可以看到,非常分散,几乎可以说无所不包。而且大多数行业都是利润也。不是很丰厚。正如我前面不断提到的,你无法对你没有的东西加征关税。咱们和日本,截然不同。
有人可能要说了,中美媾和,是不是贸易战结束,经济马上就要复苏了?牛市要来了?
关于这一点,3月24日,李显龙在新加坡海事周的一场炉边对话上,对中美关系的看法值得借鉴。
主持人问:美国总统特朗普据说不是好战之人,会寻求与他人达成协议,例如为俄罗斯提出一项“大交易”(grand bargain),中美可否达成类似安排?
李显龙:中美之间的问题已经非常深层。美国不再把中国单纯当作合作伙伴或友好国家,而是一个必须防范的竞争对手,甚至是威胁。
他们认为,美国和中国在意识形态、全球影响力,还有国际地位等方面都有根本的不同。所以他们下了决心,不管怎么样都要保持领先,不让中国超越他们。
中国认为他们有权发展、有权使用先进科技、有权追求跟发达国家一样的生活水平,也有权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他国家凭什么限制我?”
所以,两国在根本认知上的分歧,背后牵涉主权、安全、贸易和科技等一连串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很难打包处理,遑论一起放进一个“大交易”里。而且,对各自国家来说,这些都是不可退让的问题。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蛋糕就那么大,容不下两个胖子,你的进步就是我的亏损。
所以,即便有一些缓和,中美之间的根本矛盾会长期存在,短期也不可能弥合,直到有一个胜者。对于双方的立场,任何人不经过对抗就妥协的做法,在各自国家都是不可接受的。
在这场斗争中,一定会有缓和的时机,不管是偶然性因素,还是换届引发的政策变化。这都是大矛盾中的小利好,不影响整体趋势。
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美国人想要靠自己的老本行,坐在功劳簿上吃肉,这是人性;中国人,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也是人性。
谁都没错,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自然有社会规律约束。放弃幻想,准备斗争。
我们能做的,自然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前进、前进、再前进,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终极密钥。
来源:白刃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