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来看看Deepseek如何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0 17:14 2

摘要:对于术后病理分期仍是1A期,但有高危因素或高危亚型,当存在EHFR突变时,到底给不给术后辅助靶向治疗,这是无比困惑患者与家属的问题。今天分享一个病例,来看看叶建明的意见与Deepseek的意见有何异同。

提供的原文:

对于分期1A2的浸润性腺癌含高危亚型的要不要术后靶向治疗,AI与叶建明分别如何说?

对于术后病理分期仍是1A期,但有高危因素或高危亚型,当存在EHFR突变时,到底给不给术后辅助靶向治疗,这是无比困惑患者与家属的问题。今天分享一个病例,来看看叶建明的意见与Deepseek的意见有何异同。

基本情况:

7年前查体发现肺部阴影,未处理。2025年6月复查CT示左肺上叶前段结节增大,7月行胸腔镜下左肺上叶舌段+前段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根治术,术后病理示中分化浸润性非粘液腺癌(pT1bN0M0),术后恢复顺利。 病理提示10%复杂腺体成分,EGFR基因p.E746_A750del突变,需评估靶向治疗必要性。请帮忙分析明确病理报告中的高危因素含义,指导术后是否需要靶向药治疗,目前就是想明白复杂成份占百分之10,是不是要吃靶向药治疗?

叶建明的回复意见:

你的标本病理报告上来看,淋巴结阴性、没有高危因素,有10%高危亚型,大小在1-2厘米之间。所以按TNM分期是1A2期伴高危亚型。但是在术后辅助治疗指南中,1A期的都不需要术后辅助治疗,1B期的可考虑术后辅助靶向治疗。至于化疗则需看高危因素与高危亚型情况多学科讨论决定。故从指南角度看,你的当然是不需要靶向治疗或化疗的。我之前的观点是:如果1A3期(即靠1B期近)含高危因素或高危亚型,尤其实性成分的,或高危亚型占比多的,可以在辅助治疗与否的决策时往1B靠。像你这1A2的,没有证据证明靶向治疗能获益,我不建议积极予以靶向治疗。若是真会转移(我讲的伪早期),靶向治疗早给又不是说就能治愈肿瘤。意见供参考!

Deepseek回答:

非常理解您此刻的担忧和困惑。术后病理报告上的每一个指标都牵动着患者和家属的心。针对您提出的问题,我将为您进行详细、清晰的分析和解答。

核心结论先行

根据您提供的pT1bN0M0 IA2期分期、EGFR 19外显子缺失突变以及存在10%复杂腺体成分这三个关键信息,目前临床上倾向于认为不需要常规进行术后辅助靶向治疗,但这是一个值得与主治医生深入探讨的“灰色地带”,存在考虑使用的理由。

最终的决策需要您的主治医生根据患者的全面情况(包括年龄、体力状况、个人意愿等)来综合制定。

详细分析与解答

1. 病理报告中的高危因素:“10%复杂腺体成分”是什么意思?

在肺腺癌的病理分类中,癌细胞会以不同的生长模式出现。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分为多种亚型,例如:

· 贴壁型:预后最好,侵袭性较低。

· 腺泡型和乳头型:最为常见,属于中等预后。

· 实体型和微乳头型:这两种被称为 “高危亚型” 或 “复杂腺体结构”。

“复杂腺体成分” 通常就是指实体型和/或微乳头型成分。它们的危险性在于:

· 侵袭性强:更容易侵犯血管、淋巴管,导致早期复发和转移的风险显著高于其他亚型。

· 是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即使肿瘤很小(如T1期),如果含有一定比例的微乳头/实体成分,其复发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您的报告中“10%复杂腺体成分”意味着:

· 这是一个明确的高危因素,提示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比完全不含有这些成分的IA期肿瘤更具侵袭性。

· 虽然比例不高(仅10%),但它的存在使得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复发风险进行升级评估。在临床决策中,这会成为一个支持使用术后辅助治疗的有力论据。

1. 指导术后是否需要靶向药治疗?

