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繇解三色书,然最妙者八分也。点如山颓陷,擿如雨骤,纤动如丝,轻重如云雾,去若鸣凤之游云汉,来若游女之入花林,璨璨分明,遥遥远映者矣。
大家好!今天我们分享韦续的《墨薮》卷一最后的第十五部分。
【原文148】
繇解三色书,然最妙者八分也。点如山颓陷,擿如雨骤,纤动如丝,轻重如云雾,去若鸣凤之游云汉,来若游女之入花林,璨璨分明,遥遥远映者矣。
【今译148】
我通晓三种字体,但最擅长的还是八分书。我的点画,像山体崩塌,撇捺如骤雨落下,纤细的笔画灵动如丝线,笔画的轻重变化犹如云雾,运笔离开时,像凤凰在天河中遨游,笔画到来时,像游女步入花林,光彩鲜明,相互呼应。”
【原文149】
用笔阵图法第九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兵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
【今译149】
用笔阵图法第九
在书法创作中,纸就如同作战的阵地,笔好似战斗的刀槊,墨犹如士兵的盔甲,水砚则像坚固的城池。书写者的心意,起着将军般统领全局的作用;书写的本领,如同副将辅助配合;字的结构,恰似谋略规划;挥笔书写,如同决定吉凶的关键;笔画的起笔收笔,犹如发布的号令;笔画的曲折变化,仿佛战场上的杀伐决断。
【原文150】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尔。
【今译150】
想要写字时,要先将墨在砚台中研好,全神贯注、安静思考,预先想象好字的大小、俯仰、平直、起伏等形态,让笔画间筋脉相连,在动笔之前心中就有清晰的构思,然后再下笔书写。如果笔画写得平直相似,就像算筹一样,上下方正整齐,前后平齐划一,这不能称作书法,仅仅只是得到了笔画的外形罢了。
【原文151】
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潜心改迹。每画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铁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惊蛇之透水。
【今译151】
从前,宋翼常常写这样的字。宋翼是钟繇的弟子,钟繇因此斥责他。宋翼三年不敢去见钟繇,专心致志地改变书写的习惯。他每画一波,常常要三次转折笔锋;每写一个点,常常隐藏笔锋;每写一横画,就像列队的云朵排列整齐;每写一个戈钩,如同百钧之力的弓弩发射;每写一个点,就像高山上坠落的石头;笔画的转折如同钢铁铸就的钩子;每写一个竖画,好似万年的枯藤;每写一个放纵的笔画,仿佛受惊的蛇迅速穿过水面。
【原文152】
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翼诵之,依此法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等虫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复,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字须有点处,且作余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
【今译152】
宋翼以前的字写得很差,晋太康年间,有人在许下挖掘钟繇的坟墓,于是得到了钟繇的笔法。宋翼诵读学习,依照这个方法练习,名声因此大振。如果要学习楷书和行书,都可以依照这个方法。要是想学草书,又有另外的方法。必须前缓后急,字体的形态要像虫蛇一样相互钩连不断,运笔时还必须有棱有侧,起笔收笔有变化,不能让笔画齐平、大小一致。每个字都必须有点,先把其他笔画都写完,然后再点上点。这个点必须在空中远距离地掷笔书写。
【原文153】
其草书亦须象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笔即直过。虽有章草及章程行押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其击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其钟公《泰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不能先发。
【今译153】
草书也需要有篆书的笔势,融入八分书和古隶书的笔法,书写时不能着急,要让墨渗入纸中。如果写得太急,就会显得意境浅薄,笔画就会直接滑过。虽然有章草以及章程书、行押书等书体,不用上述的这些笔势,只用击石波就行了。所谓击石波,就是一种有缺口的波画。另外,八分书还有一种波画,叫做隼尾波,钟繇的《泰山铭》以及魏文帝的《受禅碑》中已经有这种字体形态了。学习书法,首先要把八分书和章草的笔法融入到隶书之中,这样能够激发人的意气。如果直接采用通俗的写法,就不能先声夺人。
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后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见蔡邕石经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尔。羲之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遂成书耳。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遗教子孙耳,可藏石室,千金不传。永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出。
【今译154】
王羲之年少时学习卫夫人的书法,以为自己已经很有能耐了。等到后来渡过长江,向北游历名山大川,见到了李斯、曹喜等人的书法作品;又到许昌,见到了钟繇、梁鹄的书法;再到洛阳,看到了蔡邕书写的石经;又在堂兄王洽那里,见到了张昶的《华岳碑》,这才知道学习卫夫人的书法,只是白白浪费时间罢了。于是王羲之改变师从对象,转而向众多碑帖学习,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书法风格。当时王羲之五十三岁,或许是担心生命如风中残烛般短暂,所以留下这些教诲给子孙后代。这些内容可以藏在石室之中,哪怕给千金也不要轻易传授。
永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记录。
【原文155】
笔阵图十二章第十并序
(全文转录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此处略,欲观全文,请看第20-22集)
全文完。
如果本专辑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受益。如果您对其他相关内容有兴趣,希望听到更多的书籍专辑,请留言告诉我,我会逐步进行制作发布的,感谢您的阅读收听!
来源:中华古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