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8年11月,在平津战役发起前,随着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华北、 华东、中原、西北战场的节节胜利,全国军事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东 北,举世瞩目的辽沈战役,以全歼卫立煌集团而胜利结束,东北全境获 得解放,强大的东北野战军已成为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机动力量,随时都
一、平津战役前华北战场的形势
1948年11月,在平津战役发起前,随着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华北、 华东、中原、西北战场的节节胜利,全国军事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东 北,举世瞩目的辽沈战役,以全歼卫立煌集团而胜利结束,东北全境获 得解放,强大的东北野战军已成为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机动力量,随时都 可入关作战,华北傅作义集团时刻面临着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的联合 打击;在华东和中原,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已于辽沈战役结束后的 第四天,即1948年11月6日联合发起淮海战役,迅速包围黄百韬兵团5 个军,并对徐州形成合围态势,以争取歼灭刘峙集团于长江以北:在西北, 西北野战军继澄合战役、荔北战役之后,于1948年11月又发起冬季攻势, 挫败了胡宗南集团的“机动防御”战略,将其牢牢地钳制在西北战场而 无法增援其他战场;在华北,华北军区野战部队为了在战略上配合其他 战场作战,先后发起察绥战役和太原战役,包围了归绥、太原。全国各战场的胜利,特别是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 本的变化,国民党军总兵力由全面内战爆发时的430万人下降到290万人, 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则由全面内战爆发时的120余万人增长到300万人。 毛泽东根据辽沈战役后国共双方力量变化的新形势,于1948年11月14 日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中指出:"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 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即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 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 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在华北地区,华北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多的作战,特别是1947年以 来经过正太、青沧、保北、清风店、石家庄、察南绥东和临汾、晋中等 战役,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军,从而扩大了解放区,使晋察冀和晋冀鲁 豫解放区连成一片。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战略 区于1948年5月正式合并,成立了华北局和华北军区,随后又成立了华 北人民政府,统一了整个华北地区的党政军领导。华北军区成立后,又 经过半年的作战,迫使华北傅作义集团退守以北平为中心的,东至山海 关,西至张家口的狭长地带。华北军区野战部队则发展到3个兵团11个 步兵纵队33个旅,连同地方武装,总计46万余人。他们为配合全国各 战场作战,在太原、归绥和平绥线上主动打击国民党军,并准备迎接东 北野战军入关作战,共同歼灭傅作义集团。
华北解放区的人民,按照中共中央1947年10月颁发的《中国土地 法大纲》,在农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这一翻天覆地的变 化,激发了翻身农民发展生产、参军参战、支援解放战争的热情,为解 放全华北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北平、天津等大城市的地下党组织, 为适应斗争形势的发展,在发动反饥饿、争民主群众运动的同时,遵 照中共中央华北局的指示,“从地下钻到地上”,发动工人、学生护厂 护校,准备配合野战军夺取和接管平、津等城市。