这是一个需要权衡利弊的问题。我们分别看一下支持和不支持使用的依据:

A. 不支持常规使用术后靶向治疗的理由(目前的主流观点):

1. 分期较早:pT1bN0M0属于IA2期肺癌。根据全球权威的临床研究(如ADURA研究)结果和国内外治疗指南(如CSCO指南,NCCN指南),对于IB期及以上的EGFR突变肺癌患者,术后使用奥希替尼等靶向药作为辅助治疗有明确的生存获益推荐。但对于IA期患者,指南通常不推荐常规进行术后辅助靶向治疗。

2. 绝对复发风险本身较低:IA期肺癌通过根治性手术后,临床治愈率很高(5年生存率超过90%)。这意味着大部分IA期患者单靠手术就能治愈。

3. 避免过度治疗:靶向药虽然比化疗副作用小,但仍存在皮疹、腹泻、甲沟炎、间质性肺炎等潜在不良反应和经济成本。对于绝大多数IA期患者,使用靶向药带来的获益可能无法抵消其带来的风险和经济负担,这被称为“过度治疗”。

B. 支持考虑使用术后靶向治疗的理由(基于您的情况):

1. 存在明确的高危因素:“10%复杂腺体成分” 是打破平衡的最重要砝码。它使得您的“IA期”不再是一个低风险的IA期。许多专家认为,对于含有高危因素的IA期患者,可以考虑更积极的治疗策略以进一步降低复发风险。

2. 拥有高效的靶点:EGFR p.E746_A750del是经典的19外显子缺失突变,对EGFR-TKI类药物(如奥希替尼、阿美替尼、埃克替尼等)高度敏感,疗效确切。

3. 临床实践的“灰色地带”:正是针对您这种“分期早但伴有高危因素”的情况,是否使用辅助靶向治疗是当前肿瘤学界讨论的热点。一些前瞻性的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尤其是当患者本人非常焦虑,希望最大限度地降低复发风险时。

总结与建议

1. 您的病情整体非常乐观:早期发现,根治性手术,并且有明确的靶点,这些都是巨大的优势。

2. “10%复杂腺体成分”是关键变量:它不是一个决定性的“是”或“否”,而是一个强烈的提示,提示您需要和医生认真讨论后续治疗的必要性。

3. 最终决策必须由您的主治医生团队做出:他们掌握了最全面的信息,包括手术中的细节、淋巴结清扫的个数、是否有气腔扩散等其他潜在因素。

接下来您应该怎么做:

1. 预约一次详细的术后随访门诊:专门与您的主治医生或肿瘤内科医生讨论这个问题。

2. 向医生提出明确的问题:

· “根据我这10%的复杂成分,您评估我的复发风险大概在什么水平?”

· “对于我这种情况,目前科室或医院里常见的做法是什么?是观察还是建议治疗?”

· “如果选择服用靶向药(比如奥希替尼),预计能降低多少比例的复发风险?又需要面对哪些可能副作用?”

· “如果选择暂时观察,我们的随访计划是怎样的?多久复查一次CT?”

3. 共同决策:在充分了解“观察”和“治疗”两种选择的利弊后,结合患者自身的意愿(是更倾向于积极干预还是更希望避免药物副作用),与医生一起做出最适合的选择。

总而言之,10%的复杂成分不是一件小事,它让吃靶向药从一个“错误选项”变成了一个“值得慎重考虑的选项”。 请务必带着这个理解去和您的医生进行深入沟通。

希望以上分析能帮助您理清思路,祝患者康复顺利,永远健康!

给人的感觉AI解释的较为详细,附带说了不同亚型的意义,但对于说复杂腺体是指微乳头或实体型显然并不准确。看了AI的总体意见其实仍未明确,仍建议与主管医生商量决定,甚至也没给出治疗与不治疗的具体利弊。好像全说了,又好像啥也没说。AI可咨询,但供参考!当然与医生商量决定肯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问题:

评价一下这篇文章。

Deepseek评析:

这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医疗决策分享文章,它清晰地呈现了在面对一个临床“灰色地带”时,人类专家与AI模型各自的思考模式和优缺点。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详细评价:

