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理学的天,可能真的要变了!就在6月21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学家们利用两块晶体,成功让一束粒子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里走出了一段匪夷所思的“Z”字形路线,首次在高能条件下实现了“双重晶体导引”(double channelling)!这不仅
物理学的天,可能真的要变了!就在6月21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学家们利用两块晶体,成功让一束粒子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里走出了一段匪夷所思的“Z”字形路线,首次在高能条件下实现了“双重晶体导引”(double channelling)!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突破,它更像是一把钥匙,即将打开一扇通往未知物理世界的大门!相关技术论文更早一些已发表在arXiv上。
◆ 01 物理学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为何如此兴奋?
大聪明可能会想,不就是让粒子拐了两个弯吗?至于这么激动?
这你就可能莫名其妙了!我们当代的物理学,正处在一个极其尴尬的时刻。我们有一套解释世界的“标准模型”,它精准得可怕,但也留下了巨大的谜团:宇宙中神秘的暗物质是什么?为什么世界是由物质而不是反物质构成的?这些问题,标准模型一个都答不上来。
物理学的大厦看似宏伟,但地基里却有几条谁也解释不清的裂缝。
多年来,全世界最聪明的头脑都在寻找突破口,但进展缓慢。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工具,一把能撬开这些裂缝的“物理学撬棍”。而这次的“双重晶体导引”,正是这把撬棍的第一次成功试运行!
◆ 02 幽灵粒子与晶体魔法
要理解这次突破有多牛,我们得认识一位“主角”——粲重子(Λc⁺)。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幽灵粒子”,因为它寿命极短,只有大约0.0000000000002秒(2×10^-13秒)。相当于你眨一次眼,它就已经消失了亿万次。
要研究这种粒子的性质(比如它的磁矩或电偶极矩),从而寻找新物理学的线索,就必须在它“灰飞烟灭”前,用超强的力量让它的飞行轨迹发生弯曲。传统的磁铁?对它来说就像微风拂面,根本不够看。
怎么办?科学家们想出了一个天才般的办法:晶体。
一块完美的硅晶体,内部的原子排列得像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形成了一条条微观的“通道”。当粒子以合适的角度射入,就会被“囚禁”在这些通道里,跟着晶体的弯曲而前进。在这个过程中,粒子感受到的等效电磁场可以高达数千特斯拉,远远超过常规磁铁!这相当于是给粒子装上了超级引擎,让它在瞬间完成“漂移”。
这就是“晶体魔法”——一种能驯服时间野兽的缰绳。
◆ 03 TWOCRYST:史上最强的“粒子弹珠台”
这次的实验叫做TWOCRYST,顾名思义,就是用了两块晶体。它的设计就像一个两步走的精妙的“连环计”:
第一步:精准“分流”
科学家们先在LHC的主质子束流旁,放置了一块仅4毫米长的短晶体(代号TCCS)。它的任务就像一个“星探”,从庞大的束流“晕”里,精准地剥离出一小束粒子,并将它们引向一个钨靶。这个小小的动作,弯曲角度只有几十微弧度,但却至关重要。
第二步:极限“偏转”
当粒子撞击钨靶后,会产生我们想研究的“幽灵粒子”——粲重子。这些新生粒子紧接着会冲向第二块70毫米长的晶体(代号TCCP)。这块晶体才是真正的大Boss,它的弯曲角度超过6900微弧度,能给粒子来一个极其猛烈的“发夹弯”。
注意: 今年6月的首次测量,其实还没有使用靶。研究团队选择了一个“简化版”流程——只用两块晶体和探测器,直接在LHC 450 GeV注入能量下,验证“双重晶体导引”是否真的能成功。探测器上清晰捕捉到了两个斑点:一个来自单次导引,一个来自双重导引。这意味着,科学家们首次在LHC上验证了这项关键技术。
◆ 04 新物理学的大门,已经开了一条缝
冷静!冷静!这次的成果,还不是“新物理学”本身。我们还没有找到宝藏,但我们第一次拿到了藏宝图和打开宝箱的钥匙。
TWOCRYST实验的成功,证明了利用双晶体系统来操控和测量超短寿命粒子的方案是完全可行的。这为未来建造一个全尺寸的、专门用于寻找新物理学的实验(例如正在讨论的ALADDIN计划)铺平了道路。
接下来,科学家们将在LHC更高的能量(TeV级别)下进行更多测试。如果一切顺利,未来几年,我们或许真的能通过精确测量粲重子的性质,找到与标准模型预言不符的蛛丝马迹。
那一天,可能就像发现“上帝粒子”,将成为物理学新纪元的开端。而我们,会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L. Bandiera et al, Performance of short and long bent crystals for the TWOCRYST experiment at the Large Hadron Collider, arXiv (2025). DOI: 10.48550/arxiv.2505.14365
Toward new physics: First-ever double crystal channeling observed by Insa Meinke, CERN, edited by Gaby Clark, reviewed by Robert Egan.
来源:徐德文科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