上述情况表明,华北地区的广大军民,经过英勇奋战,已为平津决 战创造了良好条件。
盘踞于华北的国民党军,主要是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傅作义集团。 该集团由傅作义系统和蒋介石系统的一部分部队组成,总兵力约60万人。 其正规军除1个军3个师约4万人位于归绥、1个师1万余人位于大同外, 其余主力4个兵团12个军42个师(旅)连同地方团队共50余万人,位 于东起北宁路的山海关,西迄平绥路的张家口约500公里的狭长地带上。 其中傅系17个师(旅),蒋系25个师(旅),总兵力虽优于华北人民解放军, 但他们为了控制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不得不以相当兵力分散于北宁路、 平绥路等点线上,处于被动和防御的态势。蒋介石、傅作义为了转变战 局,曾共同策划于1948年10月下旬调集3个军又2个骑兵师,偷袭石 家庄和中共中央所在地平山。中共中央军委与华北的聂荣臻,东北的林 彪、罗荣桓等领导磋商后,立即命令华北第2兵团杨得志所部,由平北 直出保定以南,命令集结于锦西地区的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 华、参谋长黄志勇率第4、第11纵队以及独立第4、第6、第8师和骑兵 师共10余万人,作为东北野战军入关先遣兵团前出冀东,威胁北平,策应华北第2兵团作战。与此同时,新华通讯社还及时揭露了国民党军企 图偷袭石家庄、平山的阴谋。新华社的揭露和东北先遣兵团、华北第2 兵团的行动,使傅作义预感形势不妙,乃放弃偷袭石家庄、平山的计划, 并重新调整部署,决定弃守承德、山海关等地,将兵力收缩于北平、天 津、张家口、唐山、塘沽等地区。这种态势,对东北野战军入关会同华 北军区部队对傅作义集团实施分割、包围、歼灭极为有利。这些情况表明, 发起平津战役的条件已经成熟,华北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
东北野战军12个纵队连同特种兵在内,共80余万人,待机入关会 同华北军区主力作战,这一形势使孤悬于平津地区的傅作义集团犹如惊 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徘徊于撤守之间。对于要不要坚持华北和能否 撑持华北局面这个问题,蒋介石、美国帝国主义和傅作义均各有打算:蒋 介石鉴于徐蚌会战一触即发,企图将傅作义集团撤至华东,加强长江防线,巩固江南,或加强徐蚌会战力量。美国政府看到蒋介石已难以扭转 败局,遂由“扶蒋反共”转而扶植地方反共势力。傅作义是美国政府认 为“有军事能力的人”。于是,美国政府径与傅氏签订援助契约,允诺以 1.6亿美元之装备直接援助傅作义。美国此举,目的在于要傅作义坚守 平津,牵制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不致南下,从而保持国民党的统 治和美国的在华利益。傅作义则恐南撤后自己的嫡系部队被蒋介石吞并, 西逃绥远又得不到美援,犹豫徘徊,瞻前顾后。在这种情况下,傅作义 只好一面坚守平津, 一面争取美援,利用美援扩充实力,万不得已时再 实行西撤或南逃。
二、国民党军在平津张地区的作战方针与部署
1948年11月4日,蒋介石电召傅作义到南京商讨华北作战方针。傅 一到南京,蒋介石通过国防部长何应钦向傅作义转达委以“东南军政长 官”之意,要傅作义率部南撤。但傅疑虑重重,因而在军事会议上以主 战的姿态提出固守平津塘的主张,并力陈坚守华北是全局,退守江南是 偏安,非不得已时,不应南撤。蒋介石听后感到有一定道理,而且如傅 部南撤,就等于放弃平津,放弃华北,政治上将产生不利影响,加之南 撤尚有种种困难,以傅作义率部暂留华北,将可牵制东北野战军和华北 军区部队南进,以便争取时间组织长江防线。同时,蒋介石和傅作义还 估计,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后需有3个月至半年的休整时间才能入关, 目前华北不致受到威胁。于是,蒋、傅最后决定在华北暂时采取固守平 津地区,确保塘沽海口,以观时局变化的方针。国民党政府国防部还 强调:“以一部兵力守备北平,以主力确保津、沽。”
蒋介石、傅作义所确定的作战方针,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和各自利害关系基础之上的。傅作义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其嫡系部队布防于北平至 张家口一线,以保持西撤绥远通路;将蒋系部队的小部置于北平,大部置 于天津、唐山、塘沽地区,以便保持海上通道。这样,傅部42个师的兵力, 便在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500公里的铁路沿线,摆成一字长蛇阵。 这个长蛇阵的特点是,蒋系部队控制北平以东,傅系部队控制北平以西, 必要时东西部队均可各自撤退。具体部署是:
