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一个时代,同样的美貌,同样站在好莱坞巅峰。奥黛丽·赫本活了63岁,成为永恒的优雅象征;玛丽莲·梦露36岁香消玉殒,留下无尽传奇。
编辑|避寒
同一个时代,同样的美貌,同样站在好莱坞巅峰。奥黛丽·赫本活了63岁,成为永恒的优雅象征;玛丽莲·梦露36岁香消玉殒,留下无尽传奇。
是什么造就了如此不同的人生轨迹?答案藏在她们截然不同的成长经历中。
1929年5月4日,布鲁塞尔的一家私人医院里,奥黛丽·赫本出生了。
她的啼哭声在豪华病房中回荡,父亲约瑟夫·维克多·安东尼·路斯顿是英国银行家,母亲艾拉·凡·辛斯特拉拥有荷兰贵族血统,家族族谱能追溯到英王爱德华三世。
三年前,1926年6月1日,洛杉矶市立医院的救济病房里传来另一个婴儿的哭声。
她叫诺玛·简·贝克,父亲早已远走他乡,母亲格兰戴丝是个精神不稳定的负片剪辑师。 出生12天后,这个孩子被送到寄养家庭,没人知道,她日后会叫玛丽莲·梦露。
两个女孩,两个世界。
赫本6岁时进入英国肯特郡的"密斯利登寄宿学校",穿着整齐的校服学习礼仪和文学。
同一时期,小诺玛在洛杉矶的街头游荡,从这一家寄养到那一家,从孤儿院到收容所。 她7岁时,母亲被关进精神病院,再也没能正常生活。
1939年,历史给了两个女孩相似的考验。
10岁的赫本在荷兰安恒音乐学院学芭蕾时,纳粹占领了这个国家。她的父亲约瑟夫选择投靠法西斯,抛弃妻女远走他乡。
那些饥荒的日子里,赫本用郁金香球茎充饥,亲眼看着同胞被处决。 她在日记中写道:"那些年,我学会用舞蹈忘记饥饿。"
13岁的诺玛此时正经历着第10个寄养家庭,养父对她伸出魔爪,她只能忍受。 没有芭蕾舞,没有音乐学院,只有无尽的恐惧和羞辱。
痛苦教会了赫本坚韧,教会了诺玛绝望。
1945年,战争结束,16岁的赫本已经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她和母亲带着省吃俭用存下的100英镑前往伦敦。
她一边在餐厅打工,一边寻找深造机会。芭蕾梦破碎后,她转向表演,相信努力能改变命运。
同年,16岁的诺玛作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嫁给20岁的詹姆斯·多尔蒂。
她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生存。婚礼上,她穿着借来的白裙,眼中没有喜悦,只有对安稳生活的渴望。
一个选择了奋斗,一个选择了依附。 这个选择,决定了她们此后人生的底色。
1948年,19岁的赫本在伦敦的舞台上跳着群舞,每晚只能赚到几个先令。 她住在简陋的小房间里,常常饿着肚子排练,导演们开始注意到这个瘦弱但优雅的女孩。
同一年,22岁的诺玛在洛杉矶的军工厂里组装降落伞,一个摄影师发现了她,镜头捕捉到了她天生的魅力。
几张照片改变了一切,她签下了第一份模特合同,也有了新名字玛丽莲·梦露。
1953年,两个女人都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这一年,24岁的赫本接到《罗马假日》的女主角邀请,她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和黑裤子出现在试镜现场,导演威廉·惠勒一眼就认定了她。 "
她有一种特殊的质量,"惠勒后来说,"纯真而不做作。"
电影上映后,赫本一夜成名,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她穿着纪梵希设计的白色礼服登台领奖。 台下掌声雷动,这个24岁的女孩成了全世界的公主。
同一年,27岁的梦露主演了《绅士爱美人》,她穿着粉红色露肩长裙,演唱"钻石是女孩最好的朋友"。 这首歌成了她的标志,也成了那个时代的符号。
两种美,两种路, 赫本代表纯真与优雅,梦露象征性感与诱惑。
赫本对表演有自己的坚持,拍摄《蒂凡尼的早餐》时,她拒绝了导演要求的过分暴露镜头。
"我不想让观众看到霍莉·葛莱丽的身体,我想让他们看到她的灵魂。"她的坚持是对的,这部电影成了经典。
梦露走的是另一条路,她成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想要更多控制权。
