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习惯了独来独往,说明你在走上坡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1 17:30 2

摘要:老辈人常说 “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以前总觉得这话是老生常谈,直到自己走了些路才懂 —— 那些总爱凑热闹、怕孤单的人,大多在原地磨磨蹭蹭;反而习惯独来独往的人,悄悄把步子迈得越来越稳,慢慢走上了上坡路。你肯定也有过这种感受吧?比如周末别人忙着组局聚餐、

老辈人常说 “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以前总觉得这话是老生常谈,直到自己走了些路才懂 —— 那些总爱凑热闹、怕孤单的人,大多在原地磨磨蹭蹭;反而习惯独来独往的人,悄悄把步子迈得越来越稳,慢慢走上了上坡路。你肯定也有过这种感受吧?比如周末别人忙着组局聚餐、唱歌,有人却能安安静静待在家里看书、练技能;比如工作里别人忙着拉关系、聊八卦,有人却沉下心钻研业务、啃硬骨头。一开始看着像 “不合群”,可过两三个月再看,那些独处的人要么考下了证书,要么拿下了项目,实实在在把日子过出了新样子。

说起独来独往的智慧,最先想到的就是陶渊明。他早年做过彭泽县令,上任没几天就发现官场里全是勾心斗角 —— 要给上司送礼,要和同僚应酬,想踏踏实实做事反而处处受绊。他索性递了辞呈,揣着简单的行李回了乡下,过起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日子。那段时间,他没什么朋友常来拜访,每天的生活简单得很:白天扛着锄头去田里种豆,苗长得稀稀拉拉也不气馁,只是耐心除草、浇水;晚上就着油灯把田间的感受、心里的想法写成诗,有时候一句诗要琢磨大半夜,改了又改才满意。有人笑他傻,放着官粮不吃,偏要当农夫受穷,他听了也不辩解,还是按自己的节奏过。

可就是这份独来独往的专注,让他写出了《桃花源记》《归园田居》这些千古流传的文字,成了往后千百年里,人们心里最向往的 “田园诗人”。要是陶渊明当年跟着官场的人一起混日子,恐怕早就被淹没在一堆无名官员里,哪还能留下这么多打动人心的作品?他的独来独往,不是逃避,是给自己找了块能沉下心成长的地方,慢慢走上了文学史上的上坡路。

还有李时珍,更是把独来独往的坚持做到了极致。他年轻时在太医院当差,本可以拿着安稳的俸禄过一辈子,可他发现以前的药书里错漏太多 —— 有的药材名字对不上实物,有的药性写反了,要是照着这些书抓药,说不定会害了老百姓。他咬咬牙辞了官,决定自己编一本靠谱的药书。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他就背着药篓靠脚走,从湖北老家出发,一路走到湖南、江西,再到安徽、江苏,凡是听说有奇特药材的地方,再偏再远他都要去。这段路他走得孤孤单单,没有同伴陪他说话,遇到危险也只能自己扛 —— 有时候为了确认一种草药的药性,要在山里蹲守好几天,渴了喝山泉,饿了啃干粮,遇到毒蛇猛兽就赶紧躲到树后;有时候找到老药农请教,人家一开始不愿说,他就帮着干农活、唠家常,慢慢才换来得之不易的知识。

别人劝他 “这么苦的事,找几个人搭伙做呗”,他却摇头说编药书要细心,人多了容易分心出错。就这么一个人走了二十七年,他终于把《本草纲目》编完了,书里记了一千八百多种药材,还画了上千幅插图,往后几百年里,无数医生靠这本书救了人。李时珍的独来独往,是带着目标的坚持,他在独处里一点点积累知识,把看似不可能的事做成了,也让自己走上了医学成就的上坡路。

看《觉醒年代》的时候,特别佩服鲁迅的独来独往。他本来在日本学医,课堂上看到国人围观同胞被枪毙还一脸麻木的照片,心里像被扎了一下 —— 他忽然明白,治病只能救身体,要救国人的精神,还得靠文字。他立刻收拾行李回国,可回国后没急着找圈子、混人脉,反而租了个小院子,白天去教育部上班,晚上就关起门来写文章。那时候没有电脑,他就趴在桌上一笔一划写,有时候写到激动处,半夜还会起来修改,桌上的油灯经常亮到后半夜。

