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新农人”蹚出“兴农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0 23:06 1

摘要:有这样一支“新农人”队伍,他们长于故土、与民情深,爱农业、懂技术、有情怀、善经营,积极投身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在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为家乡的振兴带来新观念、注入新活力。让我们一起跟着媒体记者看看我省“新农人”如何深耕沃土!

“新农人

有这样一支“新农人”队伍,他们长于故土、与民情深,爱农业、懂技术、有情怀、善经营,积极投身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在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为家乡的振兴带来新观念、注入新活力。让我们一起跟着媒体记者看看我省“新农人”如何深耕沃土!

江西日报

2万亩到8万亩!种田“小白”底气何来

从种田“小白”到产粮大户要多久?南昌县南新乡的退役军人罗小飞给出的答案是:两年半。

日前,根据《2025年江西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方案》,全省各地紧锣密鼓启动高素质农民培训。

所谓高素质农民,是指“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根据这个标准,罗小飞的转变,无疑是高素质农民“养成”的生动范本。

豪气!从2万亩到8万亩

眼下正值早稻收割期,8月20日上午10时许,记者在罗小飞的农田里看到,数台智能收割机在稻浪中穿梭,“开镰”处,金黄的稻穗瞬间被卷入切割台,留下一行行整齐的稻茬。约15分钟后,6亩田被“扫”完,收割机开到运粮车旁,金灿灿的稻谷顺着卸粮筒倾泻而出。

“一台全自动收割机,一天能收60多亩田。”罗小飞说。据介绍,当日的收割从早上8时开始,到记者采访时,运粮车已来回20多趟,一车粮食约7500公斤。

截至目前,罗小飞承包的万亩农田已基本完成早稻收割,单产达753公斤/亩,全年产量有望再创新高。他说,明后两年计划将土地流转面积扩大到8万亩,并同步推进农产品深加工,打造电商营销。

跨界!退役军人闯农田

罗小飞是南昌县南新乡团结村人,1992年参军,1995年退伍回到南昌,此后长期从事土木工作。

在外打拼的20余年间,罗小飞经常回南新乡。其间,他目睹不少良田因无人耕种而抛荒,十分惋惜。他一直在思考:能为家乡做点什么?渐渐地,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回家种田。

2022年底,下定决心的罗小飞开始筹划自己的“种田大业”。当他找到南新乡政府,提出承包1万亩农田时,“乡干部说,就算我有这个实力,也不敢一下子拿这么多田给我种。”罗小飞回忆道。

协商的结果是,乡里同意罗小飞先承包1800亩农田“试种”一年,看成效再考虑后续事宜。

他的举动引来不少争议,没有种田经验,还“狮子大开口”?事实上,经过前期调研,罗小飞早就明确了规模化经营的大方向,他确信:现代农业,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得有联合思维和技术支撑。

逆袭!荒地变身“吨粮田”

“种田得学技术!”带着这一理念,罗小飞找到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请专家们提供常态化农技支持。他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聘请老乡为专职农业工人,负责田间的日常管理,自己则负责整合土地及资金、统筹供销链等,成为一名种田“CEO”。

2023年2月,伴着初春的一抹新绿,罗小飞的1800亩有机稻田“开张了”。在省农科院专家张洋的指导下,罗小飞借鉴“稻虾共生”等模式,因地制宜选取良种,以机械化作业为基础,通过“人机协同”提高生产效率,近两千亩稻田很快就初具规模,全年亩产更是达到1160公斤,“闲置田”华丽蜕变为“亩产达吨”的“效益田”。

破圈!培训悟出致富经

2024年,罗小飞将种植规模扩大到6000亩。

田更多了,也意味着成本的大幅增加。此时,罗小飞的公司离“赚钱”还很遥远。“光靠种地,‘钱袋子’鼓不起来,老乡们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低。”罗小飞说。

种田增收,路在何方?那段时间,罗小飞一边同专家们精进技术应用,冲击水稻单产“天花板”;一边翻阅大量产业信息,主动对接各路供销商,寻找增收“新门道”。

直到年中,罗小飞从南昌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获悉,江西省启动了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训班,针对省内农民开展技术技能、产业发展和综合素质等不同主题的培训。而南昌县,就是培训地之一。

同年10月,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推荐下,罗小飞参加了由南昌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开设的、以返乡入乡退役军人乡村振兴能力提升为主题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虽然集中学习的时间只有9天,但教的全是“硬核知识点”,如农产品直播带货、“三农”爆款视频创作、智慧农业管理系统等,可谓干货满满。

此外,学员们还前往南昌县塔城乡湖陂村、市政生态园等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及农文旅示范项目,现场感受数字技术与千年农耕的碰撞。

给他们上课的老师,有高校的学者、省市级电商平台的讲师、高精尖实验室的科学家,还有本地“田秀才”“土专家”。教学方式也并非简单地照搬高职课程,而是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量身打造技能模块,让学员学得会、用得上、见实效。