张家口防区,由1个兵团部率1个军共8个师(旅)防守。以第11 兵团司令官孙兰峰率第105军(原暂4军)之第251师和骑兵第5旅驻 防张家口;以第210师、骑兵第11旅布防于怀安、柴沟堡地区;以第259 师和第101军之第271师布防于宣化、下花园地区;以第310师布防于怀 来地区;以骑兵第12旅和保安部队一部布防张北地区。
北平防区,由华北“剿匪”总司令部、2个兵团部、6个军18个师 防守。这个防区由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直接指挥。其部署是:以 第 4 、第9兵团部及第31军所辖之第205师,第35军所辖之第101、第 262、第267师和骑兵第4师驻防北平;以第13军所辖之第155、第297、 第299、第4、第89师分别布防密云、怀柔、顺义、通县地区;以第16 军所辖之第22、第109师位于涿县;以第101军之第272、第273师布防 良乡;以第104军之第250、第258、第269师和第16军之第94师布防 于昌平、南口、康庄、怀来地区。其中傅作义的嫡系主力第35军和骑兵 第4师为预备队,并集中汽车数百辆准备机动。
天津塘沽防区,由1个兵团部、1个警备司令部、5个军共16个师 防守。以第17兵团部兼津沽防守司令部,由第17兵团司令官侯镜如任 防守司令,陈长捷任副司令兼天津警备司令;以第86军之第26、第284、 第293师和独立第95师驻守塘沽;以第87军之第220、第221、第222 师驻守唐山、古冶地区;以第62军之第67、第151、第157师驻守芦台、 汉沽地区;以第94军之第5、第121、第43师布防杨村地区;以第92军之第21、第56、第142师布防于天津及其附近之崔黄口。
蒋介石为了使傅作义固守平津,还作出了如下决定:一是“将华北的 党、政和经济(连中央银行的支付权)付与傅,表示对其信任,叫傅直 接接受美援”;二是以一部分海军舰艇编成渤海舰队,以便支援塘沽,保 持海口;三是派工兵署长到平、津、沽间设计“阵地网”。傅作义则对防 守平津地区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继续加强平津的城防及塘沽的港口工 事,派出副总司令宋肯堂组织督导列车,对津塘地区及铁路沿线的工事 督导检查;二是加紧与美国帝国主义勾结,通过国民党政客胡适对美联 社记者发表谈话,“要求美国直接援助傅作义作战”;三是迅速扩军,要 求在三四个月内扩军20万人,如东北野战军半年后进关,则扩军50万人; 四是准备将华北“剿总”由北平迁移天津。
傅作义的作战方针、部署和措施,清楚地表明了他既想坚守,又想 撤退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心理已为外界所看破,当时法新社电讯就报 道说:“坚守乎,西撤乎?傅作义正在打算盘。”陈长捷后来回忆此事时 也说:“这样的仓皇分区设防,是不得已的临时应付”,“无非是无路可走, 缩到一个设防的区内,图一时的苟全。”
三、中共中央军委赋予东北野战军的任务和平津战役作战方针的确立
早在1947年5月,毛泽东就提出了东北野战军会同华北部队,将东 北、华北国民党军连在一起解决的战略构想,并为此发出了多次指示。 1948年9月7日,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我们准备五年左右(从 一九四六年七月算起)根本上打倒国民党,这是具有可能性的”,要求东 北野战军在战争的第三年(1948年7月至1949年6月),“配合罗瑞卿、杨成武两兵团担负歼灭卫立煌、傅作义两军三十五个旅左右(七月杨成 武已歼一个旅在内),并攻占北宁、平绥、平承、平保各线除北平、天津、 沈阳三点以外的一切城市”。10月31日,中共中央军委就东北野战军在 辽沈战役结束后的任务,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并东北局和华北局:“东 北主力除四纵、十一纵等部即行南下外,其余在沈营线战斗结束后,应 休整一个月左右,约于十二月上旬或中旬开始出动,攻击平津一带,准 备于战争第三年的下半年即明年一月至六月期间,协同华北力量歼灭傅 作义主力,夺取平津及北宁、平绥、平承、平保各线,完成东北与华北 的统一,以便于战争第四年的第一季即明年秋季,即有可能以主力向长 江流域出动,并使政治协商会议能于明年夏季在北平开会。”辽沈战役一 结束,中共中央军委于11月4日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谭政,再 一次就东北野战军下一步作战任务指出:“中央前给你们第三年担负歼敌 三十六个正规师的任务,你们在极短期间即已完成,你们现在应向全军 正式公开提出打平津及在平津战役中歼灭傅作义主力的任务。惟此项任 务应首先在纵委、师委中提出,待休整一时期部队已恢复疲劳之后,再 向全军指战员提出为适宜。”
