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对很多人来说是温暖的港湾,但也有一些人,“家” 意味着无形的压力、莫名的恐惧,或是挥之不去的低价值感。童年经历会塑造大脑回路,影响成年后的情绪反应。所以,正视原生家庭中真实存在的伤害,才是走向真正和解与自由的第一步。飞米粒心理创始人许定远老师,在原生家庭
家,对很多人来说是温暖的港湾,但也有一些人,“家” 意味着无形的压力、莫名的恐惧,或是挥之不去的低价值感。童年经历会塑造大脑回路,影响成年后的情绪反应。所以,正视原生家庭中真实存在的伤害,才是走向真正和解与自由的第一步。飞米粒心理创始人许定远老师,在原生家庭创伤修复等领域有着丰富的咨询经验,接下来让我们参考他的观点,探讨如何走出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
一、识别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
(一)留意身体与情绪反应
身体往往是诚实的记录仪,当面对某些和原生家庭相关的情境时,若出现莫名的身体反应,比如胃痛、胸闷、僵硬等,这很可能是未被言说的情绪在 “发声”。在情绪模式上,总是觉得自己 “不够好”,过度追求完美;对批评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在关系中要么过度依赖,要么害怕靠近;在父母或权威面前,瞬间 “退行” 成无助的小孩等,这些都可能是原生家庭影响下形成的情绪模式。同时,观察自己和父母联系后的感受,如果感到疲惫、烦躁、内疚或愤怒,而非温暖支持,这也暗示着原生家庭互动模式对自己情绪的负面影响。也可以尝试写 “情绪日记”,记录触发事件、身体感受、情绪和想法,以此来更好地发现模式。
(二)识别 “有毒” 互动模式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概括了几种长期给孩子带来痛苦、损害其自尊和情感健康的 “有毒” 家庭互动模式。
幼稚型父母:这类父母未能承担起养育者的责任,反而要求孩子来照顾他们的情感或生活需求。比如,有的父母会在孩子面前哭诉自己生活的不如意,让年幼的孩子承担本不该承受的心理负担,导致孩子被迫过早成熟,忽略自身需求,常伴随强烈的孤独感和内疚感。操控型父母:他们害怕不被需要,通过剥夺孩子的决策权、制造内疚感、情感勒索等方式,维持孩子的依赖性和无力感。常见的话语如 “我都是为你好”“没我你不行”,在孩子学业、职业、婚恋等重大人生选择上过度干涉。言语虐待型父母:经常性地贬低、侮辱、嘲讽孩子,对孩子外貌、智力、能力或价值进行高频的、毁灭性的批评。这往往源于父母自身的不安全感、挫败感或不切实际的期望,严重损害孩子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身体虐待型父母:主动地、习惯性地对孩子施加身体暴力。这种行为让孩子生活在持续的恐惧中,极度缺乏安全感。 这些模式往往伴随着家庭体系的 “防御策略”,如否认问题、推诿责任、强行维持现状、保守家庭秘密隔绝外界等。理解这些类型,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识别那些可能带来伤害的互动根源。二、接纳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
(一)破除 “原谅” 迷思
很多人认为,面对原生家庭的伤害,应该尽快原谅父母,但在创伤未处理前强迫自己原谅,反而有害无益。苏珊・福沃德强调,过早的原谅往往是为了回避痛苦,而非真正的释怀。我们要承认被伤害的感觉是真实的,承认 “是的,那件事 / 那种方式确实让我感到受伤 / 害怕 / 愤怒”,这不是记仇,而是对自己的诚实,是对自身感受正当性的尊重。
(二)寻找安全宣泄渠道
我们需要将积压的情绪释放出来,可以向信任的朋友、伴侣倾诉;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支持,比如像许定远老师这样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他们能提供专业的引导和帮助;参加互助小组,在与有相似经历的人的交流中获得理解和支持;还可以通过运动、艺术(写作、绘画)等方式进行表达,让情绪有一个安全的出口,这样才有空间容纳新的能量。
三、建立健康的边界
(一)明确边界的含义
边界不是断绝关系,而是要清晰地定义 “什么是我的责任,什么是你的责任”“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能接受的”。在家庭关系中,健康的爱需要有清晰的分寸感。例如,面对父母不合理的要求,我们要明确自己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妥协。
