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成都车展的Mini展台,如同一条时光隧道,以全新电动MINI JCW蒙特卡洛之夜60周年纪念版的首秀,再现上世纪60年代经典Mini在蒙特卡洛拉力赛上的冠军时刻,将MINI辉煌的赛车荣耀搬上舞台。
2025成都车展的Mini展台,如同一条时光隧道,以全新电动MINI JCW蒙特卡洛之夜60周年纪念版的首秀,再现上世纪60年代经典Mini在蒙特卡洛拉力赛上的冠军时刻,将MINI辉煌的赛车荣耀搬上舞台。
而我在现场除了看车,关于MINI运动和性能的话题,我还找到了最佳聊天人选:德国车手Sauerbrei Sebastian,这位老哥不仅是是MINI John Cooper Works 的现役官方车手,代表MINI参加了过去三年的纽博格林24小时耐力赛3P-3T组别,其中两年登上领奖台!更有意思的事,除了车手身份外,Sauerbrei Sebastian还曾经是MINI的车辆工程师,负责过MINI的底盘调校。所以,由他来聊MINI的运动基因,是非常合适的人选。
一、要想赛事成绩好,需要专业车手+资深工程师的“奇葩”人设
问:您现在的工作到底是啥?车手?还是工程师?
Sebastian Sauerbrei:我已经在宝马集团任职20多年,从慕尼黑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加入宝马总部。最初担任底盘开发工程师,在纽博格林赛道做一些车辆测试工作,这期间逐渐对赛车感兴趣。接受专业培训后,正式参加纽博格林24小时耐力赛。可以说我是从工程师起步,一步步转型为现在的“工程师+赛车手”的角色。目前我仍效力于宝马集团,负责BMW与MINI品牌的动力及底盘开发。
问:看来您有朝一日不做车手了,还是会继续做工程师的吧?
Sebastian:我现在本身还是工程师,宝马研发工作是主业,赛车手只占很小一部分时间。
二、电动化大潮之下的MINI 还能继续坚持驾趣和高性能吗
问:随着研发调校工作越来越多地转向电动产品,整车重量、驱动形式, 补能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MINI依旧坚持前轮驱动。这是否意味着电动MINI在性能调校上比燃油车更难?作为工程师+车手,您如何看待电动MINI的“性能化”趋势?
Sebastian Sauerbrei:研发初期确实非常困难。最初到纽博格林测试电动MINI时,几乎“从零开始”——因为纽北甚至没有任何充电设施!如今,配套的充电桩和能源管理系统都已建立起来。随着研发深入,我们发现,MINI的DNA与电动化天然契合。第一,电动化带来的低重心,为MINI带来更加贴近赛车的表现。第二,电池嵌入底盘中部与MINI 的“四轮四角”更加匹配,使稳定性与操控性更加平衡,提升了精准度。越往后做,我们越发现MINI的经典传承与DNA与电动时代的新技术非常匹配。过去,燃油MINI的优势在于高转发动机的轰鸣、激情换挡冲击,这些传统元素在燃油车时代让人热血沸腾。但经过电动化研发,我们发现电 机瞬间爆发的扭矩与迅猛加速,带来另一种维度的优势。在驾驶过程中,无论是转向操控的精准程度,还是低重心的稳定性,敏捷的底盘,人车合一的交流互通,电动MINI与燃油MINI具有完全一致的驾驶乐趣。
问:有哪些具体的困难呢?比如:电动车因车重增加,纽北测试时会不会刹车过热、轮胎压力过大?过去MINI主打“轻量+灵活”,如今电动化似乎颠覆了这一定位。这一点您是怎么 看的?