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在筹划求歼傅作义集团的过程中,还同林彪、 罗荣桓、聂荣臻等领导人研究了平津战役作战方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 刘少奇等中共中央军委主要领导人,首先对傅作义集团的动向进行了深 入的分析。1948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向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 领导人通报了以下情况:“据谍息,傅作义通知张北、兴和、尚义地方政 府秘密准备粮草供应大军,〔从这〕一点看来,傅部有准备增援归绥,以 及放弃平张退回绥远之可能。据沪宁谍息,有蒋介石要傅作义放弃归绥、 大同、张家口固守平津之说。据外国通讯社报道,傅作义四日到南京开 会,蒋介石有要傅作义放弃平津集中徐州之说。”“估计将来有三种可能:
(1)固守平津,如敌取此项方针对于我们是有利的。(2)放弃平津,傅 作义率他自己的几个军退回绥远,蒋系各军撤至南京一带。如蒋、傅采 此项方针对于我们有不利之处,但可不战而得平津。(3)放弃平津,蒋、傅两系均撤至南京一带。如敌采取此项方针,对我利害各半。望你们各 方密切注意平、津、张家口、唐山、锦西、葫芦岛蒋、傅两系军队的动态。"
淮海战役发起后,战争形势迅速发展,中共中央军委于11月中旬 对傅作义的动向又作了进一步分析,并于17日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 楼及东北局:"淮海战役,我已歼灭黄百韬兵团五个军十个师大部,余部 亦将就歼。”“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我已可达到歼敌十八个至十九个师的胜 利。 ……在我胜利威胁下,蒋匪必将考虑其长江防线问题,除黄维、李 延年两部二十六个师外,现在长江下游南北两岸(苏北、皖北在内)只 有十八个师,而白崇禧手中控制的二十三个师,必须布防长江中游区 域。故蒋匪所能调动的兵力只有华北、西北两集团,首先必是华北,因 西北胡匪三十一个师尚负有掩护四川和西南的任务。傅部连归绥四个师 在内共指挥四十四个师,约三十五万人,若全部南撤,不仅傅不愿,海 运这样大的数目,也难短期完成。傅目前布置,似在为其嫡系约二十个 师安排退守绥远的道路,同时将葫芦岛运回的六十二军等五个师由秦皇 岛退守津、沽、滦州,其目的又似在控制津、沽海口,因此,蒋匪嫡系 二十四个师从华北海运江南,是蒋介石今后唯一可以使用的机动兵力。 不论他将这个兵力直接使用于防守江南,或先使用于协同黄维、李延年 向北接出邱、李、孙三个兵团,然后集中约九十个师的兵力布防长江下 游两岸,对于延缓蒋匪反动统治的最后崩溃说来,自会起较大作用。”这 个电报还指出:“另一种可能是美蒋为争取时间在南方重建军力,不惜牺 牲平、津、张、唐等处兵力,只求挡住你们三四个月,又估计一个月后津、 沽封港,全军海运困难,因此决心不调动平、津一带兵力,这一种可能 性也是有的,并且在今天以前他就是这样部署的。”强调指出:“我们的 计划应当放在他可能调动一点上。”“从全局看来,抑留蒋系二十四个师 及傅系步骑十六个师于华北来消灭, 一则便利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二 则将加速蒋匪统治的崩溃,使其江南防线无法组成,华东、中原两野战 军既可继续在徐淮地区歼敌,也便东北野战军将来沿津浦路南下,直捣 长江下游。但欲抑留蒋、傅两部于华北,依华北我军现有兵力是无法完成的。”基于上述分析判断,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令 东北野战军迅速结束休整,提前入关,会同华北军区部队发起平津战役。
战役的基本方针是: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张地区,先完成战 略上的包围和分割,切断其西退和南逃通路,尔后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以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手段就地全歼傅作义集团。要实现这一 方针,首要的是如何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张地区,以争取时间, 等待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作战。这是战役全局带关键性的一着。据此, 中共中央军委果断地作出了以下决策:
