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吓人的是,他们跟华山医院搞的临床试验,只让患者读了54个汉字,AI就能准确识别83%的声母和84%的韵母,然后外推认出1951个常用汉字,失语的人靠「想」就能成句说话。这技术不是实验室玩具,它的抑郁症筛查准确率92.7%,癫痫诊断设备成本压到300美元以下,
脑电波玩《黑神话:悟空》?岩山科技让「意念操控」做到了60毫秒延迟,比Neuralink早期侵入式方案还快,这事儿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但已经发生了。
更吓人的是,他们跟华山医院搞的临床试验,只让患者读了54个汉字,AI就能准确识别83%的声母和84%的韵母,然后外推认出1951个常用汉字,失语的人靠「想」就能成句说话。这技术不是实验室玩具,它的抑郁症筛查准确率92.7%,癫痫诊断设备成本压到300美元以下,明年就要量产。他们甚至投资了外骨骼康复系统,帮中风患者重新动起来。
而所有这一切,居然都不需要往脑子里塞芯片。岩山科技搞脑机接口,路子就很特别。他们坚决不往人脑子里放东西,全靠外部设备读取脑电信号。旗下专门有个岩思类脑人工智能研究院,死磕深度学习算法和神经网络优化。
他们破解脑电信号的本事确实厉害,能把信号处理的延迟压到只有60毫秒。这个速度啥概念?比Neuralink最早搞出来的侵入式系统还要快,拿来玩《黑神话:悟空》这种对操作要求很高的游戏,居然能做到闪避、攻击、连招这些复杂操作,流畅得不像话。
低延迟只是基础,真正让他们厉害的是那个“脑电大模型”。这模型有点像专门处理脑电信号的ChatGPT,能自己学习和优化对神经信号的解码能力。它特别擅长处理视觉相关的脑电活动,解析得又准又细。
自主研发的Yan架构大模型,像Yan1.0/1.2这些,干脆抛弃了传统的Transformer框架,训练速度快,推理成本低,记性还好,甚至能在树莓派这种低算力设备上跑起来。这个模型专注啃脑电大数据这块硬骨头,给脑疾病诊断和神经动态网络解码提供了强大的算法支持。
他们还成功把DeepSeek-R1模型塞进了边缘设备里,大大降低了计算能耗和硬件成本,这让可穿戴脑机接口设备,比如医疗终端、消费级头环,真正落地成了可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岩山科技是动真格的。他们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团队深度合作,直接在高通量采集的sEEG电极脑区信号上做文章。
针对中文语言的精准识别是他们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他们构建了“声母/韵母-音节-单字-语句”的四级解码架构,成功实现了从神经信号到完整语句的直接解读。在临床试验中,给患者植入sEEG电极后,只需要进行100分钟的朗读训练(涵盖54个汉字),模型对中文声母的识别准确率就超过了83%,韵母超过84%。
更关键的是,这个模型展现出了强大的外推能力,能从54个训练字扩展覆盖到1951个常用汉字,外推率达到了1:36,并且能在半秒内生成无限长的语句。这项技术直接瞄准了渐冻症、脑卒中失语患者的“意念沟通”商业化应用,不是纸上谈兵。针对抑郁症、失眠等非器质性脑疾病,他们开发的闭环实时调控产品已经完成了工程验证测试。与华山医院合作的抑郁症诊断系统,声称准确率达到了92.7%。他们的癫痫诊断设备更是把单台成本压到了300美元以下,并且预计在2026年实现量产。
除了诊断,他们还通过投资创新医疗,间接参与了博灵脑机的上肢外骨骼康复系统研发,这东西适合卒中患者在居家场景下进行康复训练。国家医保局在2025年3月干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首次为脑机接口设立了收费项目,比如侵入式置入费、非侵入式适配费,这相当于打通了商业化的最后一个环节。上海市的行动方案更是明确把岩山科技列为重点扶持企业,推动其产品进入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的快速通道。
岩山科技的产业协同玩的也是实打实的。他们和AMD达成了算力绑定,RockAI与AMD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明确要将Yan架构大模型与AMD的CPU、NPU进行深度适配,重点聚焦在AI PC领域的技术协同。这意味着岩山的核心算法,获得了国际顶级算力的硬件支撑。
他们还与上海临港司南生命科技共建了“岩思司南脑科学实验室”,目标是构建一个“数据-算法-硬件-系统”的全链条技术协同体系。这个实验室已经在搭建脑电数据共享平台,并推进基座脑电大模型的研发。他们的产学研网络铺得挺开,除了复旦华山,还和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高校搞合作,共建了所谓的“iBRAIN联盟”,想打造全球最大的人类颅内脑电数据库。海量的临床数据为他们的脑电大模型训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燃料”。
在产品落地方面,岩山科技给出的时间表看起来相当清晰。消费级产品方面,那个脑控游戏系统工程验证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快要启动量产了。基于脑电信号的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也挺厉害,据说能提前0.5秒预判驾驶员的转向意图,已经在和车企推进定制化合作。
医疗级产品更是瞄准了拿证上市。非侵入式脑电监测仪做抑郁症筛查,宣称15分钟准确率92.7%,成本只有传统设备的五分之一,据说已经过了国家药监局的初审,2026年有望获批上市。高通道数的脑机接口系统用于卒中康复,患者机械臂精细动作的成功率据说达到了87%,目标是2027年拿下医疗器械注册证。
就连健康级产品他们也没放过,旗下神鳍科技的脑电助眠设备,通过实时脑电采集和个性化神经调控来辅助入睡,计划在2025年底就发布首款量产产品,直接杀向庞大的睡眠障碍市场。当很多公司还在玩概念、签框架协议的时候,岩山科技似乎更愿意晒出他们的临床数据、工程验证进度和明确的量产计划。这种“实干派”的做法,在当下炒得火热的脑机接口领域里,确实显得有点不一样。
不过,这么超前的“意念操控”技术,普通人敢不敢轻易尝试,会不会担心自己的脑电波隐私被偷走,这恐怕是个谁也绕不过去的大问题。
来源:孔雀带你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