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化工、土木专业为例,化工专业找工作并不难,本科毕业后去化工厂倒班,工资能达到 5 到 8000。然而,化工行业因大规模生产,从业者可能吸入或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且属于重污染行业,多位于城市远郊或县城,工作环境不佳,导致很多大学生不愿从事。土木专业就业正常,工资
当前,本科生就业现状呈现出复杂的态势。一方面,社会上普遍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论调,但实际上并非难就业,而是高不成低不就。
以化工、土木专业为例,化工专业找工作并不难,本科毕业后去化工厂倒班,工资能达到 5 到 8000。然而,化工行业因大规模生产,从业者可能吸入或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且属于重污染行业,多位于城市远郊或县城,工作环境不佳,导致很多大学生不愿从事。土木专业就业正常,工资也在 5 到 8000 区间,可工作需成天在工地风吹日晒,能让年轻人迅速变得沧桑,使得很多大学生对其望而却步。
此外,2024 年土木类专业就业情况分析显示,行业萎缩,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校持续扩招,土木类却停滞不前,计划招生人数多年来几乎无变化,目前我国基建已趋于饱和,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的持续低迷,土木专业人才需求也将缩减。报考难度下降,土木专业热度渐冷,平均分大幅下降揭示了招生热度渐冷。“提桶跑路” 不再局限于入职后,不少高校土木专业学生纷纷转专业。虽然就业率尚可,但行业萎缩,未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收入持续增长,但工作环境改善不大,就业满意度在各专业类中排名倒数第二。
省属师范大学能为毕业生提供县城有编制岗位,学生却心高气傲不愿前往。但实际上,近年来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择到 “县级城市及以下地区” 就业的比例越来越高。2023 届本科生到县域就业的比例为 27%,相比 2019 届增加了 6 个百分点。到县域就业的毕业生增多,一方面是因为毕业生逐年增多,一二线大城市的职位数量相对稳定,就业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县城生活压力较小,且随着县域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县域消费也在不断崛起,吸引更多年轻人到县城就业。
例如,云南省剑川县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在拓宽渠道引才、搭建平台聚才、优化服务育才上多维发力,积极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就业、施展才华抱负,为乡村振兴注入 “青动力”。湖南省浏阳市建立 “浏阳籍高校学子联盟”,覆盖 237 所院校、127 个城市、800 余名学子;连续 6 年举办 “燕归巢” 活动,吸引 240 余所高校 1100 余名优秀大学生参与,超 60% 的学生选择回浏发展,其中 59% 进入企事业单位,35% 选择基层岗位,6% 进行自主创业。
2023 年我国本科生就业率约为 85.3%,细分领域呈现 “冰火两重天”,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率高达 95%,人文学科仅为 70%。不同专业就业率的巨大差异反映出当前就业市场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变化。以热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该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持续旺盛。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在质量上,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编程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该专业的高就业率也在情理之中。
而人文学科就业率相对较低,可能是由于其专业特点决定的。人文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但在当前以科技和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社会中,其就业方向相对较窄。例如,历史、哲学等专业的毕业生可能更多地选择教育、文化等领域就业,但这些领域的岗位数量有限,竞争激烈。
新兴行业崛起成为本科生就业新宠,传统制造业招聘下降。这表明本科生在选择专业时需关注未来行业走向。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兴行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迅速崛起。这些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旺盛,吸引了大量本科生投身其中。以人工智能行业为例,据相关数据显示,该行业对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等专业的本科生需求巨大。企业不仅提供丰厚的薪资待遇,还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相比之下,传统制造业的招聘需求则有所下降。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的工作环境相对艰苦,薪资待遇增长缓慢,对本科生的吸引力逐渐降低。例如,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在招聘时发现,本科生对其岗位的兴趣不高,更倾向于选择新兴行业或服务业。
东部沿海地区就业形势优于中西部地区,一线城市就业率普遍高于 90%,中小城市就业率徘徊在 70% 左右。毕业生选择就业地点需谨慎考虑职业发展与生活质量。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达、产业结构完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例如,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拥有众多的跨国公司、高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为本科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选择。这些城市的薪资水平较高,职业发展空间广阔,吸引了大量本科生前来就业。
然而,东部沿海地区的生活成本也相对较高,尤其是房价。这对于刚毕业的本科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的生活成本较低,但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一些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虽然也在积极发展经济,但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对本科生的吸引力有限。
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点时,需要综合考虑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如果追求高薪资和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可以选择东部沿海地区的一线城市;如果注重生活成本和生活质量,可以考虑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当然,也有一些毕业生选择回到家乡就业,既能陪伴家人,又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国内,本科生就业困境的例子并不鲜见。湖南一本科生找工作 16 天无果,躲在角落崩溃大哭,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在求职过程中,他发现岗位多为客服、前台等,薪资低,难以满足其期望。以客服岗位为例,根据相关招聘信息,如 “客服前台本科工资待遇 (招聘趋势,就业前景) - 职友集” 显示,客服前台本科工资收入一般是 4.5K-8K,75.5% 岗位拿这个薪资区间。虽然 2023 年较 2022 年增长了 16%,但整体薪资水平仍不高。
并且从就业前景来看,2023 年招聘职位 183 个,较 2022 年增长了 129%,2024 年 04 月较去年同期增长了 575%,看似就业机会增多,但实际竞争依然激烈。同时,“客服前台 (统招本科学历)” 的招聘信息中,对客服前台岗位的职责和任职资格有明确要求,包括形象好、气质佳、统招本科学历、2 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财务等相关专业优先等,这也反映出本科生在选择这些岗位时面临的竞争压力。此外,该事件并非个例,湖南一本科生找 16 天工作,躲地铁角落崩溃大哭,宿舍 7 人 5 个失业,这充分说明了当前本科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美国普林斯顿本科毕业生过半找不到工作,名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也面临困境。从普林斯顿官网的数据来看,文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有超过一半(53%)没有找到工作;理工科专业就业情况相对较好,但仍有 25.4% 没找到工作,且有 28.9% 的学生对自己工作不满意。例如,有毕业生投数百份简历无回应,还有毕业生找到的工作 “临时工” 性质,如一名普林斯顿毕业生的小儿子学气候物理专业,毕业后拿到了一份去北极做研究助理的工作,这份工作属于 “临时工”,薪资待遇低、跟项目走,项目完成后就失业。