一是令华北军区第1兵团徐向前部暂时停攻太原。11月16日,中共 中央军委致电华北第1兵团前委:“估计到太原攻克过早,有使傅作义感 到孤立,自动放弃平、津、张、唐南撤,或分别向西、向南撤退,增加 尔后歼灭的困难,请你们考虑……将外围要点攻占若干并确实控制机场, 即停止攻击,进行政治攻势。部队固守已得阵地,就地休整。待明年一 月上旬东北我军入关攻击平、津时,你们再攻太原。”华北第1兵团按照 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在攻占太原外围重要据点并封锁了城西、城北机 场后,转入围困。
二是令华北军区第3兵团杨成武部(辖第1、第2、第6纵队)改变 原有作战部署,放弃攻打归绥计划。11月18日,中共中央军委致电华北 第3兵团:停止攻击归绥,并将3个纵队位于绥东地区,坚决阻止傅系 向绥远逃跑。22日,中共中央军委又指示该兵团:“你们三个主力纵队迅 速秘密东进,协同詹大南部①切断平张联系,包围张家口,使张家口之敌 无法向平张〔津〕收缩,吸引北平之敌派部西进救援张家口,以迟滞平 津傅军向南逃跑之时间。”24日,中共中央军委再次电示杨成武、李井泉、 李天焕:“成武率主力三个纵队于明二十五日由现地出发,以六天时间(愈 快愈好)到达张家口附近”,然后包围张家口,隔断张家口、宣化间联系, 务求“以抓住一批敌人不使向东跑掉为原则。抓住并包围之后,不要攻击,等候东北主力入关(守密)围歼敌人之后,再相机攻击”。
三是令华北军区第2兵团杨得志、罗瑞卿、耿飚部(辖第3、第4、 第8纵队),由阜平进至曲阳,然后于"二十六日由曲阳出动,以五日至 六日行程进至涿县、涞水以西地区待命。尔后依情况或向平绥线协同杨、 李歼敌,或向平西地区活动打击并钳制平敌,或向其他地点作战,由尔 后命令规定"。中共中央军委还指示聂荣臻、薄一波、滕代远:“转令攻 击保定之七纵停止攻击,改取包围监视方针。”
四是利用傅作义对东北野战军不会很快入关作战的错误判断,令东 北野战军主力立即结束休整,及早入关,以便出其不意,包围唐山、塘 沽和天津。11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我 们曾考虑过你们主力早日入关,包围津沽、唐山,在包围姿态下进行休整, 则敌无从从海上逃跑。请你们考虑,你们究以早日入关为好,还是在东 北完成休整计划然后入关为好,并以结果电告为盼。”18日,中共中央军 委又致电林、罗、刘:望你们立即令各纵队于21日或22日取捷径以最快 速度入关,并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敌人而不使其逃跑,争取 国民党中央军不战投降。中共中央军委在这个指示中还指出:“望你们在 发出出发命令后,先行出发到冀东指挥。”20日和21日,中共中央军委 又两次致电林、罗、刘:“傅、蒋在山海关的一个军尚未撤退,其目的是 估计你们主力入关必走该地,让该部先挡一挡”,因此,“你们可以位于 锦州、打虎山、营口等地之五个纵队于二十三日出发,取捷径夜行晓宿 隐蔽迅速行进,以三个或四个纵队担负隔断北平与天津两地之敌;以一 个纵队隔断天津塘沽两地之敌;以一个纵队加程黄兵团担负隔绝唐山塘 沽两地之敌;其余在新民、打虎山、营口地区之各部,则可于二十三日 或二十四日出发。以上各部均走热河境内出冀东,不走山海关。沈阳地 区各部及总部大行李则应缓若干天出发,走山海关附近出唐山”。24日, 又指示“你们后尾部队及总部亦不要走山海关”。为了迷惑国民党军,中 共中央军委在上述电报中还指示:“新华社及东北各广播台在今后两星期 内,多发沈阳、新民、营口、锦州各地我主力部队庆功祝捷练兵开会的消息";林、罗、刘率指挥机关走后,“一星期左右在沈阳报上登出一条 表示林尚在沈的新闻,并经新华社广播”。"各部行进均注意隐蔽。"
此外,中共中央军委还于11月18日致电林、罗、刘,指出:应利用 傅作义派代表与人民解放军谈判之机,与其保持接触,“拟利用此机会稳 定傅作义不走,以便迅速解决中央军”。
中共中央军委为平津战役所作出的决策,基本指导思想是首先稳住 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使其不致迅速决策逃跑,待东北野战军入关后, 将其隔绝、包围、分割,尔后分别歼灭或瓦解于平、津、张、唐、塘诸点。
四、平津战役作战计划的制定
1948年11月26、27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平津战役作战计划 和平张线作战部署的电报,主要内容是:
(一)杨成武、李天焕率华北第3兵团,"已于二十五日由绥东地区 东进,三十日左右集中于柴沟堡、怀安附近地区,然后以迅速动作抓住 并包围柴沟堡、怀来〔安〕,或张家口、宣化诸点之敌一个军左右之兵力, 并相机举行攻击,吸引东面敌人向西增援”。
