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日资本市场呈现结构性分化特征,受某科技企业大额配股融资影响,泛科技板块遭遇资金抛售。但在此背景下,清洁能源赛道中的核聚变概念股却异军突起,成为两市稀缺的正收益板块。
今日资本市场呈现结构性分化特征,受某科技企业大额配股融资影响,泛科技板块遭遇资金抛售。但在此背景下,清洁能源赛道中的核聚变概念股却异军突起,成为两市稀缺的正收益板块。
据权威行业机构测算,该领域正处于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加速的双重拐点。2024 年全球可控核聚变相关设备及技术服务市场规模已达 2248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达 28%。国际投行普遍认为,随着实验堆向示范堆的技术跨越,至 2050 年该领域将形成十万亿级市场规模,相当于当前全球能源市场的 15% 份额。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多国政府密集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我国 "十四五" 能源规划明确将核聚变能源列为未来重点攻关方向,美国能源部宣布追加20亿美元专项预算,欧盟同步启动 "聚变电站" 研发计划。资本层面,全球顶级风投机构在 2024 年对核聚变领域的投资总额已突破 80 亿美元,较前一年增长 137%。
今天核聚变龙头股基本都涨停了:
常辅股份(涨幅30%)
作为国内阀门电动装置领域的领军企业,常辅股份深耕核电市场多年,是行业内首批获得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与制造许可证的企业之一。公司自主研发的核级阀门电动装置及1E级电动机已成功应用于“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国家重大核电项目,实现了关键设备的国产化替代。目前,其核电业务占比超30%,产品覆盖核岛、常规岛等核心系统,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前二。公司持续推进重水堆核级阀门、堆芯中子通量测量电动阀门等技术研发,与中核、中广核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为可控核聚变装置的核心控制系统提供安全可靠的执行机构支持。
天力复合(涨幅23%)
天力复合是国内层状金属复合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掌握爆炸复合、轧制复合等核心技术,在钛钢、锆钢、钨铜复合材料方面具备国际竞争力。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核电、新能源等领域,是中核、中广核的核心供应商,为国内半数以上在运核电站提供冷凝设备用钛复合材料。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其材料已用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及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的关键部件制造,如偏滤器、第一壁等。公司通过“清洁能源用金属复合材料升级项目”扩大产能,计划2024年末新增1万吨产能,进一步巩固在核聚变材料领域的国产化优势。
哈焊华通(涨幅20%)
哈焊华通作为焊接材料行业的技术标杆,专注于为核电及可控核聚变设备提供高性能焊接解决方案。公司研发的核级焊接材料(如不锈钢、镍基合金焊丝)已通过中核集团认证,应用于核聚变装置的真空室、超导磁体等核心部件制造,确保极端环境下的结构稳定性。其参与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覆盖ITER、CFETR等项目,通过工艺创新提升焊接效率与可靠性,助力核聚变装置国产化进程。公司依托核电领域的技术积累,持续拓展核聚变市场,目前相关业务占比逐步提升,成为其高附加值增长的重要方向。
中洲特材(涨幅20%)
中洲特材聚焦特种合金材料研发,在核聚变反应堆用特种环件领域取得突破。公司试制的镍基合金、钴基合金环件样品已通过性能验证,适用于反应堆真空室、屏蔽包层等关键结构。其材料具备耐高温、抗腐蚀等特性,可满足核聚变极端工况需求。目前,公司正与科研院所合作推进产品认证及工程化应用,虽尚未形成规模化订单,但技术储备为未来参与CFETR等项目奠定基础。作为核电装备材料供应商,中洲特材通过持续技术创新,逐步从传统核电向核聚变高端材料领域延伸。
久盛电气(涨幅20%)
久盛电气专注于核级特种电缆研发,产品广泛应用于核电及核聚变装置。公司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提供耐辐射电缆,保障控制系统信号传输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其核级电缆通过欧盟CE认证及国内核安全审查,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市场,公司与中核、国核等企业合作,参与华龙一号、CAP1400等核电项目建设。随着核聚变商业化进程加速,久盛电气凭借在特种电缆领域的技术优势,积极布局CFETR等新一代核聚变装置的配套需求,强化其在能源领域的市场地位。
辰光医疗(涨幅16%)
辰光医疗依托超导磁体技术优势,为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提供关键设备。公司研发的无液氦回旋管超导磁体,用于电子回旋加热系统,提升等离子体约束效率。该技术突破传统液氦冷却限制,降低运行成本,已应用于国内多个核聚变实验平台。辰光医疗通过与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持续优化磁体性能,推动小型化、低成本技术迭代。尽管当前业务重心转向医疗设备,但核聚变领域的技术积累为其未来拓展清洁能源市场提供了技术储备。
国光电气(涨幅10%)
国光电气作为核工业装备龙头,深度参与可控核聚变全产业链。公司为EAST、中国环流三号等装置提供偏滤器、第一壁等核心部件,实现设计-制造国产化。2025年与天府创新能源研究院成立合资公司,推进“Z-箍缩混合堆”技术产业化,定位为工程化主体。其涉氚材料技术储备及与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使其在核聚变商业化进程中占据先发优势。公司核工业板块订单逐步放量,BEST项目设计合同落地标志着其从传统核电向核聚变装备领域的战略转型。
瑞斯新材(涨幅10%)
