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句顺口溜,像把一年的脉门捏得死死的。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句顺口溜,像把一年的脉门捏得死死的。
眼一闭一睁,又到白露这道坎。
九月七日,太阳走到黄经165°,白露来了,秋天的第三站到了。
露为何“白”?
夜里风停,天阔气清,地面散热快,草叶上的水汽一层层往下落,凝成细珠。
晨光一照,亮得发白。
古人把秋配“金”,金色为白,这一层意思也压在名字里,简简单单三笔,带着气象学的道理,也带着五行的审美。
今年这口“露”,确实来得“早”。
今年历谱里有个闰六月,节气照着太阳走,农历却在闰月里歇了一脚。
等白露交节,它落在农历七月十六这天。
不少地方把交在七月的白露叫“早白露”,七月过白露,意味着凉味儿下得快,农村里会提早盯防寒凉和连阴天,不是迷信,是见多识广之后的谨慎。
白露也是旧历“建申”向“建酉”交接的时口。
一句话,申月收尾、酉月开场,从这天起算一直到寒露前一日,都归“酉月”管辖。
时令上的更替,在农事上要落地成活计。
白露究竟看什么“候”?
古人把一个节气拆成三段,叫“三候”,读起来像一首小诗。
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大雁南下,燕子成群折回南方,百鸟忙着贮食,这些都是季节的证词。
气场在换班。
夏季风慢慢退走,冬季风一点点站上前台,北半球日照短了,强度也弱了,夜里常常晴朗少云,地面散热更快。
很多地方的昼夜温差能拉开到8℃到16℃,一早一晚凉意往上窜;北方更会被一股股冷空气“刷”下来,南方还要小心“秋老虎”抬头。
东南沿海这会儿台风也不老实,和冷空气一合力,风雨下得猛,更容易致灾。
老一辈说得直白:怕连阴雨,怕大风,怕不知冷暖。
先说“怕连阴雨”。
白露前后,北方不少地的谷子、玉米、大豆都到了登场的时候,中稻、棉花也到了收尾关头。
这个档口最怕的是“寡照+低温+连阴”,一旦雨绵绵,光合作用压下去,灌浆慢,籽粒瘪,收上来的粮食又湿又难晾,仓里一不当心就闷坏。
乡间话说得狠:“白露晴,谷米白如银;白露雨,有谷无好米”,意思全在这儿。
对稻子尤甚,连阴常和稻瘟、菌核一块儿来,空壳率抬头的事,农人看过不止一次。
所以白露一到,乡镇气象信息更要盯紧,连阴一长,晒场、烘干、通风防霉都得提前安排,不然一年的辛苦,半路打折。
再说“怕大风”。
白露田里最怕见的是“倒伏”二字。
稻子、玉米这个时段上面重、下面弱,来一阵大风,大片趴倒,既影响灌浆,也影响收割。
有句重话,“白露一场风,农民一场空”,不是夸张,是被风刮过的田地心里有数。
江南华南还要提一个地方性的老名词——“白露风”,说的是节前后干冷偏北风突袭,跟稻子抽穗灌浆撞个正着,品质、产量都要吃亏,防御办法无非是加固、排水、适时扶秆、备上机械抢收,稳住为先。
第三个“怕”,是怕人不把冷当回事。
“白露身不露”,长江中下游这话传了很多年。
白日里还有暖劲,太阳一落山,温度哧地一下就下去,早晚凉气蹿得快。
这会儿还赤膊、还露脚踝,容易着凉,老人小孩更经不起折腾。
节骨眼上,收拾凉席、关紧窗缝、备好薄被,肩背、脚踝护住,病就少一半。
有人要问:今年“早白露”,是不是冬天就一定更冷?
老话爱下判断,经验有它的边界。
真正决定冷暖的,是大尺度环流、海温背景、季风强弱,不是一句“早”“晚”就能说透。
但“早白露”的提醒不是空的:凉得快、昼夜差拉得开、台风仍活跃,这三件事足够指导农事与起居。
天道看大的,日子过细的。
一是“节”。
它在九月七日至九日之间来,认门看的是太阳黄经165°。
这一条,是历法与天文的硬标准。
二是“月”。
从白露起,历法里的酉月开篇,直到寒露前一天截止。
这一段,夜凉一步步加码,秋的特色字字都写在“收”和“藏”上。
三是“候”。
雁来、燕归、鸟食丰,自然的三句短诗,扼要得很。
鸟比人敏感得多,它们的“南北线”比我们手里的温度计先一步。
四是“气”。
白露后的气,看三张图:一张是昼夜温差图,一张是冷空气南下频次图,一张是沿海台风路径图。
合起来读,就知道北方要防早霜冻、雾霾间歇,南方要防“秋老虎”和风雨互博。
五是“事”。
“秋收不误天”,抢晴收割,抢空晾晒,稻区防病虫,棉区看吐絮,北方准备冬小麦的整地备播。
每一步都和天气赛跑。
六是“养”。
饮食起居要顺乎节。
这会儿最忌“忽冷忽热”,身体受不住。
吃食上少寒凉、多温润,水汽足一点,护住肺津,夜里少熬,睡前护肩背,老幼先照顾到位。
顺带说几样白露边上的老风俗。
江南一些地方会采“十样白”,花、草、叶都带着露气,讲的是“纳秋之气”,今天看是民俗里的生活情趣。
福建、浙南有“白露茶”“白露米酒”的说法,都是借节气做个“入秋”的仪式。
这些做法不求“玄”,只求“顺”,把季节的变换落到手里的一碗一盏上。
不一般,不在于它会神秘地改写冷暖,更不在于某句“神断”。
不一般,在于历谱上的“早”,提醒我们早点把秋天的清单排起来。
对种地的人,是把“抢晴”“防风”“防连阴”写在前面。
对过日子的人,是把“别露身”“早晚添衣”“关注预报”放在心上。
再把“三怕”落地到操作层面。
怕连阴雨,怎么破?
— 抢晴窗口,把能收的先收,把潮粮烘到“安全水分”;谷物摊薄勤翻,仓房通风防霉;稻区针对性防稻瘟、纹枯、菌核,药剂与田管同步推进。
怕大风,怎么守?
— 高秆作物及时培土、扶秆、拉绳加固;预判有风前降低水位,避免田里“软脚”;收割机具维护好,风后抓紧抢收倒伏区。
怕不注意保暖,怎么办?
— 盯住昼夜差,加一件不丢人;晨练推迟点,雾大不下地;家里老人夜里护脚护背,小孩出门把汗收住再吹风。
还有两句老话,放在白露前后也很应景。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这是自然的梯度。
“白露勿露身”,这是生活的分寸。
写到这里,心里总会冒出一个小问号:我们究竟在和什么赛跑?
和雨窗外的阴晴,和风里那股忽然加重的凉,和仓里一粒米的干湿,也和自己身体的“节律”。
节气是老祖宗留下的“日历版操作手册”,白露这一页翻过来,农事、人事都得跟着它的节拍走。
等再过一阵,露更凉,寒露会接过班。
到那时,燕子飞得更远,叶脉更清,风声更硬。
白露这天,先把“三怕”记住,把一件薄外套放在手边,把那粒到了分寸的谷子收进家。
等风起时,心里就不慌。
来源:明姐新视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