纽约大学数学系毕业的硕士,拥有专利、通过了注册金融分析师的第一级考试、正在取得 Series 3 证书,申请金融领域中的初级岗位,投出去 400 份简历后,收到了 40 封拒信,一个面试机会都没得到。主修语言学,辅修德语和英语二外教学的毕业生,期望薪资不高,年薪 35000 美元,至今没有得到任何一份全职或者实习的 offer。这些案例都表明,美国名校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当前,普通本科生数量众多,但质量却未相应提高。在大学四年里,很多学生没有好好学习,没有积累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没有参加实习或者社会活动,导致缺乏竞争力。同时,普通本科生还要面对更高学历的硕士、博士、海归等的竞争,使得他们的学历优势不再明显。
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内卷化现象,如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更多的机会和更高的社会地位,不断加大学习投入,甚至超出个人承受能力极限。这种过度投入和竞争往往导致学生身心疲惫,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忙碌的学习、考证和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中,学生们可能失去了对自身兴趣和优势的探索,只是盲目地跟随竞争潮流,最终难以凸显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一方面,岗位需求与专业不匹配的情况较为严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大学生所学专业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一些专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而一些行业却出现人才缺口。例如服装设计专业,理论上是培养服装设计师的,但目前服装企业不需要那么多设计师,读这个专业的学生如果家里没有资源,就需要考虑改行或面对失业。
另一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也影响了本科生的就业。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一些地区的就业机会比较多,而一些地区则比较少。普通本科生往往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难以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和目标。例如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达、产业结构完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而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虽然也在积极发展经济,但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对本科生的吸引力有限。
当前的培养模式不合理,无法满足企业的高标准和多元化要求。普通本科生缺乏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实践经验和沟通能力,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工作环境。
学校的办学观念落后,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很多专业的专业课和当下社会所需要的存在很大脱节,甚至有的专业至今还使用 90 年代的教材,在 2020 年代的当下,学生拿着与现实脱节的技能去应聘,少不得会受到用人单位的冷漠处理。
此外,学校部门监管制度偏于形式,考核目标过于功利,也影响了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例如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存在 “内卷化” 现象,表现为命题设计无效化、内容结构相似化、编写内容八股化等八种形式,反映出学生主体缺位、教师主体错位、学校主体越位等问题。
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本科生就业难问题。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农村就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对到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毕业生,实施相应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适应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养老照护等领域的人才需求。通过实施这些政策,既能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满足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就业的指导,建立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一方面,高校要将就业工作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依据,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合作道路,致力于培养扎根江淮、工业报国、服务国家装备制造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形成 “重视实践技能、突出应用能力、强调综合素质、强化创新意识” 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渠道。学校可以先后与地方人才机构建立 “驻校工作站”,通过 “驻校工作站”,各地方人才服务中心向学校通报当地有关人事政策和用人需求信息,组织用人单位参加学校就业市场和招聘,并负责毕业生的人事代理工作。
本科生自身也应积极努力,应对就业难题。首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经验,通过实习或者自主实践,可以深入了解行业,增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就业打下基础。其次,树立正确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不要过分看重眼前得失,更不要过分降低自己的身段,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个人素质条件进行重点培养,以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同时根据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扬其长、避其短,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策。最后,提升自身竞争力,在校期间,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尝试考各种与专业或兴趣相关的证书,为将来的就业增加砝码。同时,培养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这样才能增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社会各界应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企业要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招用毕业年度及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及 16 - 24 岁登记失业青年,签订劳动合同,并按规定为其足额缴纳 3 个月以上的失业、工伤、职工养老保险费的企业,可按每招用 1 人不超过 1500 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同时,延续实施国有企业增人增资政策,激励国有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此外,社会要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开展先进制造业职业体验活动,组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参观企业园区、车间厂房,感受工作氛围,增强职业认知。指定人社服务专员归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的就业岗位,依托就业信息资源库和招聘平台,加强数据比对,促进高效匹配,并打包办理支持企业吸纳就业和助力人才发展系列政策。加密招聘频次,高校毕业生集中的地市每周至少举办一次专业性招聘、每月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招聘。强化数字赋能,推进线上线下一体服务,探索岗位发布、组织对接、面试洽谈等 “一站式” 在线服务,便利青年求职应聘。依法查处虚假招聘、违规收费、“黑中介” 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加大就业权益知识普及,增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风险防范意识和权益保护意识。
来源:郭青松老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