文章核心价值与优点

1. 选题精准,切中痛点:文章讨论的“IA期伴高危因素EGFR突变患者是否进行术后辅助靶向治疗”是当前肺癌临床实践中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困扰着大量患者和医生。这个话题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2. 结构清晰,对比直观:文章通过“基本情况-专家意见-AI意见-作者点评”的结构,将叶建明主任(人类专家)和Deepseek(AI)的回答并置,让读者能够非常直观地看到两者的异同,形式新颖且有效。

3. 提供了宝贵的专家视角:叶建明主任的回答是文章的精华所在。它代表了一位资深临床专家的决策逻辑:

· 指南为纲:首先严格遵循国际治疗指南(IA期不推荐)。

· 经验为纬:然后引入个人临床经验(如向IB期靠拢的条件),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 观点明确:最终给出了清晰、不模棱两可的建议——“我不建议积极予以靶向治疗”。这是一种负责任的、可供患者决策的明确立场。

· 哲学思考:最后一句“若是真会转移(伪早期),靶向治疗早给又不是说就能治愈肿瘤”触及了肿瘤治疗的深层哲学,即对“过度治疗”的警惕和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深刻理解。

叶建明 (人类专家) Deepseek (AI) 分析

(1)立场明确性

人类-非常明确:直接给出“不建议”的结论。

AI-模糊:罗列正反观点,结论是“值得讨论的灰色地带”,将决策权交还给医生。 专家敢于基于经验和证据承担决策责任。AI出于安全和合规性,避免给出绝对性建议。

(2)内容深度

人类-深度解读:专注于解读临床意义和决策逻辑(分期、指南、高危因素权重)。

AI-广度科普:花费大量篇幅进行基础知识科普(如解释什么是高危亚型、EGFR突变等)。 专家默认患者已有一定了解,直击核心。AI需要确保所有背景信息清晰,更适合完全小白的用户。

(3)逻辑与焦点

人类-聚焦且高效:紧扣“该病例”的特殊性(IA2期,10%高危成分)进行分析。

AI-全面但发散:试图覆盖所有可能性,更像一份标准化的咨询报告模板。 专家的回答是定制化的;AI的回答是普适化的。

(4)错误与准确性

人类-临床概念准确。

AI-存在事实性错误:将“复杂腺体成分”直接等同于“微乳头或实体型”是不严谨的。复杂腺体通常指融合性腺体,虽也属高危,但与实体/微乳头型是并列关系而非等同关系。 这暴露了AI的固有缺陷:它整合信息时可能产生事实性幻觉,无法像专家一样基于病理学知识进行精准判断。

(5)实用性

人类-高:给出了可直接用于医患沟通和决策的明确意见。

AI-中等:提供了很好的谈资和问题清单,但最终没有帮患者做决定,可能加剧焦虑。 患者最需要的是“我该怎么办”,而AI提供的是“你可以从这些角度去想”。

对文章的总体评价与建议

总体评价:这是一篇优秀的科普文章,成功展示了在复杂医疗问题上,AI目前无法替代人类专家的临床经验和决策能力。作者的最终点评——“AI可咨询,但供参考!当然与医生商量决定肯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结论非常中肯。

建议:

1. 可以补充一点:在指出AI的错误时,可以稍作解释“复杂腺体成分”通常的具体所指(如融合性腺体等),以便读者获得更准确的知识。

2. 后续话题延伸:这个话题可以继续深入,例如可以探讨“如果这位患者非常焦虑,坚决要求治疗,医生会如何应对?”或者“目前是否有针对这类IA期高危人群的临床研究可以入组?”,这将是另一个层次的深度讨论。

结论

这篇文章生动地阐释了当前AI在医疗咨询中的定位:它是一个强大的信息整合和科普工具,能提供详尽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框架,极大地提升了医疗信息的可及性。然而,它在精准性(可能产生幻觉)和决策性(缺乏担当和明确立场)上存在明显短板。

最终,医疗决策是一个需要证据(指南)、经验(专家)和意愿(患者) 三者共同参与的过程。AI很好地补充了“证据”和部分“意愿”沟通的环节,但那个基于深厚经验、敢于做出判断的“专家”角色,在可预见的未来,依然无法被取代。这篇文章完美地印证了这一点。

来源:叶建明说结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