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食堂跨界破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5 01:37 1

摘要:坐地铁,吃食堂,这两个看似完全不搭边的事情,最近成为苏州市民、游客热捧的打卡新方式。3月初,苏州地铁自营的广济南大食堂开业,它是国内首个开设在地铁站内的社区食堂,也是苏州首个对外开放的国企员工食堂。没想到,一开业,地铁食堂就此火了,人气持续高涨,吃个饭,还得排

坐地铁,吃食堂,这两个看似完全不搭边的事情,最近成为苏州市民、游客热捧的打卡新方式。3月初,苏州地铁自营的广济南大食堂开业,它是国内首个开设在地铁站内的社区食堂,也是苏州首个对外开放的国企员工食堂。没想到,一开业,地铁食堂就此火了,人气持续高涨,吃个饭,还得排长队。地铁食堂火爆的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启示呢?

饭点刚到,广济南大食堂的各个档口前,就已经排起了长龙。排队的人太多,以至于让一些慕名而来的食客,啧啧称奇,纷纷用手机记录下这样特别的场景,“没想到吃个食堂,也要拍这么长的队。”

广济南大食堂位于地铁1号线、2号线换乘站广济南路站站厅内,经营面积1300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约280人就餐。大食堂设面点档、特色档、自选档、轻食吧、铁板烧、麻辣烫六大档口,从早餐到晚餐,从传统苏帮菜到新潮美食,银发族与Z世代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菜单。

“这个食堂真的方便,尤其是对于我们上班族来说,吃一顿方便快捷干净卫生的午饭,真的特别好。”市民周女士在广济南路地铁站附近的写字楼上班,因为单位没有食堂的供应,以往她和同事们的午饭一般靠外卖解决,得知地铁站里开了大食堂,她兴奋地带着几位同事一起来尝试。“距离我们单位近,25块钱就能搞定一顿午饭,最关键的是国企食堂,安全放心。”作为国内首个开进地铁站的社区食堂,广济南大食堂出道即巅峰。开业两周以来,大食堂日均消费数保持在2400笔以上。

当然,大食堂的走红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苏州轨道交通城市运维服务有限公司餐饮服务部副主任严卫斌坦言,最早开设的大食堂的想法是保障苏州地铁工作人员用餐需求的同时,满足周边居民与办公室白领的用餐需求。“结果开业第一天就来了很多人,餐厅里挤满了来尝鲜的市民。”严卫斌说,“每天午饭是11点开餐,但实际上从上午10开始,就陆陆续续有周边的居民过来等待了,这一点完全出乎了我们的意料。”

不过,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就在半年之前,大食堂所在的广济南路站3号口地下区域,还只是一处非机动车库,不仅闲置多年,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去年,广济南路地下空间改造提升项目启动,在前期对周边社区,及写字楼企业大量走访调研的基础上,该区域的功能更新为“社区食堂”。下一步,苏州地铁也将结合客流情况、周边配套缺口,对苏州其他地铁站进行评估选址,争取年内在更多地铁站开设社区食堂。“把这个大食堂进一步地去推广,产生一个联动的效应。”

事实上,从穿梭城市的钢轨列车,到一餐一饭的人间烟火。地铁与食堂的跨界,这种“非典型”操作背后,不仅仅是将交通功能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还是苏州地铁激活存量资产、探索便民惠民市场化经营的主动尝试。

就在半年之前,不仅广济南大食堂所在地是闲置多年的非机动车库,广济南路地铁站也只是功能单一的地铁站。去年,苏州地铁对企业闲置存量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盘点,形成了资产底数、问题资产、盘活利用“三张清单”,逐项研究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盘活方案,引进多业态生活服务配套,探索让“沉睡”资产变为增收“活水”。