(二)杨得志、罗瑞卿、耿飚率华北第2兵团,"已于二十六日由石 家庄以北曲阳地区出发,十二月一日集中于易县西北紫荆关地区隐蔽待 命,然后准备以五日行程进至涿鹿地区相机作战”。
(三)程子华、黄志勇率东北先遣兵团,“务于数日内在平谷地区集中, 准备完毕,待杨李在柴、怀、张、宣地区抓住几部敌人之后,迅即超越密云、 怀柔、顺义线上之敌,向延庆、怀来地区前进相机作战”。“如果杨成武 包围了张、宣之敌,而怀来、北平之敌向张、宣增援时,则程、黄从蓟县, 杨、罗、耿从涿县附近,迅速西进切断平、张,协同杨成武歼灭该敌。”
(四)东北野战军主力到达冀东地区后,“第一个作战应不是唐山, 而是在平津线上之廊房〔坊〕等地。该地有九十四军两个师,估计可能 增加兵力,你们必须首先歼灭此敌,并且必须准备歼灭北平方面可能增 援之敌。因傅、蒋主力是在北平为中心的区域……分布于涿州、北平、通州、密云、张家口之线。你们必须准备和这些敌军之一部或大部增援兵力作 战并歼灭之,方能达成切断平、津联系(一条铁路及一条公路)的任务。 与此同时,应以必须兵力包围唐山之敌";“第二个作战任务还不是打唐 山,而是歼灭天津、唐山间之六十二军三个师(芦台及天津以东之赤城 滩)及独九十五师一个团(塘沽)";然后歼灭唐山、天津和北平周围之敌, 最后夺取北平。
另外,为了配合主力兵团作战,中共中央军委于11月22日、24日 发出指示:以冀热察军区部队和华北第2兵团第12旅担任宣化、怀来段 阻击任务;北岳军区部队监视大同之敌;活动于晋绥地区的西北野战军第 8纵队监视绥远之敌。中共中央军委在这个作战计划中强调指出:在平绥 线上有傅作义第105、第104军等部共8个步兵师3个骑兵旅,估计在张 家口、宣化等地被包围后,北平地区之第16军和第35军共5个师可能 增援,“只要你们在十二月份内能抓住扭打上述步骑十六个师旅于平张线 上,并歼灭其一部,打得该敌不能动弹,不能西逃也不能东窜,那就是 极大的战略上胜利。”
在上述战役计划中,中共中央军委还就指挥关系作了明确规定:平 张线作战,华北第2、第3兵团,东北先遣兵团和冀热察军区部队,统 由东北先遣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参谋长黄志勇指挥;整个战役由东北野 战军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指挥;在林、罗、刘入关前平绥线作战由中 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在林、罗、刘入关后即交林、罗、刘指挥。平津 战役发起后,12月11日,中共中央军委又决定整个战役,“归林罗刘谭 统一指挥”。12月13日,中共中央军委任命:“聂荣臻为平津区卫戍司令, 薄一波为政委,彭真为北平市委书记,叶剑英为市委副书记、北平军管 会主任兼市长,黄克诚为天津市委书记兼军管会主任,黄敬为天津市长", 具体负责平、津等城市的接管工作。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致电林 彪、罗荣桓、聂荣臻:“为着统一领导夺取平津,并于尔后一个时期内(大 约有三个月)管理平津唐及其附近区域一切工作起见,中央决定以林彪、 罗荣桓、聂荣臻三同志组织总前委,林彪为书记,所有军事、政治、财政、经济、粮食、货币、外交、文化、党务及其他各项重要工作均归其管辖, 以一事权而免分歧。”
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结束后,分别集结于锦州、沈阳、营口等地 区休整。野战军领导为实现中共中央军委的作战计划,抓紧短暂的准备 时间,在部队中进行了紧急动员,开展形势和任务教育,指出国民党的 反动统治即将崩溃,歼灭傅作义集团解放全华北,必将加速中国革命胜 利的到来。号召全体指战员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迎接中共中央军委赋予东北野战军的光荣任务。其次,进行纪律和政策 教育,要求全体人员切实执行城市政策、新区政策和严守纪律。再次, 针对部队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教育,指出“打倒蒋 介石,解放全中国”是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任务,务必克服连续作战后的 疲劳情绪、解放东北后产生的偏安思想和部分东北籍战士中的乡土观念。 最后,进行团结教育,指出东北、华北两支主力部队联合作战,要加强团结, 密切协作,克服居功骄傲和本位主义。通过动员教育,部队的政治觉悟 有很大提高,进一步激发了革命热情,为迎接新的任务奠定了良好的思 想基础。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