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我第一次从李雯章校长那里借来的简阳市政协文史委编辑的“东灌”史料《功在千秋》。从此,给我人生中注入了新的活力,写这篇短文也是对我的老领导公开表达诚挚的谢意。
从抗日老兵 到一代宗师
——读四川省简阳中学李雯章校长《人生如歌》感怀(一)
十三岁的看护兵
陈永乾
临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80周年,再次翻开曾战斗在抗日前线的原简阳中学校长李雯章生前的遗作《人生如歌》,为我们身边曾有这样一位抗日战士感到骄傲。
2016年,我第一次从李雯章校长那里借来的简阳市政协文史委编辑的“东灌”史料《功在千秋》。从此,给我人生中注入了新的活力,写这篇短文也是对我的老领导公开表达诚挚的谢意。
下面将我的读后感供大家分享:
1938年5月25日,李雯章的家乡河南兰封(后来叫兰考县)惨遭日军三次狂轰滥炸后,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小县城,死伤近百人。断墙上溅慢了乡亲们的鲜血,树枝和电杆上死者的皮肉和烂衣,满目悲凉和恐惧。于是,他们一家开始一路乞讨流浪的逃亡。逃亡途中到平乐镇遇到了国军二十七军四十六师。十三岁的小李雯章向一位医学院肄业的大学生军医队的马队长多次恳请求当兵上抗日前线打日本鬼子,保卫祖国。马队长的家乡北京也沦陷而投笔从戎,所以破例吸收李雯章当看护兵。
从此李雯章第一次踏上三年多抗日救亡的军旅生涯。
李雯章作为看护兵,协助军队的护士给伤病员递药,给伤员换药,端屎倒尿或小声给伤病战士哼两声歌都作得很好,受到伤病员们和医护人员的喜爱。可是在保卫武汉、挺进太行山、战斗在晋东南的行军路上,一路上为躲避日军轰炸急行军,夜行军,风雨无阻、跋山涉水、昼夜兼程,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其他战友行军已经劳累难赖,何况一个十三岁的小孩?他只能咬紧牙关跑步追赶才不掉队。但是由于日晒雨淋,患重感冒,头晕发烧,战友主动把摁在担架上。他在担架上背医生教过的医疗口诀“稀盐酸,枸橼酸,清热解毒口不干。”“阿司匹林,陀氏散,解热止痛气不喘。”……。希望能尽快掌握多些医学知识。
好不容易野战医院驻扎到了陵川东南四十里左右的一个小山村。院长见李雯章是个小学生安排作文书。一个叫王继善的医生见他爱学习经常带上小李一起去查房。每当掀开患者的被子,看到抗日战士骨瘦如柴的躯体,被子上爬满了虱子,看到有的战士脚趾,手指,脚掌因高寒血滞冻坏死激起小李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1941年12月,部队决定辎重单位和病弱人员南渡黄河到洛阳留守,李雯章因年幼体弱首批到达洛阳,并列入遣散回家的名单。他只好服从命令,暂时离开部队。有朝一日把身体炼得棒棒的再回部队杀日本鬼子。
在洛阳,李雯章偶然遇到他亲自护理的抗日战士孙家曾先生。孙先生劝小李还先好好读书,重新点燃了他求知的欲望。更巧的是,当年逃亡流浪在洛阳时,那里的郭大娘曾收养他为干儿,见他回来了,干娘就高兴地再次收养这个有志气的孩子。孙先生还定时给他送粮送钱。 1942年2月,李雯章进入洛阳平乐镇弘道中学。
当看护兵的经历,让他感到要救不仅需要有强健的身体,还要又知识。他在部队行军中,跑不快,容易感冒都是因为身体素质差, 所以更加重视増强体质的锻炼,经常绕操场跑步,有时还在小腿上绑小沙袋。这就是为什么简阳中学早期的学生出早操时,经常看到李雯章校长在他们之前已经在操场上锻炼身体了。
记得在野战医院,医生说的药品名称记起来很费力,上面的英文符号不认识,在上初中后更加重视科学知识和英文的学习。每篇英文课文上都密密麻麻注满了中文。他衣带里常装着一本英文单词记录本,有空就摸出来,一天多次见面就记得了。直到他70多年后撰写《人生如歌》是都还记得英文课中的《The discover of America》(《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The last lesson》(最后一课)。
在战乱中的学习,为了人生需要和民族的强盛而学习,激发了李雯章强烈的求知欲望。他珍惜一年半初中学习的一分一秒。他在学期考试中,成绩名列前茅,获得了奖学金。
李雯章校长在学生时代就以实际行动写下了人生奋斗之歌的序曲。
来源:天府雄州金色狂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