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福建总站、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委统战部联合摄制的七集纪录片——《烽火侨“批”》,于8月15日全球首播。该片聚焦抗战烽火中,福建华侨寄给家乡眷属的珍贵信件,追溯那些泛黄信笺背后的血泪与乡愁、抉择与担当。
1939年5月
25岁的马来亚槟城华侨女教师
白雪娇
悄悄收拾完家中的最后一箱行李
趁着夜色准备不辞而别
她临行前写下一封告别信
后来这封信被刊登在报纸上
“亲爱的父母亲:
别了。
现在什么也不能阻挠我投笔从戎了。
家是我所恋的,
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
但破碎的祖国,
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
让年轻的华侨女孩白雪娇辗转反侧
最终选择用偷偷逃跑的方式
奔赴的地方
是战火中的中国
1939年2月
一则刊登在报纸上的招募通告
让马来亚的华侨同胞无法平静
中国抗战形势危急
与外界相通的重要港口、铁路
相继被切断
急需大批懂驾驶、会修车的技术人员
前往刚刚开通的滇缅公路服务支援
“虽然在救国的大事业中,
我的力量简直是够不上‘沧海一粟’,
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汇成大洋。
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洋中,
竭尽我一滴之微力。”
白雪娇并不会开车
但她渴望回国参加抗战
“生活就是斗争,
尤其是在祖国危难的时候,
正是青年人奋发效力的时机。
女儿是不孝的,
望双亲宽怀自慰,善自珍重。”
在白雪娇的坚持下
她与同样有着抗敌报国之志的
3200余名青年
从东南亚各国出发
共同组成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而白雪娇是3000多南侨机工中
仅有的5位女性之一
虽然白雪娇多次申请
“愿与男儿同赴生死”
但未能如愿作为机工前往烽火一线
她不甘心就此放弃
在成都积极加入大学生抗日宣传队
采写了一篇篇抗战报道寄回槟城
将中国的战事
讲给南洋的华人听
抗战胜利后
白雪娇回到了马来亚与父母团聚
1949年新中国成立
在她担任校长的同善学校
白雪娇升起了槟城第一面五星红旗
之后英殖民政府将她驱逐出境
1951年
经过7天7夜的海上漂泊
白雪娇抵达广州,再次回到祖国
不久后
她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重新站上讲台
两千多公里外的云南畹町
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和纪念碑
巍峨伫立
在这里
白雪娇归国前的近600字家书
和一份份历史档案一起
默默讲述着海外赤子千里归程
共赴国难的动人故事
白雪娇生前
在回忆文章《祖国情思》中
完整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这亦是许许多多爱国华侨的心声
“在我还很幼小时,
年老的祖父要离开我们回家乡,
母亲说祖父害了思乡病。
我还是不能理解,
但家乡的概念却留在我心中。
祖父临行时再三叮嘱:
不管你们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
都不能忘记我们自己的乡土。”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福建总站、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委统战部联合摄制的七集纪录片——《烽火侨“批”》,于8月15日全球首播。该片聚焦抗战烽火中,福建华侨寄给家乡眷属的珍贵信件,追溯那些泛黄信笺背后的血泪与乡愁、抉择与担当。
来源:看丰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