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夏天,研学圈上演了魔幻现实剧:一边是浙大机械臂研学营挤破头,家长凌晨蹲守抢名额;另一边是故宫研学团打着灯笼找客源,导游抱着扩音器在空荡的太和殿前背解说词。有人靠机器人课程赚得盆满钵满,有人守着百年文物哭晕在厕所。当"科技研学"的火焰烧穿天花板,"打卡式研学
这个夏天,研学圈上演了魔幻现实剧:一边是浙大机械臂研学营挤破头,家长凌晨蹲守抢名额;另一边是故宫研学团打着灯笼找客源,导游抱着扩音器在空荡的太和殿前背解说词。有人靠机器人课程赚得盆满钵满,有人守着百年文物哭晕在厕所。当"科技研学"的火焰烧穿天花板,"打卡式研学"的寒冰冻裂地板,这场冰火两重天的背后,藏着中国家长最痛的领悟:谁再敢把"逛公园+背课文"包装成研学,我们就把谁的钱包锁进保险柜!
一、科技研学爆火:从"机器狗遛娃"到"AI驯化人类"的魔幻升级
杭州某旅行社的暑期战报堪称惊悚:浙大机器人实验室研学团业务量暴涨40%,申昊机器人企业参观预约排到2026年,连给机器狗换电池的体验课都被炒成"天价网红项目"。有家长晒出账单:3天科技营收费8800元,孩子学会用大模型写游记,回来后天天逼家里的扫地机器人做数学题。这种"科技崇拜式消费"的疯狂,本质上是家长们的集体焦虑——当ChatGPT能写暑假作业,DeepSeek能解微积分,谁还敢让孩子在博物馆里背《清明上河图》的作者?
但细究爆火的科技研学产品,会发现它们悄悄完成了"三级跳"。两年前的机器狗研学还停留在"摸一摸、拍张照"的幼儿园水平,今年已经进化成"拆解芯片结构+驯化AI逻辑"的硬核课程。某旅行社负责人周霓透露,最抢手的浙大教授课要讲"普通人如何应对科技碾压",课堂上学生们讨论的不是"机器人会不会写诗",而是"十年后被AI抢了饭碗去哪送外卖"。这种戳中时代痛点的内容设计,让科技研学从"炫技表演"变成了"生存教育",家长们就算砸锅卖铁也要给孩子买张"科技诺亚方舟船票"。
二、亲子游遇冷:当故宫门票比奶茶还好抢,谁在为"伪研学"埋单?
与科技研学的火爆形成讽刺对比的是,传统亲子游正在经历"冰川纪"。80后爸爸小孔的经历很典型:今年暑假他没报任何研学团,自己带娃游北京,提前3天轻松约到故宫门票。"往年抢票比春运还难,今年居然秒预约。"更扎心的是价格——某旅行社的"西安文博五日游"报价12800元,行程表上写着"参观兵马俑(含1小时讲解)",小孔一算:机票+酒店+门票+请个导游才花6000元,"当家长是傻子吗?"
家长们终于醒悟:那些顶着"皇家秘史""考古发现"头衔的研学营,本质是"旅游团的PLUS版"。孩子跟着导游在博物馆里狂奔,耳机里塞着千篇一律的讲解词,打卡拍照发朋友圈,最后带回家的"研学成果"是印着校徽的笔记本和塑料纪念品。有妈妈吐槽:"去年花8000块报的敦煌研学,孩子回来就记住了沙漠蚊子很毒。"当信息获取成本趋近于零,谁还愿意为"百度百科朗读大会"付费?
三、市场洗牌启示录:从"割韭菜"到"真教育",研学圈终于要断奶了?