Sebastian Sauerbrei:就刹车而言,电机系统本身恰恰能承担一部分刹车任务(电机通过正反转,即可实现加速,也可以实现减速),传统机械制动负荷就随之减轻,ABS也因电控而更加强大,未来电机会承担更多的刹车任务。因此,刹车问题反而是我们所有研发中最小的一个问题。 MINI灵活、小巧、反应快的品牌基因,在电动版上完全得以传承。凭借全新的电机、电驱和悬挂系统,以及优化的车身配重,我们已能做到当你坐进电动MINI 驾驶时,完全察觉不到它比过去更重,这正是我们现已实现的目标。 倒是电动车对于轮胎的确挑战更大。既要兼顾效率,又要承受更大的整车重量,这需要平衡轮胎的设计。我们不是“拿来主义”,而是与全球顶级轮胎企业深度合作。我们内部有工程师团队参与轮胎研发,同时我们也有BMW和MINI的星标轮胎,强烈建议用户选择!BMW/MINI与轮胎合作伙伴共同研发的轮胎产品。轮胎是唯一与地面接触的部件,轮胎不持久这个车也不能持久,尤其在纽北这种严苛的环境下,对于轮胎的要求非常高。很多人把轮胎视为“又黑又圆”的同质化零件,其实每家都不一样。我们认为轮胎是真正能够发挥车性能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零部件,特别希望我们用户重视轮胎的选择。
三、我个人对24小时耐力赛的车手的各种好奇!
问:作为耐力赛车手,四个车手连续跑24个小时,你们如何调控精力?比如开着车突然犯困、疲劳感上来,怎么快速调整?
Sebastian Sauerbrei:首先,一个队四名车手都是经验丰富的车手。队里我是年纪最大的,其余都是年轻且经验丰富的车手。耐力赛比的不是谁单圈最快,而是看24小时内谁能跑完最多圈数。因此,每一圈都必须安全,不能出现事故或赛这些情况。 四个人协调一致,就像一个赛车手在比赛。团队协作才是耐力赛成败的关键,也最终决定了我们能否拿下最多圈数的好成绩。战略层面的第一个决定,谁来跑第一棒。通常由车队老板决定。车队采用“老板-队长-赛车手”三角制衡机制,队长不能是赛车手,才能形成一个高效的决策。单棒时长极限是2小时,常规1–1.5小时,取决于油箱的大小和轮胎的状态。第一棒往往派经验最丰富的,比如说我!当然这也是车队老板的决定,哈哈!第二,夜间赛段很难,纽北赛道深夜伸手不见五指,只有车头灯照明那一点点可视范围,通常没人愿意跑。但我们队很齐心,大家都抢着开晚上这一段,所以这个困难也不存在了。第三,清晨迎着第一缕阳光,从天黑开到天亮,这段心情最愉快,也成了众人争抢的时间段,同样需要决定由谁去开这一段。
问:在纽博格林24小时耐力赛的3P-3T组别,谁是MINI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Sebastian Sauerbrei:来自韩国的现代N车队!他们的车也是前轮驱动,赛车很强,而且他们的车队也常驻纽北。
问:作为办公室在纽博格林的人,现在您一定能看到很多中国车选择挑战纽博格林赛道,您怎么看待这股热潮?
Sebastian Sauerbrei:首先,中国车企会到纽博格林测试新车,我们早有预期。纽博格林对所有汽车品牌而言,都是理想的测试场——无论底盘、发动机还是整车性能,都能在这里得到全面验证。中国汽车工业近年发展迅猛, 中国品牌携新车登陆纽博格林,完全在意料之中。 纽博格林最初出于地理上的优势,德国车企,包括我们宝马,率先把它当作测试场;随后欧洲、日韩品牌陆续跟进。如今中国企业到来,可谓水到渠成。作为公司内部的测试车手/工程师,我们非常理解中国同行的选择:在这条20多公里的赛道上,几乎能一次性模拟全球各地的天气、地形、弯道和各种路况。只要通过纽北的严苛考验,就能保证车辆拥有挑战世界 上任何赛道的实力。 我们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来纽北测试,这证明我们当年的决策完全正确。我们在纽北拥有先发优势与多年累积的经验,期待与中国企业既合作又友好竞争,这是赛车手、工程师都希望看到的。
作为MINI的车主,这场短暂的采访,甚至只能说是聊天,让我深感意犹未尽。下个赛季,那种纽北现场观赛的冲动,直到发稿那一刻也仍然强烈。希望下个赛季,勇敢灵动的斗牛犬依然奔跑在北环上!
来源:汽车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