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崩溃时刻?喊孩子吃饭喊了三遍,他还盯着玩具一动不动;辅导作业时,刚讲完的题转头就忘,眼神总飘向窗外;老师反馈上课坐不住,一会儿摸铅笔盒,一会儿和同学说话……明明孩子挺聪明的,怎么就像“没长耳朵”“魂儿飘走了”似的?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崩溃时刻?喊孩子吃饭喊了三遍,他还盯着玩具一动不动;辅导作业时,刚讲完的题转头就忘,眼神总飘向窗外;老师反馈上课坐不住,一会儿摸铅笔盒,一会儿和同学说话……明明孩子挺聪明的,怎么就像“没长耳朵”“魂儿飘走了”似的?
其实,这些都是孩子专注力不足的表现——而很多家长没意识到,自己的一些“无心之举”,正在悄悄“偷走”孩子的专注力。比如孩子正在搭积木,你凑过去说“搭得不对,应该这样”;孩子画画画得投入,你突然递来一杯牛奶;孩子自言自语讲故事,你打断说“别瞎说了,赶紧写作业”。这些看似关心的举动,其实是在打断孩子的“专注流”——就像你正在追剧,突然有人按了暂停键,次数多了,谁还能沉下心来?
别急,专注力不是天生的“天赋”,而是可以练出来的“肌肉”。只要避开几个误区,用对方法,孩子的专注力就能慢慢提上来。
先搞懂:哪些行为在破坏专注力?
很多家长以为“严格要求”能让孩子更专注,其实恰恰相反:
- 频繁打断:孩子正在玩拼图,你每隔5分钟问一次“渴不渴”“饿不饿”,他的注意力会像被扯断的线,再也接不上;
- 过度代劳:孩子搭积木倒了,你立刻冲过去扶起来;孩子想自己系鞋带,你嫌慢直接帮他系——没有“试错”的过程,孩子永远学不会“专注解决问题”;
- 环境太乱:孩子的书桌上堆着玩具、零食、绘本,旁边还开着电视,他的眼神自然会被分散;
- 否定式批评:孩子边看书边小声念叨,你骂他“别嘟囔,认真点”——他会因为害怕犯错,反而没法集中注意力。
再学招:用“游戏思维”养出专注娃
孩子天生爱玩儿,与其逼他“坐好认真学”,不如把专注力训练变成“游戏任务”,让他越玩越专注:
- “无干扰空间”法:给孩子留一个专属的“专注角落”——比如书房的小桌子,只放当天要做的事(比如拼图、绘本),其他玩具、零食全收起来。告诉他:“在这个角落里,你可以尽情玩,没人会打扰你。”
- “短时间高频次”训练:别要求孩子一次性坐1小时,先从10分钟开始——比如“我们来玩‘找不同’,10分钟内找出5个不同,就算赢”。完成后给个小奖励(比如贴画、夸他“你刚才看得真仔细”),慢慢把时间延长到15分钟、20分钟。
- “跟着兴趣走”法: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用什么练专注力。比如他喜欢画画,就让他每天画10分钟“细节画”(比如画一朵花,要画出花瓣的纹路、叶子的脉络);他喜欢汽车,就让他拼汽车模型,从简单的10块开始,逐渐增加难度。
- “亲子互动”法:陪孩子玩“听指令做动作”——比如你说“摸耳朵”“跳一下”“学小猫叫”,他要立刻做出反应;或者读绘本时,故意漏读一个细节,问他“刚才故事里的小兔子吃了什么?”让他不得不集中注意力听。
最后记:这3件事比“逼他专注”更有效
- 别催,让他“慢下来”:孩子搭积木慢,就让他慢;孩子吃饭慢,就让他慢——“慢”是专注力的前提,只有慢慢来,他才能学会“认真做一件事”。
- 多夸“具体行为”,少夸“聪明”:比如孩子完成了拼图,别说“你真聪明”,要说“你刚才盯着拼图看了15分钟,把每一块都找对了,真厉害!”——这样他会知道“专注做一件事”是值得表扬的,下次会更努力。
- 保证睡眠和营养:孩子睡不够,大脑就像“没充电的手机”,根本没法集中精力——学龄前儿童每天要睡10-12小时,小学生睡9-11小时;多给孩子吃深海鱼(比如三文鱼)、坚果(比如核桃)、鸡蛋,这些食物里的欧米伽3脂肪酸和胆碱,能让大脑“更有活力”。
其实,培养专注力的核心不是“让孩子坐住”,而是“让孩子学会投入”。当他能在玩拼图时忘记时间,能在画画时忽略周围的声音,能在听故事时记住细节——这些“小专注”,终会变成他学习、生活中的“大能力”。
从今天开始,试着做一件事:当孩子正在专注做一件事时,哪怕你再想说话,也先等10分钟。你会发现,他的眼神更亮了,做事更稳了,连作业都能自己坐下来写完了。
养孩子就像种小树苗,别急着催他长高,先帮他把根扎稳——专注力,就是孩子成长路上最结实的“根”。
来源:乐子在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