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细菌可在体内潜伏几十年,年老、抵抗力弱时可能就会发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5 15:34 1

摘要: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大概有1/3的人群感染结核杆菌,在感染的人群中有1/10最后发病。

每年的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2025年的宣传主题是“是的!我们可以终结结核病流行:承诺、投入、行动”。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大概有1/3的人群感染结核杆菌,在感染的人群中有1/10最后发病。

全世界每年新发的结核患者有1000万左右,我国是全世界结核病患病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每年新发患者在89万左右,形势还是相当严峻的。

结核病属于乙类传染病,它是怎么传播的呢?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结核杆菌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当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或唱歌时,会释放含结核杆菌的微小飞沫核。这些飞沫核可在空气中悬浮数小时,被他人吸入后感染。

其他潜在传播途径比较罕见。

比如消化道传播,饮用未经消毒的含结核杆菌的牛奶或乳制品(牛型结核杆菌),由于现在消毒方式的改进,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了。另外,胃酸天然对结核杆菌有抵抗作用,所以通过消化道传播,仅是理论上的可能性。

比如母婴垂直传播。孕妇患活动性结核时,可能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传染给胎儿,但概率极低且可通过治疗预防。

所以从传播方式来讲,呼吸道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理论上来讲,若空气中存在结核杆菌,只要呼吸就有可能被感染。感染意味着结核杆菌进入人体,但发病和感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感染结核杆菌后有三种结局

结局一:

结核杆菌毒力弱,人体抵抗力强,人体抵抗力会将结核杆菌直接杀死,人体没有任何症状,不会发病,不被我们所察觉。

结局二:

人体抵抗力弱,比如刚做完手术后,而结核杆菌毒力强,这时结核杆菌就会在人体内大量繁殖,人体就会患上结核病。

结核病没有固定的潜伏期,几个月、一年,甚至几十年都有可能。很多人老了以后发病,实际上是年轻时感染了结核杆菌,随着抵抗力下降而发病。

结局三:

结核杆菌的毒力与人体抵抗力处在一种平衡状态。

这时结核杆菌就非常聪明,它假装睡着了,医学上称为休眠。人体发现结核杆菌休眠,就会认为它没有威胁,不攻击它。

但这种休眠是暂时的,之后如果人体抵抗力突然下降,休眠的结核杆菌就可以重新活跃与繁殖。

对于后两种情况,我们都需要积极采取干预措施,进行治疗。

咳嗽、咳痰、低热、盗汗2-3周以上要警惕肺结核

结核病包括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由于肺结核占了大多数,所以把肺结核作为重点进行关注。

肺结核常见的症状是午后低热。吃完午饭后,在吃晚饭之前,这段时间叫午后,一般体温不超过38.5℃,甚至低于38℃以下。

第二是乏力。这段时间身体总觉得没劲,觉得工作很累。

第三是盗汗。早上醒来浑身出汗,有的甚至把枕巾、被子都汗湿了。

另外,有的患者体重会减轻;有的胳膊、腿上会出现一些红斑;有的出现结膜炎的表现。

以上是结核病的全身表现,常见是发热、乏力、盗汗、体重减轻。

肺结核会有一些肺部的特殊症状,比如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咳嗽有个特点,一般会持续2周甚至3周以上。如果咳嗽时间大于2周甚至3周,强烈建议到医院做检查。

主要是两种检查,影像学检查细菌学检查

胸片和胸部CT对发现肺结核还是非常敏感的,是很重要的检查技术。影像学发现异常,但是不能确定一定是什么病,需要靠医生的经验来判断。

肺结核的诊断标准是痰里面培养出结核杆菌。

当然,还有其他检测技术,比如痰涂片抗酸染色,对肺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意义。目前通过痰涂片找到结核杆菌的概率大概在30%左右,很大一部分会被漏掉,因为找不到结核杆菌。

抽血检测抗体,抗体阳性也提示有可能患有结核,但目前从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来看,抗体检查的价值不是太大。抗体阳性不代表一定患有结核,抗体阴性也不能排除不是,所以目前这个技术在医院用得越来越少了。

PPD试验用得很广泛。PPD是从结核杆菌培养液中提取的蛋白质成分。通过皮内注射PPD,检测机体是否对结核杆菌产生迟发型超敏反应。若曾感染结核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免疫系统会识别PPD并引发局部硬结反应。PPD阳性提示有可能感染结核菌,但是接种过卡介苗也会呈阳性,所以会有干扰。

现在有一个技术,叫γ-干扰素释放试验。通过抽血检测有没有γ-干扰素细胞因子释放,通过相关技术来刺激,能够佐证是不是感染了结核杆菌。γ-干扰素释放试验诊断有无感染结核杆菌非常好,但判断是不是发病又差了一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诊断结核病的敏感性更高、更准确。通过痰标本进行检测,发现率在70%-80%,现在用得比较广泛。

参考资料:

医学微视官网 - 医学微视官网-陈效友 主任医师《肺结核》

医学微视官网 - 李亮 主任医师《结核病防治》

本文版权归医学微视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ID:yixueweishi),谢绝直接搬运。

来源:医学微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