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7 岁医院护工,术后 9 个月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被诊断为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用药后却毫无改善。进一步检查发现,18 个月前的腰椎手术竟埋下隐患 —— 髂动脉与静脉之间形成异常通道。通过血管内支架治疗,她的症状彻底消失。这一来自于《respirati
47 岁医院护工,术后 9 个月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被诊断为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用药后却毫无改善。进一步检查发现,18 个月前的腰椎手术竟埋下隐患 —— 髂动脉与静脉之间形成异常通道。通过血管内支架治疗,她的症状彻底消失。这一来自于《respiration》杂志发表于2006年的一篇病例报道了这个罕见病例,为肺动脉高压诊疗带来重要警示。
(一)病情发展:从 “轻微不适” 到 “心功能受损”患者为 47 岁女性,在希腊雅典251 空军退伍军人总医院从事清洁工作,无吸烟、饮酒史,也无药物滥用情况。她的病情发展可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症状初现(入院前 9 个月):患者开始出现活动后呼吸困难,且症状逐渐加重,同时伴随新出现的乏力、下肢水肿。此时,她并未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未及时就医。
症状恶化(入院前 6 个月):在初发症状出现 3 个月后,患者又出现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夜间睡眠中因憋气醒来)、需要垫 2-3 个枕头才能平躺入睡的 “端坐呼吸” 症状。这是典型的心力衰竭表现,她随后在多家医院就诊,最终被诊断为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但接受常规治疗后,症状毫无缓解。
入院评估(确诊阶段):入院时,患者虽意识清醒、无急性痛苦面容,但体格检查已出现明显异常。心率 78 次 / 分、呼吸 18 次 / 分、血压 120/75mmHg、室内空气下血氧饱和度 98%,看似生命体征稳定,却隐藏着诸多问题 —— 颈静脉怒张至下颌处,心音 S2 分裂增宽,心前区可闻及 2/6 级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吸气时更明显),双肺底部有少量湿啰音,腹部可触及肝脏肿大,且能听到从腹部延伸至右侧腹股沟的收缩期血管杂音,右侧膝关节以下有2 + 凹陷性水肿,左侧为1+,双侧均有慢性静脉淤滞表现。
(二)检查结果:多项指标指向 “心肺异常”为明确诊断,医生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结果显示多系统受累,且指向肺动脉高压及心功能受损:
实验室与血气分析:常规实验室检查无异常,但动脉血气分析提示轻度呼吸性碱中毒——pH 值 7.48(正常范围 7.35-7.45)、动脉氧分压 97.2mmHg(正常)、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28.6mmHg(低于正常 35-45mmHg),这是身体为代偿缺氧而过度通气的表现。
心电图与胸部影像学: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电轴右偏(提示右心负荷增加)、V1 导联 R/S 比值>1(右心室肥厚征象)、II 导联 P 波高尖(肺型 P 波,右心房扩大)、III 导联 ST 段压低(心肌缺血可能)。胸部 X 光片则呈现 “中度心脏增大、肺血管纹理增粗、轻度容量负荷过重、肺动脉增宽” 的典型肺高压表现(图 1)。
图1
超声心动图与心导管检查:超声心动图进一步证实心脏结构异常 —— 左心房扩大(41mm)、右心房及右心室扩大,射血分数 65%(左心功能正常),但存在中度二尖瓣和三尖瓣反流、舒张功能障碍,估测右心室收缩压 48mmHg(正常<30mmHg)。而右心导管检查(诊断肺高压的 “金标准”)显示:肺动脉收缩压 54mmHg、舒张压 27mmHg(平均 39mmHg,正常平均<25mmHg),心输出量 6.0L/min,心指数 3.6L/(min・m²)(正常范围 2.5-4.0L/(min・m²)),肺血管阻力 240dyn・s/cm⁵(正常<120dyn・s/cm⁵),中心静脉压 14mmHg(正常<10mmHg),肺毛细血管楔压 21mmHg(正常 6-12mmHg),这些数据均证实 “肺动脉高压” 诊断,且提示右心负荷显著增加。
其他排查:肺功能检查正常(排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气道疾病)、肺通气灌注扫描(V/Q 显像)提示肺栓塞低概率(排除肺栓塞导致的肺高压)、胸部螺旋 CT 显示心脏增大、腹部CT发现下腔静脉扩张及中度腹水(进一步提示静脉回流受阻)。
(三)治疗困境:常规药物 “无效”,诊断陷入僵局在入院前的6个月里,患者已接受规范的肺动脉高压治疗,包括伊洛前列素(雾化吸入,用于扩张肺血管)、地尔硫䓬(钙通道阻滞剂,降低血管阻力)、呋塞米(利尿剂,减轻水肿)、螺内酯(保钾利尿剂,辅助减轻心衰),但症状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持续加重。这一 “治疗抵抗” 现象,让医生开始怀疑:“这真的是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吗?”
