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9日韩国学者柳石才指出,随着未系统学习过汉字的韩语世代记者增多,不正确使用汉字词的案例也在增加。即便在报纸、广播、通信公司、网络新闻等需“运用语言”的领域,“汉字文盲”现象也在不断扩散。
29日韩国学者柳石才指出,随着未系统学习过汉字的韩语世代记者增多,不正确使用汉字词的案例也在增加。即便在报纸、广播、通信公司、网络新闻等需“运用语言”的领域,“汉字文盲”现象也在不断扩散。
近期,韩国媒体频现汉字使用错误,引发关注。tvN剧《暴君的主厨》将“太平圣代(太平聖代)”错写为“太平聖大”;某广播报道标题用“哀欢”形容保安的困境,却未提及“欢”的内容,全然误解该词含义。
这类问题并非个例。新闻中“无先例(類例)”错作“由来”、“莫逆之交(莫逆)”误为“茫然”,甚至出现词典无载的生造词;“电击的,表突然)”被当作“全面的”使用,“因出名受困扰”反倒成了褒义的“打响名气”,词汇滥用乱象丛生。更有媒体将“牵连”写为“涓流”、“蜂窝织炎(蜂窩織炎)”错作“烽火织炎”,因不识汉字闹笑话。
尽管制作精良的节目出错少,主流纸质报纸仍在坚守语言规范,但即便如此,仍不断出现将(一絲不亂,一丝不苟)”错写为(一丝混乱)、将“(畵龍點睛,画龙点睛)”错写为“(画龙点晴)”等情况。柳石才建议若想改善,还需依赖能辨别错误的人及时纠正,守护语言的准确性。
韩国过去一直使用汉字,但在民族主义思潮推动下掀起了去汉字化,1948年,韩国政府制订法律,规定公文全部使用表音字,只有公文的附加条款允许汉字与表音字并用 。1968年,韩国总统朴正熙下令在公文中禁止使用汉字,强行废除韩国小学、中学教科书中使用的汉字,并于1970年1月正式宣布小学停教汉字,公文和媒体纯用韩文 。
但此后,韩国又逐渐恢复汉字教育 。1998年,韩国总统金大中发表汉字复活宣言。2005年,韩国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全面恢复使用汉字和汉字标记,以适应世界化的时代潮流 。但由于教育的脱节,年轻人对汉字的掌握能力越来越弱。
来源:一生有梦的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