今年研学市场的冰火两重天,撕开了行业积弊的遮羞布。数据不会说谎:浙江省旅行社协会统计,暑期研学总体量同比下降15%,但头部企业科技类产品收入暴涨40%。这意味着不是家长不愿花钱,而是他们终于学会了用脚投票——那些靠"名校合影""博物馆打卡"收割智商税的日子,彻底一去不复返了。
第一个转折:从"伪刚需"到"真需求"。过去家长报研学团,要么是"别人都报我也报"的从众心理,要么是"花钱买清净"的甩锅心态。今年某调研显示,72%的家长在报名前会索要详细课程表,追问"孩子能动手操作什么""专家是什么职称"。杭州某旅行社总经理苦笑:"以前随便编个'量子力学启蒙营'就能骗钱,现在家长比教授还懂行,连机器人型号都能报出来。"
第二个转折:从"长套路"到"短平快"。往年动辄十天半月的"跨省研学"遇冷,两三天的本地科技营反而成新宠。原因很简单:家长发现长途跋涉的"文化苦旅",不如家门口的机器人实验室实在。有家长算过账:去北京的高铁票+酒店钱,够报5期本地AI实验课,"与其让孩子在长城上背《史记》,不如让他亲手拆个无人机。"
第三个转折:从"游而不学"到"学中游"。真正的研学应该是什么样?浙大某教授的答案很戳心:"不是带着孩子看世界,而是让孩子用自己的手触摸世界。"今年爆火的科技研学都抓住了精髓:在申昊机器人基地,学生能亲手组装巡检机器人;在阿里巴巴访客中心,能体验AI客服系统的工作逻辑。这种"做中学"的模式,让研学终于回归教育本质——就像有孩子在研学日记里写的:"以前觉得机器人很酷,现在知道它的电路板比我的试卷还难。"
四、未来生存法则:能活下来的研学机构,都得有点"工匠精神"
当家长们集体觉醒,研学圈的"劣币驱逐良币"时代正在终结。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专家池静的判断很清醒:"未来能活下去的,是那些愿意打磨内容的'笨人'。"这话戳中了行业痛点——过去太多机构想赚快钱,把研学做成标准化流水线,用模板化行程批量生产"研学报告",却忘了教育最需要的是个性化和深度体验。
警惕新的智商税:当科技研学成为新风口,会不会出现"换汤不换药"的新套路?某家长曝光某"元宇宙研学营",收费19800元让孩子戴VR眼镜逛虚拟博物馆,本质是"高级版4D电影"。这提醒我们:火爆不等于优质,真正的科技研学应该是"让复杂的知识变简单,让遥远的科技变可及",而不是用新概念包装旧套路。
真正的护城河是内容:那些活得滋润的机构,都在内容上死磕。比如浙大某研学营,请机器人专业教授拆解机械狗硬件,带学生分析算法逻辑,最后让孩子组队设计"未来机器人应用方案"。这种从"看热闹"到"看门道"再到"动手干"的课程设计,才是家长愿意买单的核心。就像有妈妈说的:"我儿子以前觉得AI是动画片里的魔法,现在知道是一行行代码,这种认知升级,花多少钱都值。"
结语:当研学回归教育本质,每个孩子都该有"触摸世界的权利"
这个夏天的研学市场大洗牌,与其说是科技战胜传统,不如说是"真教育"打败了"伪概念"。家长们终于明白:研学不是奢侈品,不是朋友圈炫耀的资本,而是让孩子跳出课本,用眼睛观察、用手操作、用脑思考的成长机会。无论是故宫的红墙琉璃瓦,还是实验室的机器人,本质上都是认识世界的窗口——关键在于,你是让孩子隔着玻璃看,还是推开门让他亲手触摸。
未来的研学市场,不该是机器人和故宫的对决,而应该是两者的共生。当科技研学教会孩子"如何改变世界",传统文化研学教会孩子"如何理解世界",这才是教育的终极意义。毕竟,我们希望培养的不是只会操作机器的工具人,也不是只会背诵古文的书呆子,而是既有科技思维、又有人文温度的完整的人。
最后给所有研学机构提个醒:这个夏天,家长们已经把"打卡式研学"的墓碑立好了,上面刻着一句话——"糊弄孩子的人,终将被市场糊弄"。想要活下去?很简单:少点套路,多点真诚;少点表演,多点实干。毕竟,没有哪个家长愿意为"皇帝的新衣"付费,除非你真的能让孩子穿上它飞翔。
来源:倪卫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