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日,泽连斯基访问加拿大时,所到之处掌声雷动,社会翘楚纷纷起身致敬。这一场景,恰似俄乌冲突以来他在西方世界“明星待遇”的缩影——从一位政治素人,被西方媒体与政客包装成“自由与民主的斗士”“反侵略英雄”,在国际舞台上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尊崇,也让他一度坚信自己所做
前几日,泽连斯基访问加拿大时,所到之处掌声雷动,社会翘楚纷纷起身致敬。这一场景,恰似俄乌冲突以来他在西方世界“明星待遇”的缩影——从一位政治素人,被西方媒体与政客包装成“自由与民主的斗士”“反侵略英雄”,在国际舞台上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尊崇,也让他一度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承载着非凡意义。
冲突初期,泽连斯基拒绝美国撤离提议、一句“我需要的是弹药,而不是搭车”的表态,被西方媒体迅速放大。《时代》杂志将他评为年度风云人物,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称赞他“是条汉子”,各类赞誉不断将他推向“抵抗英雄”的神坛。他也深谙舆论传播之道,凭借出色的演讲能力与对社交媒体的熟练运用,频繁向各国议会发声:2022年冲突爆发后两个多月内,至少向23个国家发表在线演讲;截至2023年2月,演讲次数更是多达578次,平均每天两次。声泪俱下的苦难叙事,成功激发了西方民众的同情,也让他的“斗士”形象愈发牢固。
但这层光鲜的光环背后,是乌克兰冰冷到刺骨的现实。无数家庭在炮火中支离破碎,城市与乡村沦为废墟,经济全面崩溃,普通民众既要躲避空袭,又要承受物资短缺的困境。泽连斯基政府推行的“全民皆兵”政策,甚至早已到了需要抓壮丁的地步,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西方对泽连斯基的吹捧,从来都不是毫无目的的“善意”——乌克兰地处欧亚地缘要冲,是西方制衡俄罗斯的关键棋子。西方需要借泽连斯基的“抗争故事”,将乌克兰打造成对抗俄罗斯的前沿阵地,同时通过塑造“捍卫民主”的样板,巩固自身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削弱俄罗斯的地缘野心。
随着战争持续,西方的热情逐渐冷却。巴以冲突爆发后,西方的注意力与资源迅速转移,对乌克兰的援助开始缩水:美国将大量援乌弹药转至以色列,德国对乌军事援助出现巨大缺口。此前被捧上神坛的泽连斯基,如今四处奔走呼吁支持,却屡屡遭遇冷遇。他曾执着要求欧美派遣军队进入乌克兰,全然不顾此举可能引发的军事升级风险,与西方“避免直接对抗俄罗斯”的底线背道而驰,也暴露了他在西方吹捧下,早已迷失在“英雄幻影”中的现实——他沉浸在虚名带来的满足感里,却忽视了乌克兰真正的需求,将国家拖入了进退两难的深渊。
如今再看,西方对泽连斯基的吹捧,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捧杀”。他们用“斗士”的虚名裹挟着他,用有限的援助吊着乌克兰的希望,却从未真正考虑乌克兰民众的死活。当舆论热度褪去、地缘利益转移,被抛弃的不仅是泽连斯基的“英雄梦”,更是千千万万在战争中挣扎的乌克兰人。
这场由西方主导的地缘博弈里,泽连斯基成了台前的明星,乌克兰却成了承受所有苦难的牺牲品,而这血淋淋的代价,终究要由乌克兰民众用土地、资源与生命来偿还。
来源:谈古论今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