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上许多文明都曾辉煌一时,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哲学、古罗马的建筑、玛雅的工艺,但最终湮没在历史中。而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风雨,几次被异族灭国,但总能再次站起来,这背后,究竟有何独特的文化逻辑?
许多外国人都很好奇,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可以再度崛起?
世界上许多文明都曾辉煌一时,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哲学、古罗马的建筑、玛雅的工艺,但最终湮没在历史中。而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风雨,几次被异族灭国,但总能再次站起来,这背后,究竟有何独特的文化逻辑?
溯源东西方文化,可以发现,是五点不同形成了中华文明的韧性:
第一:时势与英雄的相互成就
中国文化讲究“时势造英雄”,英雄是时代的产物。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开疆拓土,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这些伟人无不是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同时也通过自己的作为推动了时代的发展。这种时势与英雄的互动,让中华文明在历史的关键节点总能找到新的方向。在西方文明中,如亚历山大、拿破仑,往往被视为独一无二的领袖,他们的存在被认为是不可替代的。拿破仑三世就因为他的家族光环,成功当选为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总统。
第二:集体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
中国文化更注重集体主义的力量,中国文化中的闪光点往往是集体的迸发。我们常用“张三李四”举例,意思是具体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总有人会站出来。例如北宋末年,面对金兵的入侵,岳飞等将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无数普通士兵和百姓的抵抗。正是这种“人人皆可为英雄”的文化基因,让中华文明在危机时刻总能凝聚无数普通人的力量,让中华文明在逆境中总能找到生机。而西方文明更喜欢强调个人英雄主义,比如只有亚瑟王才能拔出石中剑,统一不列颠。只有诺亚才能建造方舟,拯救人类。而《指环王》《黑客帝国》《终结者》这些电影,无不是强调某个人的重要性。
第三:中国文化的坚韧特质
这种韧性源于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五千年的历史不止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部宝典,教会我们在危机中寻找对策,在低谷中积蓄力量。例如,西汉初年,久经战乱,民生凋敝,汉朝皇帝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最终迎来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正是这种历史的智慧,让我们在面对挑战时总能找到应对之策。而西方文明缺少了大一统的观念,也没有记录历史的习惯,自然就缺少的文化的自信和独立性。
第四:阶层流动的活力
与许多古代文明不同,中国的社会阶层是流动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在中国广为流传。自隋唐以来,科举制度的建立为普通人提供了通过学识改变命运的机会。例如,北宋名臣范仲淹出身贫寒,却通过科举成为一代名相。每隔数百年的改朝换代更是让阶层倒置。我国的高考制度,也是全世界最公平的晋升途径。这种阶层流动的机制,不仅为社会注入了活力,也让中华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保持创新与进步的动力。而在西方,上大学依然采用推荐信的方式。拜登当选后,立刻让自己的子侄掌管国家重要部门。在印度,虽然在最近废除了种姓制度,但莫迪会见达利特人时,依然在中间拉上一层铁丝网,并拒绝握手。
第五:开放包容的胸怀
中华文明的另一大特点是开放与包容。我们从不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善于吸收和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家、道家思想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再如,赵武灵王学习胡服骑射;唐朝通过吸收突厥、波斯、阿拉伯等外来文化,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内涵。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既能保持特色,又能不断创新。而西方以《圣经》这种“一神教”为基础,虽然在宗教内部形成了凝聚力,但是对外来文化有着天然的排斥。这种排他性很容易引发宗教冲突和战争。例如,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和伊斯兰教的圣战都由此爆发。
总结
中华文明的多次崛起,绝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集体主义的强大力量、坚韧的文化特质、开放包容的胸怀,以及阶层流动的活力。这些特质,让中华文明在历史的洪流中始终能够找到方向,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来源:东方溯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