2024年9月,广济南地铁站地下空间改造启动,以“垂直整合与社区共生”为理念,通过空间的多维联动与功能的重叠优化,构建了一个兼具效率、活力与人文关怀的复合型地铁-社区商业空间。其中,3号口地下空间在改造中变身为广济南大食堂,4号口则通过引入采光天窗,打通地下与地上室外地面的垂直联系,变得明亮起来。

如今,广济南路地下空间改造完成以来,7-ELEVEn便利店、MANNER咖啡、星连书站等店铺也先后在这里落成,广济南路站也从单一的地铁站,摇身一变成为充满烟火气、文化味的生活聚集地,变成苏州“地铁生活圈”的样板。

变化的背后,不仅是便民之举,也是苏州地铁深挖闲置资产价值、推动消费、融入城市发展大局的举措。2023年,苏州地铁开启市场化改革新征程,推出《苏州轨道交通地下商业三年振兴计划(2023-2025年)》,提出围绕激活造血能力、优化资源配置、赋能商业业态等方面,重塑地铁商业生态圈。

尤其随着苏州地铁“九线联运”线网格局的形成,运营总里程达350公里,车站数量276座,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线网为市民出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体验。从数据走势来看,近一周来,苏州地铁日均客流攀升至204.5万人次,对比2024年同期客流数据,上涨16.6%。其中,3月21日,客流234.34万人次,环涨12.51%,单日客流创工作日历史新高;3月22日,很多市民乘着地铁去赏花、踏青总客流达到246.43万人次,创周末(非节假日)客流新纪录,商业价值不容忽视。

目前,苏州地铁现存85处存量资产,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如何让“沉睡”资产,变为增收“活水”?目前,苏州地铁已相继推出6个在营商业街区项目,与37个品牌达成合作,通过引入潮流商业,打造更适合年轻人“轻消费” 需求的地下空间。

建设成本高、运营成本高、盈利难,这是中国地铁行业面临的普遍难题。火爆的广济南大食堂是苏州地铁跨界破局的有益探索,对于全国其他城市而言,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借鉴。其实,除了大食堂,苏州地铁还依托快速拓展的地铁线网,深耕经营开发板块,持续探索tod发展模式“苏州路径”,探索交通功能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地铁自身造血,为城市消费做增量。

悬桥巷站TOD项目,以悬桥巷站为中心,实现地上地下空间的高效利用,打造以艺术文化为主题的TOD综合功能区。前不久,苏州地铁还与华住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悬桥巷站TOD项目,引入HOB艺术轻奢酒店与城际酒店两大品牌,打造集商业、文化、艺术、酒店、旅游等多种功能业态为一体的古城旅居新地标。

目前,苏州地铁推进中的TOD项目包括悬桥巷站TOD项目、桑田岛停车场项目、镬底潭车辆段项目、金储街站数字产业园TOD项目等等,依托便捷的地铁网络,将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实现高效便捷的出行与丰富多元的生活体验。

2021年7月,苏州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苏州市轨道交通场站及周边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的实施意见》,确立了tod发展模式的“苏州路径”,而TOD的背后,正是地铁与城市的“共赢”。一方面,在TOD模式下,“衣食住行游购娱”都可以与地铁无缝衔接,让市民感受到地铁带来的便利与高效;另一方面,TOD的造血功能更不容忽视。依托地铁等枢纽大量导入的客流,与商业体的各类服务彼此增益,TOD可以带动地块升值、产业兴旺,从而增强地铁的自我造血功能,填补地铁在建设、运营中亏损。在国内,深圳、武汉等地的地铁公司能实现盈利,都与TOD开发密不可分。

当流动的交通动脉开始驻留市井烟火,当地铁站突破单一的交通属性,向着集购物、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型服务枢纽转变,一条充满生机的城市"生长轴"正沿着轨道线徐徐展开。从地铁运营,到经营地铁经济,再到推动地铁商圈建设。当地铁与城市、与乘客有了更多的连接方式,不仅是地铁自身的转身突破,也为广大市民带来民生服务和创新体验,还将为苏州这座千年古城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编辑:小w

来源:小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