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柳叶刀-公共卫生》一项2022年发布的研究指出,高饱和脂肪肉类摄入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高度相关,尤其在季节性食欲增强的秋冬季,更容易“吃出问题”。
秋风起,胃口开。许多人一到这个季节,餐桌上就离不开猪肉炖粉条、红烧肉、回锅肉……仿佛没有猪肉,就缺了点“家的味道”。
但你或许不知道,入秋之后继续大量吃猪肉,其实并不适合大多数现代人的身体状态。
从营养结构上看,猪肉虽然蛋白质丰富,但脂肪含量偏高,尤其是饱和脂肪酸比例较大。
对常年久坐、少运动的中青年人群来说,摄入过多猪肉,不仅容易囤积内脏脂肪,还可能增加血脂、血压的负担。
《柳叶刀-公共卫生》一项2022年发布的研究指出,高饱和脂肪肉类摄入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高度相关,尤其在季节性食欲增强的秋冬季,更容易“吃出问题”。
这并不是要妖魔化猪肉,而是要提醒:选肉吃,得看时节,更得看身体。
入秋后,哪些肉类更适合我们呢?下面这4种肉,不仅蛋白优质、脂肪少,而且滋补效果好,还能帮助你顺利度过秋冬不发胖。
说起鸡肉,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减肥必备”,但鸡胸肉的营养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提供的是高生物利用度的优质蛋白,几乎不含碳水,而且脂肪极低。
鸡胸肉中的支链氨基酸含量高,尤其是亮氨酸,对增强肌肉力量、提升基础代谢率有显著作用。换句话说,多吃鸡胸肉不仅不容易胖,还能帮你“燃脂”。
秋季气温变凉,人体代谢开始减缓,适当提升蛋白质摄入能预防“秋乏”,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而鸡胸肉的口感清淡、易于调味,不论是香煎、凉拌、煮汤,都能做出百搭健康的秋季菜式。
中医一向讲究“秋冬养阴”,鸭肉恰好契合这个原则。鸭肉性寒,味甘咸,具有滋阴清热、补虚强体的作用,尤其适合体质偏热、容易上火的人群。
与猪肉相比,鸭肉的脂肪结构更好,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更高,有助于调节血脂、保护血管。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七版)》数据显示,鸭肉蛋白质含量约为16.5%,脂肪约为9%,比普通五花肉的脂肪含量低一半以上。
尤其推荐入秋后炖一锅老鸭汤,搭配百合、莲子、银耳,不仅润肺养胃,还能缓解因季节干燥引起的咽喉不适、皮肤干裂。对中老年人来说,是秋季调养的理想之选。
你或许没认真对待过这种小鸟,但鹌鹑肉其实是秋季进补的“冷门宝藏”。它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密度极高。
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鹌鹑肉中蛋白质含量高达20%以上,铁、锌、维生素B12等微量元素含量也远超家禽。
尤其对女性来说,鹌鹑肉富含血红素铁,吸收率高,有助于预防季节性贫血和免疫力下降。
鹌鹑肉中的脂肪大多为容易代谢的不饱和脂肪酸,在增强体力的同时不会增加身体负担。对于体质较弱、容易感冒的人群,秋冬适量食用鹌鹑肉可以提升抗寒能力。
相比猪肉,牛肉的蛋白质含量更高,脂肪更少,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肉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每周适量摄入红肉,以牛肉替代部分猪肉,是健康饮食结构的重要调整。
牛肉中富含肌氨酸、左旋肉碱和铁元素,能有效帮助提升耐力和肌肉活力。尤其是运动量少但工作压力大的人,秋冬适当吃些牛肉,有助于维持精力充沛。
牛肉性温,适合秋冬季节进补。红烧、清炖、煎烤皆可,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不至于油腻上火。选择瘦牛肉部位,比如前腿肉、后臀尖,更适合日常低脂饮食。
很多人习惯了“无猪不成席”,但从现代健康角度看,这种饮食结构早已不再适合当代生活方式。
猪肉脂肪含量高、饱和脂肪酸比例大,在秋冬季节过量摄入,会加重肝脏负担,诱发肥胖和“三高”。尤其对中年人来说,脂肪积聚速度远比年轻时更快,隐性代谢问题往往在秋冬被“吃出来”。
过多食用红肉还可能引发肠道菌群失衡。根据2023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一项研究,高脂饮食能显著改变肠道菌群组成,降低有益菌比例,增加炎症风险。
而肠道健康,恰恰是秋冬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从饮食心理学角度讲,秋季情绪波动较大,高油高脂饮食会刺激多巴胺短暂分泌,但长期容易形成“高脂依赖”,造成饮食失调和体重波动。
不同的肉类,就像不同的“角色”,在不同季节、不同体质的人身上扮演着不同功能。秋冬是养精蓄锐、为来年积蓄体力的关键时节,但补得不对,反而会适得其反。
鸡胸肉帮助维持代谢和体型,适合年轻人日常餐桌;鸭肉润肺养阴,适合燥热体质人群;鹌鹑肉小而精,适合体虚和女性调养;牛肉则是能量储备的“压舱石”,适合高强度工作或寒冷地区人群。
而猪肉,虽然是传统主角,但在现代人久坐少动、高油饮食背景下,应适当“让位”给更健康的蛋白来源。
入秋之后,饮食结构要做出一些顺应季节和身体变化的调整。下面几个建议,简单、实际、能落地:
第一,每周选择两种以上低脂、高蛋白肉类,合理搭配,避免单一摄入。肉类多样化,有助于营养均衡,也能避免过量摄入某一类脂肪。
第二,清淡烹饪是关键。与其红烧油炸,不如蒸煮炖煮。秋冬进补不是比谁吃得油重,而是看谁吃得更稳、更养。
第三,结合身体状态选肉吃。容易上火选鸭肉,体虚怕冷选牛肉,想减脂选鸡胸,对气色不满意的女性可以试试鹌鹑。
第四,坚持“七分饱”原则,秋冬食欲增强是自然生理反应,但暴饮暴食只会增加负担。吃得适量,才是滋补的前提。
饮食虽重要,但真正决定秋冬如何过的,是我们如何对待身体的变化。顺应节气,调整节奏,吃得对、吃得巧,才能在寒风来临前,先把健康“储存”起来。
参考文献
高志敏等.高脂饮食对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57(5):553-558.
ZhangY,WangX,etal.Associationbetweenredmeatintakeandmetabolicsyndromeinadult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J].柳叶刀-公共卫生(TheLancetPublicHealth),2022,7(12):e1012–e1021.
来源:曹医师健康驿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