其中,罗小飞最感兴趣的就是“智慧种田”和“农文旅融合”。他告诉记者,对农民而言,“靠天吃饭”已是过去时,科技赋农才是进行时和未来时,背靠“大数据”带来的农田一体化管理,不仅让种田更容易,还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待种田事业稳定后,自己也计划涉足“农文+”新业态,在“接二连三”中探索农业的无限可能。

共赢!抱团经营谋发展

前不久,全国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训班在浙江温州开班,罗小飞是“唯二”的江西学员。

培训班不仅带来了新技术、新知识、新业态,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实战经验。罗小飞意识到,高素质农民培训教授的不仅是具体方法,更是“跳出土地看土地”的眼光。

思路一旦打开,脚下的路也宽了。在与培训班老师交流后,罗小飞琢磨起了农闲田的“生财之道”。2024年底,他拿出60多亩农田,在冬季农闲时试种土豆。今年5月,土豆丰收,亩产达到1500余公斤。“相比单种水稻,经济效益更高了。”罗小飞说。

“我们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本质上是为专家、学员、企业提供一个共建共联的交流平台,专家传授知识,企业打开市场、孵化品牌,学员则补齐短板、抱团发展,共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南昌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市场运营中心经理刘佳说。

“您眼中的高素质农民是什么样的?”对于记者的问题,罗小飞的回答掷地有声:“提升单产、拥抱新业态、发展多元经营。”

近年来,江西探索高素质农民“培、育、用”一体化培养模式,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超24万人。今年,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发布《2025年江西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方案》,提出要培训高素质农民21517名以上,还明确:农民上课,政府买单。

如今的赣鄱大地,高素质农民培育硕果盈枝,“罗小飞”们以乡村为阵地,以田野为舞台,大展身手,让农业有前途、农民有奔头。

人民网

种田“父子兵”

谢伟刚的水稻喜获丰收。熊琦摄

“从上个月中旬开始到现在,一直忙不停,早稻和再生稻先后进入收割期,这不,到现在才算忙完。”8月26日上午,樟树市临江镇渚塘村的种粮大户谢伟刚刚歇下来,就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今年36岁的谢伟刚,目前已经流转土地1800余亩,是当地响当当的种粮大户。

2017年底,谢伟刚从深圳回到家乡,承包土地,从一名城市白领,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摇身一变成了一名新时代的“庄稼汉”。

“那时候我父亲承包了100多亩土地,每年有几万块的收入,而且,我爱人在老家上班,我就想着回来试试,看能不能在田里找一条出路。”谢伟刚回忆说。

虽然得到了包括父亲在内的家人的支持,但是残酷的现实却给谢伟刚上了一课。

第一年,谢伟刚流转了700多亩地,需要先支付20多万元的田租。“当时把亲戚朋友,能借的都借了,市里的房子也卖了,车子也卖了,终于交了田租。由于缺钱,第一年只买了一台拖拉机。”谢伟刚回忆说。

就是靠着这仅有的一台拖拉机,谢伟刚起早贪黑,在父亲的帮助下,硬生生支撑一年。到了年底一算账,扣除人工、种子、肥料等成本,刚好持平,不亏也不赚。

“第一年种植这么大规模的水稻,很多地方都不是很熟悉,第二年慢慢适应了,经济情况才慢慢好转。”谢伟刚说。

从大城市回到小乡村,一脚扎进泥土里,从头再来的谢伟刚不仅虚心向父亲学习,还积极报名农业技术学习,逐渐摸出了田里的门道。如今,无论是育秧、管水,还是管肥等精细管理,谢伟刚已经成长为一个种田的“老把式”。

不过,新时代的种田“老把式”除了继承了父亲的勤劳朴实之外,更多了一份战略眼光,和对新科技的倚重。

老辈人说“看苗施肥”,到了谢伟刚这里则成了“看数据施肥”。给农田装上物联网传感器,土壤湿度、肥力数据实时传输到云端。联合收割机高效收割,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肥喷药,智能精量播种机日播1000亩,手机操作远程灌溉,工厂化集中育秧……

新时代的种田老把式谢伟刚,用科技把父亲的经验“升级”,走出了一条完全不一样的新“稻”路。

从前种田拼力气,现在种田拼科技,如今在科技农业的加持下,不仅效率产量双提升,人也轻松了不少。

“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种田这个行业。”谢伟刚说。

又是一年秋收时,父子二人漫步于田间,金黄的稻浪掠过他们的背影,仿佛一场无声的接力,父亲谢方生谈起儿子内心也满是欣喜和骄傲。“现在他种田挺成熟了,我的那些田也可以放心地交给他了。”谢方生说。

从“土里刨食”到“地里淘金”,一老一少两代农人正见证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家乡的改变。“准备再扩大一些,到2000亩。”谈起下一步的打算,谢伟刚信心十足。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