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贵荣拉踩赵立同曹云金引争议:相声传承该守正还是创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0 22:54 1

摘要:第十六届北京青年相声节上,赵立同与赵臣这对合作十年的相声搭档,因一段三国题材作品中的台词引发争议,还被赵臣的师父马贵荣认为涉及“三俗”,后续不仅两人的获奖资格被取消,更出现了师父威胁徒弟割席的局面。昨日,马贵荣在直播中再次主动提及此事,用看似“为徒弟好”的名号

第十六届北京青年相声节上,赵立同与赵臣这对合作十年的相声搭档,因一段三国题材作品中的台词引发争议,还被赵臣的师父马贵荣认为涉及“三俗”,后续不仅两人的获奖资格被取消,更出现了师父威胁徒弟割席的局面。昨日,马贵荣在直播中再次主动提及此事,用看似“为徒弟好”的名号,刻意污蔑赵立同,歪曲事实,甚至企图离间二人,至此,网友纷纷唏嘘这对十年老搭档未来将何去何从,是同事、是伙伴、更是挚友,在马贵荣的一番威胁下,他们以后该如何面对彼此?这也进一步反映出了老辈从业者与青年演员对艺术的不同理解,也让“相声传承该如何平衡立场与包容”的命题更具现实意义。

若从行业传承的视角拆解争议核心,双方的立场均有其逻辑起点,只是在具体实践中呈现出差异。马贵荣作为资深相声人,对“三俗”的警惕本质上是对相声艺术传统规范的坚守,这种坚守在她的直播言论中多有体现,这种对艺术底线的执着,确实是相声历经多年仍保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但争议点在于,她在直播中暗示赵立同“曾说曹云金直播毁行业”,可事实上赵立同从未明确提及曹云金或相关表述,这种“通过暗示引导舆论”的方式,与她所强调的“艺术评价需客观” 形成了反差,也让外界对“坚守传统”的边界产生了讨论。

而赵立同的创作逻辑,则源于青年演员对“相声适应当代”的实践探索。长期扎根小剧场的经历,让他的创作必须直面最真实的观众反馈:小剧场没有流量滤镜,包袱是否有效、表达是否易懂,都需经现场检验。为了让相声这种传统文化能够符合当代观众的口味偏好,赵立同在诸多作品中都有着细腻的巧思,无论是夸张的肢体动作,还是创新式的台词表达,本质上都是为了缩短传统内容与当代审美之间的距离。值得关注的是,马贵荣在直播中虽认可“赵立同小剧场经验丰富”,却更倾向于批评其“表达风格情商低、易得罪人”,忽视了赵立同曾为赵臣还清几十万贷款的过往 —— 这种“非亲非故的互助”本是行业温情的体现,也从侧面反映出赵立同对搭档、对行业的责任感,而将评价焦点过度集中于“表达风格”,难免让人质疑评价标准的全面性。

此外,小剧场实践对赵立同这类青年演员的意义,远不止“积累演出经验”这么简单,小剧场之于整个行业,可以说是根基般的存在,起源于民间的相声艺术,如今已经走向了更大的舞台,行业生态也越发繁荣,但赵立同们正在做的则是在动态创新中守好这份根基,因为他们依然记得:相声来源于民间,也势必要扎根于民间。但马贵荣在直播中展现的态度,却让这种探索面临更多阻力:她一边表示“早想让赵臣与赵立同裂穴”,一边又将决定权抛给徒弟,让赵臣陷入“师徒情与搭档情”的两难;同时,她作为资深曹云金粉丝,曾劝观众“别因质疑曹云金直播而争论,要尊重评论权”,可对赵立同的创作探索却采取了更严苛的态度,这种“对不同对象的差异化评价”,也让“守正”的标准显得不够统一。

回顾相声行业的发展历程,“守正”与“求新”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这过程中既离不开年轻一代的踊跃探索,更离不开老一辈的照拂与帮助。然而,马贵荣则在直播中表示自己有 20 多个徒弟,少赵臣一个无所谓,与传统艺术“传帮带” 的精神有所偏差, 在相声等传统行业中,师徒关系不仅是技艺传承,更包含 “护后辈、惜情谊”的责任,这种“轻贱师徒情”的表述,也让外界对“老辈该如何引导新人”产生了反思。

其实,真正的传承不应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老辈艺术家坚守传统的初心值得尊重,但在面对青年演员的探索时,不妨多一些包容,比如对“三俗”的界定,可结合作品整体语境而非单一句台词;在评价不同从业者时,尽量保持标准的一致性,避免因个人偏好产生双重标准。青年演员也需尊重行业传统,在创新中主动汲取老辈的艺术经验,避免陷入“为新而新”的误区。唯有建立“守正”与“求新”的良性对话,让老辈的经验与青年的活力形成互补,相声艺术才能在时代变迁中始终保有生命力。毕竟,无论是传统段子还是当代创作,能真正传递语言魅力、打动观众,且兼顾行业情谊与规范的作品,才是行业发展的根本。

来源:楼兰过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