(一)诊断转折:一个被忽略的 “手术关联”在梳理病史时,医生注意到一个关键信息:患者在入院前 18 个月接受过腰椎间盘手术(椎板切除术),且术前胸部 X 光片完全正常。结合以下几点,诊断方向发生转变:
症状出现时间:腰椎手术后 9 个月才出现肺高压症状,符合 “术后并发症逐渐显现” 的时间规律;
特殊体征:腹部至腹股沟的收缩期血管杂音,提示腹部血管存在异常分流;
治疗反应:常规肺高压药物无效,说明病因可能并非 “肺血管本身病变”,而是 “其他疾病继发”。
基于这些线索,医生将排查重点转向 “血管异常分流”,尤其是 “动静脉瘘”(动脉与静脉之间异常沟通,导致血液不经过毛细血管直接回流,增加心脏负荷)。
(二)精准定位:多普勒与造影锁定 “髂动脉 - 静脉瘘”通过腹部及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医生发现了关键病变:右侧髂总动脉与右侧髂总静脉之间存在一个直径 9mm 的动静脉瘘,且伴随髂总静脉、下腔静脉、肝内静脉扩张(分流导致静脉血流量增加、压力升高)。为进一步证实,医生进行了血管造影检查,不仅确认了动静脉瘘的位置和大小,还通过血管内超声评估了瘘口周围血管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了精准依据。
(三)治疗方案:血管内支架 “封堵” 异常通道以往,动静脉瘘的治疗多采用外科手术修补,但创伤大、并发症风险高。随着介入技术发展,血管内支架治疗成为优选。医生为患者选择了 “覆膜支架”(支架表面有薄膜,可有效隔绝动脉与静脉),通过导管将两枚覆膜支架放置在瘘口的动脉侧,成功封堵了异常分流通道。
(一)短期改善:1 周内症状 “显著减轻”术后第 1 周,患者的症状就出现明显改善:活动后呼吸困难消失,夜间无需再因憋气醒来,可平躺入睡,下肢水肿明显减轻。这一 “快速起效”,印证了 “动静脉瘘是病因” 的诊断。
(二)长期随访:3-6 个月 “完全康复”在术后 2 周、3 个月、6 个月的随访中,各项检查均显示 “正常”:
胸部 X 光片:心脏大小恢复正常,肺血管纹理清晰,肺动脉增宽消失;
超声心动图:右心房、右心室大小恢复正常,二尖瓣、三尖瓣反流消失,右心室收缩压降至正常范围(<30mmHg);
血管多普勒:髂动脉 - 静脉瘘无复发,下腔静脉、肝内静脉扩张消失;
临床症状:乏力、水肿、夜间呼吸困难等症状完全消失,患者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一)罕见病因:脊柱术后动静脉瘘为何会导致肺高压?动静脉瘘导致肺动脉高压的机制,核心在于 “血流动力学异常”:动脉血直接流入静脉,跳过了毛细血管的 “阻力调节” 环节,导致静脉系统血流量骤增、压力升高。这部分 “额外血流” 会通过静脉回流至心脏,增加右心的负荷;长期超负荷运转,会导致右心室肥厚、肺血管阻力升高,最终发展为肺动脉高压。
而脊柱手术(如椎板切除术)之所以可能引发髂动脉 - 静脉瘘,是因为手术区域邻近髂血管,若术中操作不慎损伤血管壁,或术后局部组织愈合异常,就可能导致动脉与静脉之间形成异常通道。这种并发症在临床中极为罕见,此前英文文献报道的类似病例,均伴随 “高心输出量心力衰竭”(心输出量显著高于正常),而本病例中心输出量处于正常上限,更易被误诊为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二)诊疗警示:这 3 点需牢记重视 “手术史” 在诊断中的作用:对于术后出现的肺动脉高压,尤其是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治疗无效时,需警惕 “手术相关并发症”(如动静脉瘘、血管损伤),不能仅局限于 “肺血管本身病变” 的排查;
关注 “特殊体征” 的提示意义:腹部血管杂音、难治性下肢水肿等体征,可能是血管异常分流的 “信号”,需进一步通过超声、造影等检查明确;
介入治疗为 “可逆性病因” 提供新选择:对于动静脉瘘等 “可逆性” 病因导致的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及时采用血管内支架等介入治疗,可实现 “根治”,避免长期服用肺高压药物,甚至防止右心功能不可逆损伤。
(三)疾病科普:肺动脉高压的 “原发性” 与 “继发性”很多人对肺动脉高压的认知,停留在 “罕见、难治” 上,但实际上,肺动脉高压分为 “原发性” 和 “继发性” 两类,两者差异显著:
分类
定义
病因特点
治疗与预后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现称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病因不明,仅累及肺血管的疾病 无明确诱因,可能与遗传、自身免疫、环境因素相关 以药物治疗为主,需长期控制,预后相对较差 继发性肺动脉高压 由其他疾病或因素导致的肺高压 常见病因包括肺部疾病(如慢阻肺)、心脏疾病(如心衰)、血管异常(如动静脉瘘)、血栓(如肺栓塞)等 治疗核心是 “去除病因”,若病因可根治(如本病例的动静脉瘘),肺高压可完全恢复,预后良好这一病例也提醒我们:对于肺动脉高压,“明确病因” 比 “单纯用药” 更重要。尤其是继发性肺动脉高压,找到并去除诱因,可能实现 “治愈”,而非终身与疾病共存。
这例 47 岁女性的诊疗经历,像一则 “医学警示故事”:从 “腰椎手术” 到 “动静脉瘘”,再到 “肺动脉高压”,看似不相关的事件,却存在紧密的因果关联。而她的康复,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经验 —— 在面对 “治疗无效” 的病例时,需重新梳理病史、重视特殊体征,跳出 “惯性诊断” 的思维定式。
对于患者而言,这一病例也传递了希望:肺动脉高压并非 “都是绝症”,若能找到可逆性病因,通过介入等手段治疗,完全有可能恢复正常生活。
来源:沈凌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