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炜宁,青年作家,北京市东城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景县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北京中关村网络作协,海淀区文联主办首届“壮象杯”家的故事全国征文二等奖,河北省文联主办,《当代人》编辑部承办“新时代 新征程 河北篇章 ”大型文学征文全国优秀奖,贵州省作家协会指导,“叶辛好
盐山的“薯”光(组诗)
王炜宁
(一)
把头深埋
地下水漫过了额头,皱纹肆意
描摹岭脊山地间的
绿油油的红薯苗和从太阳的缝隙中
流沙出的蛋黄
俯瞰黄河故道,云雾缭绕间一位妇女
顶着风,踩着土,埋头干着活
一条条拖拉机挖沟翻倒过的田野,揭开了大地沉睡的面纱
蔽峦了堆积的沙土,新培育的---
烟薯25、白哈密红薯、龙薯9号都是她的孩儿
她的血汗,如风霜浸润过的礁石
畅想着古黄河是盐山的母亲
横跨两岸的是她的绿肺
宽大的骨盆幻化在土地生金
脉管连接着“璋壁薯”的名气
看着田野里繁忙劳作的人们
隐喻了淡淡夕阳
(二)
春日·红薯销路的新颜色
每逢红薯丰收季
她都如约等在盐山小区的门市口
夜晚的星光如碧玉般平静
倒映着二维码在红薯皮上的反光
用晨露见证着穿梭在小区门口的汗迹
一只手擦拭了远方的千亩良田
另一只抽穗的手,养育一代代赤脚孩童的血脉
凌云御风
奔忙着发展农户种植,保证回收,负责销售
不辞辛苦从盐山推广到沧州各地
听到“璋壁薯”的美誉
眷恋盐山人民手掌心里的平实
看---那是如慈母一般的胸怀,千万双皲裂的手掌
托起来星辰般滚烫的丰收
为给红薯“嫁”个好婆家,披上明艳的红装,
劳动闻不到疲倦的滋味
(三)
在北京·吃上一口“璋壁薯”
去年的大雪 不是静止
而是秋忙冬藏后,披给大地的一片幻境
灶膛里孕育着春光的炉火
扫清了舅爷旅途的颠簸
他带来了一大袋早已销往北京的红薯
完全自主培育的致富品种
个个如红汉般的坚挺
一口咬下,香甜在口中散开,热气从腹腔渗入脚心
从此就不惧怕
霜 落在夜里 吹透了一股寒凉
召集着来年开沟、取土、运薯、回填、浇水、
直到一排排的拱棚下
重逢了农民们移栽前的雾霭
我甚至已经叫不出那些名字
只剩下春日劳动者的一些脚印,
仿佛在说,“再过几天,红薯秧苗就长大了”
农户们就可以移栽到自己地头,等待下一个秋日丰收
依旧丈量着温暖
文章图片来源:用相机说话
作者简介
王炜宁,青年作家,北京市东城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景县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北京中关村网络作协,海淀区文联主办首届“壮象杯”家的故事全国征文二等奖,河北省文联主办,《当代人》编辑部承办“新时代 新征程 河北篇章 ”大型文学征文全国优秀奖,贵州省作家协会指导,“叶辛好花红书院杯”散文征文大赛全国二等奖,第四届钓鱼城全球大学生创意写作大赛三等奖,第四届“文启杯”长三角高校征文大赛小说组二等奖、诗歌组二等奖,湖北省文联《今古传奇》光芒文学奖,2024“北京银行杯’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文学子赛道三等奖,曲阜市文联“圣城曲阜 最美记忆”征文大赛优秀奖,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获奖者,商务印书馆汉译名著征文全国二等奖, 河南省灵宝市市委市政府,灵宝作家协会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征文”全国三等奖。散文,诗歌,纪实文学和翻译广见于《北京文学》《民间文学》《东方少年》《美文》《青春》《北京纪事》《读者(原创版)》《北京晚报》《北京日报》《文学天地》《散文选刊·原创》《中华文学·今古传奇》《山东大学报》《三角洲》等数十家媒体书籍刊物,诗歌入选《北漂诗篇》第七卷,《2023中国诗歌年选》等国内外多个国家级文学选本,中文中篇小说出版于山东大学出版社,英文小说 The Old Snack Shop 荣获美国 MARY F. HODGE ENDOWED PRIZE 短篇小说奖和 LOIS WILSON MACKEY’45 ENDOWED PRIZE IN CREATIVE WRITING 荣誉提名,收录发表于西阿拉巴马大学 The Sucarnochee Review,小说,诗歌,翻译和艺术品发表于美国多家大学出版社。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