朋友约他出去喝酒聊天,他大多婉拒,说 “时间不够用,要多写几篇东西”。有人说他 “太孤僻,不像搞文学的”,可他不管这些,只顾着把心里的话写成文章 ——《狂人日记》里骂封建礼教,《孔乙己》里写底层人的悲凉,每一篇都像一把刀子,戳中了当时社会的痛点。就是这份独来独往的专注,让他成了唤醒国人的 “民族魂”,也让他在文学和思想的路上越走越高。要是鲁迅当年跟着别人一起空谈理想、应酬社交,恐怕就不会有那些振聋发聩的文章,也不会成为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作家。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的盛明兰,也是个在独来独往里悄悄成长的人。她从小没了生母,在盛家过得小心翼翼,不像华兰、如兰那样有母亲护着、能任性撒娇。她很少和姐妹扎堆玩闹,反而经常待在老太太的院子里 —— 老太太教她管家,别人都觉得枯燥,她却能一个人对着账本算到天黑,把每一笔开支都理得清清楚楚,还在旁边记上 “哪些地方能省,哪些地方不能省”;闲下来的时候,她不跟丫鬟们闲聊,反而悄悄练习投壶、书法,不是为了玩,是知道以后没靠山,得有自保的本事。

有人说她 “太闷,没什么灵气”,她也不解释,只是默默把该学的本事学到手。后来嫁给顾廷烨,侯府里的规矩多、人心杂,婆婆刁难,亲戚使坏,她却一点没慌 —— 以前独处时学的管家本事,让她把侯府打理得井井有条;独处时练的沉稳心性,让她一次次化解危机。最后她成了人人敬佩的侯夫人,还帮顾廷烨稳住了地位。明兰的独来独往,不是懦弱,是懂得在没能力的时候沉下心积累,等机会来了就能稳稳抓住,一步步走上人生的上坡路。

曾国藩在家书里写过 “人生有可为之事,也有不可为之事。可为之事,当尽力为之,此谓尽性;不可为之事,当尽心从之,此谓知命”。其实独来独往,就是帮我们分清 “可为” 和 “不可为” 的过程 —— 知道哪些热闹没必要凑,哪些应酬没必要去,就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该做的事上,这才是对自己人生的 “尽性”。就像王阳明,年轻时被贬到龙场,那里偏僻得连像样的房子都没有,身边没什么熟人,每天能说话的只有自己。

可他没消沉,反而找了个山洞住下来,每天静坐思考 —— 想以前带兵打仗的经历,想读书时遇到的困惑,想 “什么才是真正的道理”。没有老师指点,没有朋友讨论,所有的答案都是他自己在独处里想明白的。后来他悟出 “心即理”,开创了心学,不管是带兵打仗还是教书育人,都做得风生水起。他在书信里跟学生说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而独处,就是立住志向的最好时候 —— 没有外界的干扰,才能听清自己心里的声音,知道自己真正想走的路是什么。

现在很多人怕独来独往,觉得 “一个人吃饭太尴尬”“一个人走路像没人要”,可王阳明早就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靠别人陪出来的。你看那些总爱凑热闹的人,今天跟这个去逛街,明天跟那个去聚会,看起来朋友很多,可日子过了一年又一年,本事没长,钱没攒下,反而越来越迷茫。而那些习惯独来独往的人,看似孤单,却把时间都用在了自己身上 —— 学一门新语言,考一个职业证,练一项能赚钱的技能,慢慢把日子过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其实上坡路从来都不好走,要用力,要专注,所以难免要一个人走。就像爬山,那些一路说说笑笑、走走停停的人,大多爬一半就累得放弃了;而那些一个人默默往上走的人,虽然没什么陪伴,却能一步一步踩稳,最后爬到山顶,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你不用怕自己习惯独来独往,也不用在意别人说你 “不合群”。只要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这份独来独往就是你最好的助力 —— 它能让你沉下心学本事,能让你专注做自己,能让你在没人打扰的时光里,悄悄变成更好的自己。

就像你下班后排开同事的应酬,回家打开电脑学设计;周末拒绝朋友的牌局,去图书馆查论文资料;晚上不刷短视频、不聊八卦,而是拿起书读几页。这些时刻看起来孤单,却是在为自己攒力气。等你某天回头看,会发现那些一个人走过的路,都变成了脚下的台阶,把你托得更高;那些一个人熬过的时光,都变成了身上的底气,让你更从容。

所以,要是有一天你发现自己习惯了独来独往,别慌,那不是你变得孤僻了,是你正在走上坡路,正在朝着更好的自己走去。总有一天,你会感谢现在这个愿意耐住寂寞、独自前行的自己,因为正是这份独来独往,让你把日子过出了不一样的精彩。

来源:心意禅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