(二)掌握实战沟通技巧
面对情感绑架:当父母说出 “白养你了”“我都是为你好” 这类情感绑架的话语时,以往我们可能会激烈辩解或委屈妥协。新的策略是平静回应 + 不解释 / 不辩论 + 重申立场。比如可以说 “妈妈 / 爸爸,你这么说让我很难过。关于(具体事情),我的决定是(你的决定)”,然后结束通话或转移话题。面对越界要求:面对父母强行搬来同住、干涉育儿等越界要求,旧的反应可能是立刻拒绝引发争吵,或勉强答应后憋出内伤。新策略是先表示 “我需要时间考虑”,给自己缓冲时间,延迟回应,冷静后坚定表达决定和底线,如 “爸 / 妈,这件事我需要好好想想,过两天回复你” 。面对 “为你好” 的干涉:可以温和但坚定地回应 “谢谢你的关心,我会自己处理好”,关上干涉的门。在坚守边界的初期,父母可能会因为旧模式被挑战而有更激烈的反应,但只要我们坚持,对方会逐渐适应新的互动规则,“不辩解,不攻击,只陈述立场” 是边界战的黄金法则。四、尝试关系重置谈话
(一)明确谈话目的
可以选择和父母进行关系重置谈话,其目的不是为了指责或求得道歉,因为这往往难以实现。而是为了清晰地向父母陈述事实、表达感受、设定未来规则,完成自己内心的 “交代”,拿回力量感。
(二)做好谈话准备
选择安全方式:可以写信,这样能反复修改,避免即时冲突;也可以在第三方(如咨询师)在场下面谈。运用 “我” 句式:陈述事实时要具体、客观,比如 “当你们(具体行为,如当众贬低我、私自翻看我日记、强迫我选不喜欢的专业)时……”;表达感受要真诚,如 “.. 我感到(受伤、羞耻、恐惧、不被尊重)...”;说明影响要关联当下,如 “.. 这让我在成年后 (具体影响,如很难信任他人 / 害怕表达意见 / 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明确未来需求要清晰、可执行,如 “.. 未来,我需要 (具体要求,如请尊重我的育儿决定 / 在批评前先询问我 / 进我房间先敲门)。” 同时,我们要管理好预期,父母很可能会否认、辩解、愤怒或哭诉,但这不是谈话失败的标志,我们的目标是完成自己的表达,清晰划界,能平静地说完想说的话,就是巨大的成功。不过,这一步并非必需,尤其在有严重身体 / 情感虐待史或对方完全无法沟通的情况下,保持距离(物理或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强力的自我保护边界。五、打破代际循环
(一)觉醒是改变的开始
当我们开始觉察原生家庭模式对自己的影响,就已经在打破无意识的代际传递。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留意自己的行为模式。
(二)采取具体行动
按下情绪暂停键:当对孩子或伴侣即将爆发出熟悉的 “有毒” 模式,比如怒吼、贬低、冷暴力时,我们要喊停,离开现场,深呼吸,问自己 “这是谁的声音?是我的真实想法,还是我父母的模式在作祟”。寻求专业支持:可以学习非暴力沟通、正面管教等科学的亲子 / 关系技巧。也可以预约许定远老师等专业心理咨询师,他们能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助力我们打破代际循环,建立健康的家庭互动模式。练习 “道歉的力量”:如果没控制住情绪对孩子或伴侣造成了伤害,要勇于道歉,这不仅能修复关系,也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打破代际间错误互动模式的延续。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深远,但我们并非无能为力。通过识别影响、接纳痛苦、建立边界、尝试关系重置谈话以及打破代际循环等方式,我们能够走出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重塑自我,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感到困惑或艰难,不妨预约许定远老师进行心理咨询。许定远老师拥有苏州大学应用心理硕士学位,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有着超过 6500 小时的个案经验,在原生家庭创伤修复等领域经验丰富,他将用专业的知识和温暖的关怀,协助你走过这段艰难的旅程,让一切痛苦终将成为过去,助你拥有自由的未来。
来源:飞米粒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