在演员工作室学习方法演技时,她认真得让所有人惊讶。"我不想只做花瓶,"她说,"我想成为真正的演员。"
两个女人都在为尊严而战,只是方式不同。
赫本相信爱情是神圣的,她的第一段婚姻是与演员梅尔·费雷尔,两人因戏结缘。
赫本全身心投入这段感情,为了家庭甚至推掉了多个电影邀约。离婚时,她没有怨恨,只是静静地收拾行李。
梦露渴望爱情,却不懂如何经营,她的三段婚姻都充满戏剧性。
与棒球明星迪马乔结婚时,她以为找到了安全港,可迪马乔无法忍受妻子在银幕上的性感形象,两人经常争吵,最终分道扬镳。
与剧作家阿瑟·米勒的婚姻更像一场文化实验。米勒试图改造梦露,让她成为知性女性。 梦露努力学习,读莎士比亚,学弹钢琴,可她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不安全感。
赫本从不炫富,即使成名后,她依然住在简朴的公寓里,衣橱里挂着几件经典的纪梵希设计。她把大部分收入捐给慈善组织,"金钱买不来真正的快乐。"
梦露对物质的渴望源于童年的贫困,她买昂贵的珠宝,住豪华公寓,可内心依然空虚。
1962年去世时,她的遗产几乎没有存款,只有一堆账单和一张爱因斯坦的签名照。
媒体批评赫本演技单一时,她选择默默努力。 在《修女传》中尝试悲剧角色,在《等待黎明》中挑战惊悚片,每一次转型都很谨慎,每一步都很坚定。
梦露面对批评时显得更加脆弱。
被称为"花瓶"时,她会彻夜失眠,媒体质疑她的智商时,她开始大量服用镇静剂。"他们不了解真正的我,"她对朋友说,"我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
1960年代,两个女人都到了事业的关键时刻。
赫本开始有意识地减少电影数量,她想把更多时间留给家庭,留给真正重要的事情。《窈窕淑女》之后,她几乎淡出了好莱坞,朋友们不理解,记者们批评她浪费天赋。
"我不后悔,"赫本后来说,"女人的价值不只在银幕上。"
梦露则陷入了事业与健康的恶性循环。
拍摄《濒于崩溃》时,她经常无法按时到场,制片方愤怒地解雇了她,还要求75万美元的违约金。媒体开始质疑她的职业操守,说她"缺乏职业水准、吸毒成瘾、精神错乱"。
1962年8月4日夜,洛杉矶。
梦露独自待在布伦特伍德的家中,她给朋友打电话,声音听起来很疲惫。"我感到孤独,"她说。第二天凌晨3点,管家发现她已经去世,床边散落着空的安眠药瓶。
1993年1月20日,瑞士洛桑。
63岁的赫本安静地躺在病床上,阑尾癌折磨了她很久,但她依然保持着优雅。儿子肖恩握着她的手,她轻声说:"不要为我难过,我过得很充实。"
梦露去世后,成了永恒的传奇。她的海报贴满世界各地,成为流行文化的符号,人们记住了她的性感,却忽略了她内心的痛苦。
赫本去世后,人们记住的是她的善良。 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她走遍非洲贫困地区,临终前,她还在为索马里的饥饿儿童筹款。
两个女人,两种选择,两种结局。
1999年,美国电影协会评选百年最伟大女演员,赫本排名第三,梦露排名第六。这个排名或许说明了技艺与人格,最终比单纯的魅力更重要。
梦露用生命证明了一个道理,没有内在支撑的美丽,终将成为负担,她的悲剧不在于死得太早,而在于从未真正活过。
赫本则告诉我们另一个道理,真正的优雅来自内心的力量。 即使经历战争、贫困、背叛,依然可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善意。
她们的故事还在继续,每当有人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什么是女性的价值,这两个名字总会被提起。
一个成为了符号,一个成为了榜样,你会选择哪一种人生?
参考资料: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 克里斯托弗·安德森著作《杰克·肯尼迪与杰姬·肯尼迪》相关报道
《时代》周刊(Time Magazine) - "20世纪100位重要人物"专题中关于玛丽莲·梦露的评价
BBC纪录片部门 - 关于奥黛丽·赫本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工作的官方记录
来源:健康陪伴丁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