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丨让抗战精神成为青春担当的内核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1 10:26 2

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北京3000余名大学新生在聆听中感悟抗战精神,长沙一中广雅中学的高一学子在湖南烈士公园碑前触摸历史,赵一曼孙女用先辈故事点亮新生思想,广东、浙江等地则以创新形式让抗战精神融入青春血脉……近日来,各地红色故事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北京3000余名大学新生在聆听中感悟抗战精神,长沙一中广雅中学的高一学子在湖南烈士公园碑前触摸历史,赵一曼孙女用先辈故事点亮新生思想,广东、浙江等地则以创新形式让抗战精神融入青春血脉……近日来,各地红色故事贯穿开学典礼,这些课堂早已超越“开学仪式”的意义,成为新时代青年接过抗战精神接力棒的起点,让抽象的抗战精神有了可感、可学的载体。

用先辈故事搭建情感桥梁,是让青年读懂抗战精神内核的关键一步。亲人的故事,是最鲜活的“历史课本”。赵一曼烈士孙女陈红的“开学第一课”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奶奶的“家常话”,让烽火岁月里的坚守有了温度。当“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的嘱托从口中传出,新生们读懂的不只是一位烈士的家国情怀,更是抗战年代“宁为玉碎”的民族气节。无疑,在这份从历史中汲取的力量的影响下,3000余名新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连,让青春担当有了根基。于此,对青年而言,传承抗战精神,首先是接过“信仰火种”,让“爱国、坚守”的红色基因,成为成长路上的精神底色。

青春的担当,从来都藏在日常的每一份坚持里。将课堂设在历史现场,能让青年在触摸历史中找到担当的具体落点。长沙一中广雅中学的“碑前课堂”正是如此,高一学子触摸着石碑上的烈士姓名,听着湖南儿女保家卫国的故事,抗战精神里的“坚韧不拔”,悄悄变成了他们攻克学习难题的韧劲;“团结协作”化作了集体活动中互帮互助的默契。可以说,回望历史的“开学第一课”,核心就是引导青少年明白:传承不必惊天动地,在课堂上专注听讲、在困难面前不轻易放弃,都是对抗战精神的践行。

创新教育形式,是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吸引青年、影响青年的重要方式。开学第一课的多元场景,本质是为青年搭建传承抗战精神的实践平台,让红色教育从“纸上”走向“身边”。要从红色故事里读懂抗战精神与青年担当,关键在于让青年知道,时代在变,但“为国家奋斗”的核心从未变。广东校园的“红色剧本杀”、浙江瑞安的国防教育,便为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学生化身抗战时期的进步青年,在情景模拟中体会责任;新生在武器装备讲解中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立下“为祖国强大而读书”的志向。这些创新,让青年开始思考:新时代的担当,或许是科研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坚守,是扎根乡村助力全面振兴的付出,是用新媒体讲好红色故事的创新。

从“课本”走进“生活”,从“听说”变成“经历”,抗战精神就不再是“过去的事”,而是“当下的力量”,它正化作青春担当的内核,代代传承。未来,当这些青年走向社会,他们会带着课堂里种下的种子,在科研一线、基层田野、文化阵地书写担当。毕竟青春的意义,在于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力量;而新时代青年的担当,本就是对不朽抗战精神最好的传承。

本文来自【中安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