瑞斯新材是高温合金、钨铜复合材料领域的技术先驱,为核聚变装置提供核心材料解决方案。公司产品应用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及CFETR的磁体、偏滤器等部件,满足高温、高压、强辐射环境下的性能要求。其研发的钨铜复合材料实现国产替代,打破国际垄断。瑞斯新材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持续优化材料制备工艺,提升产品可靠性。目前,公司正推进超导馈线系统等项目配套,逐步从材料供应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升级,为核聚变工程化提供关键支撑。
大西洋(涨幅10%)
大西洋作为国内焊接材料龙头,依托核级焊接技术布局核聚变领域。公司研发的碳钢、不锈钢、镍基合金焊丝已通过中核、广核认证,应用于核聚变装置核心结构焊接,保障设备安全性与耐久性。其参与的核电项目覆盖华龙一号、CAP1400等,积累了丰富的极端环境焊接经验。大西洋通过与核电装备制造商协同创新,开发适用于核聚变装置的特种焊接工艺,提升焊接效率与质量。作为产业链上游关键供应商,公司将受益于核聚变装置建设带来的焊接材料需求增长。
兰石重装(涨幅10%)
兰石重装是核能装备制造领域的国家队,为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提供核心热交换设备(PCHE),实现该设备在国内核聚变领域的首次应用。公司依托核电装备技术积累,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机构合作,参与核聚变装备研发。同时,通过参股核产业基金,间接支持核聚变技术产业化。其微通道高效紧凑型热交换器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适用于高温、高压工况,为核聚变堆热管理系统提供关键保障。公司正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协同,加速核聚变装备国产化进程。
海陆重工(涨幅10%)
海陆重工具备核安全2、3级压力容器与热交换器制造资质,为核电及核聚变装置提供核心装备。公司产品应用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及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涵盖金属堆芯壳、余热排出系统等部件。通过控股子公司安泰中科,海陆重工积极布局核聚变技术研发,参与相关设备设计与制造。其在核电领域积累的焊接、密封等核心技术,为拓展核聚变市场奠定基础。尽管当前核聚变业务占比有限,但公司依托核电装备制造经验,逐步向核聚变领域延伸,未来有望受益于行业技术突破。
弘讯科技(涨幅10%)
弘讯科技通过子公司伊雪松机器人为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提供智能化维护系统。公司研发的机器人系统可在强辐射、高真空环境下完成设备检修与部件更换,提升实验效率与安全性。该技术已应用于中科院EAST装置,保障其稳定运行。弘讯科技依托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技术优势,持续优化远程操控、精密定位等功能,拓展核聚变领域服务场景。此外,公司通过投资深圳力合科创等科技企业,间接支持核聚变技术研发,形成“装备+投资”双轮驱动布局。
永鼎股份(涨幅10%)
永鼎股份通过控股子公司东部超导布局核聚变超导材料领域。公司研发的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用于核聚变装置磁体绕制,已完成国内客户交付,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超导带材具有高临界电流密度、低交流损耗等特性,适用于大型超导磁体系统。尽管当前业务收入占比不足1%且处于亏损状态,但永鼎股份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更高性能带材研发,为未来核聚变商业化储备技术。公司是国内少数掌握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制备技术的企业之一,技术潜力显著。
合锻智能(涨幅10%)
合锻智能为可控核聚变装置提供核心部件及整体解决方案。公司承接的2亿元聚变堆装备合同涵盖真空室、偏滤器等关键结构,应用于中国聚变堆研发项目。其通过精密锻造、焊接等工艺,保障部件在高温等离子体环境下的结构完整性。合锻智能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参与核聚变装置设计与制造,推动技术国产化。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公司依托在核电、航空航天领域的经验,强化在核聚变领域的市场竞争力,订单落地将显著增厚业绩。
百利电气(涨幅10%)
百利电气通过子公司北京英纳超导技术有限公司布局超导材料领域。公司研发的第一代铋系高温超导材料适用于核聚变磁体绕组,具备高临界温度与机械强度。其子公司辽宁荣信兴业曾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无功补偿设备设计,但目前与国内核聚变企业无直接业务往来。百利电气明确表示未直接从事核聚变研究,相关业务收入占比极小。尽管如此,其在超导材料领域的技术积累为未来潜在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融发核电(涨幅10%)
融发核电曾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部分部件制造,具备核电装备加工能力。公司拥有核岛主设备制造经验,技术覆盖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等关键装备。但融发核电明确表示目前未直接参与可控核聚变项目,无商业化发电技术储备,相关业务收入占比极小。公司当前重心仍在传统核电及石化装备领域,核聚变业务短期内对业绩无显著影响,未来需关注行业技术突破带来的市场机遇。
国机重装(涨幅10%)
国机重装依托极限制造能力,深度参与核聚变装备研发。公司承担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建设,涉及TF线圈盒等核心部件技术攻关。其掌握小型、中型、大型核聚变装置制造工艺,拥有多项专利技术,适用于磁约束聚变堆的复杂结构需求。国机重装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推进材料、焊接等技术创新,为CFETR等项目提供装备保障。尽管目前核聚变业务尚未形成规模收入,但其技术积累与国家级项目参与度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未来有望受益于核聚变工程化进程。
来源:鹏哥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