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喉鹑鸠是一种中等体型、地面活动为主的鸠鸽类鸟类,外形肥硕,具有典型的地栖特性。
**白喉鹑鸠**
**1. 分类与学名**
* **中文名:** 白喉鹑鸠
* **中文别名:** 白喉地鸠
* **英文名:** Chiriqui Quail-Dove
* **拉丁学名:** *Zentrygon frenata* (曾用属名 *Geotrygon*)
* **分类:** 鸽形目 (Columbiformes) > 鸠鸽科 (Columbidae) > 鹑鸠属 (*Zentrygon*)
**2. 形态特征**
白喉鹑鸠是一种中等体型、地面活动为主的鸠鸽类鸟类,外形肥硕,具有典型的地栖特性。
* **体型:** 体长约 28-30 厘米。
* **头部:** 头部呈灰蓝色,前额和眉纹为白色或浅灰色,非常醒目。眼睛通常为黄色或琥珀色,眼周有红色或粉红色的裸露皮肤。
* **体羽:**
* **颈部与胸部:** 颈部两侧有黑色条纹,与白色的脸颊形成对比。胸部呈淡粉红色或紫粉色。
* **背部与翅膀:** 上体(背部、翅膀)主要为深褐色或栗褐色。**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翅膀上覆盖着大片的黑色鳞状斑纹**,这也是其中文名“白喉”和英文名“Quail-Dove”(鹑鸠)的由来。
* **腹部:** 腹部为浅黄色或皮黄色。
* **雌雄差异:** 雌鸟和雄鸟外观相似,但雌鸟的羽色通常略暗淡,胸部的粉红色调不如雄鸟鲜艳。
**3. 分布与栖息地**
* **地理分布:** 白喉鹑鸠分布于美洲,其范围相对狭窄。主要见于:
* **哥斯达黎加** 和 **巴拿马** 西部的高地。
* 南美洲西北部的 **安第斯山脉**,包括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委内瑞拉的部分地区。
* **栖息地类型:** 它们是典型的森林鸟类,偏好:
* **潮湿的高地森林**
* **云雾林**
* **森林底层和灌丛密集的地区**
* 常见于海拔 1000 米至 2500 米的山地,在某些地区分布下限可至 500 米。
**4. 生活习性**
* **行为:** 生性隐秘且害羞,常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它们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森林的地面上**行走**(而非跳跃),在落叶层中翻找食物。受到惊扰时,它们通常会选择快步走开或飞至不远处的低枝上,而不是远距离飞行。
* **食性:** 杂食性,但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食谱包括:
* 掉落在地上的各种**种子**和**果实**。
* 偶尔也会吃一些**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
* **鸣叫:** 其鸣声是一种低沉、悠长、单音节的“呜——”声,持续时间较长,听起来略带哀伤,通常在晨昏时分鸣叫,用于宣告领地和吸引配偶。
**5. 繁殖**
* **繁殖季:** 根据分布地的不同,繁殖季节有所变化,通常与当地的雨季相关联。
* **巢:** 巢穴非常简单,通常是用小树枝、根茎等在地面上、低矮的树杈上或灌木丛中搭建的一个浅盘状平台。
* **卵与孵化:** 每窝通常产 **1-2 枚** 白色的卵。由双亲共同孵化,孵化期约13-15天。雏鸟为晚成鸟,由亲鸟分泌的“鸽乳”喂养。
**6. 保护现状**
* ** IUCN 红色名录等级:** **无危**
* **评估:** 白喉鹑鸠在其分布范围内数量相对稳定,虽然总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主要由于栖息地破坏),但目前下降的速度尚未达到“易危”等级的标准。
* **主要威胁:**
* **栖息地丧失:** 森林砍伐和农业开垦是其主要威胁,导致其适宜的云雾林和高地森林栖息地碎片化和减少。
---
**总结:**
**白喉鹑鸠**是一种生活在美洲中南部高山云雾林中的地栖性鸠鸽。它以其**头部的灰蓝色与白色眉纹**、**胸部的粉紫色**以及**翅膀上独特的黑色斑纹**为主要识别特征。虽然行踪隐秘难以观察,但其低沉悠远的鸣声是云雾林环境的标志性声音之一。目前其生存尚未受到严重威胁,但栖息地的保护对其种群的长期健康至关重要。
来源:鸠由自趣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