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推动区域协同共进、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随着“十五五”规划的编制拉开帷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亟待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中探索创新与突破。本文作者夏骥院长深入剖析了“十五五”期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十个重大问题,为这一国家战略的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推动区域协同共进、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随着“十五五”规划的编制拉开帷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亟待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中探索创新与突破。本文作者夏骥院长深入剖析了“十五五”期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十个重大问题,为这一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提供前瞻性的思考与建议。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今年是“十五五”规划的编制之年,长三角也要编制一体化发展的五年规划。经过6年多的实践和努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到“深水区”。未来五年,长三角要在开展大手笔谋划、明确大项目支撑、研究大政策支持、创新大改革举措的基础上,还要重点关注十个方面的重大问题。
01
“大集群”
长三角打造“一极三区一高地”,首要任务是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从经济总量看,长三角2024年GDP突破33万亿元(同期德国也突破33万亿人民币、日本约29万亿人民币),占全国比重从2018年23.9%提升到了2024年的24.6%,长三角“万亿城市”从2018年的6个增加到9个,占全国比重超1/3。
截至2024年底,上海拥有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江苏拥有机械、电子、轻工、冶金、石化、纺织等6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浙江拥有绿色石化、现代纺织与服装、高端软件、智能物联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安徽拥有装备制造、汽车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特别是全国每生产10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4辆来自长三角地区,形成的典型的“4小时产业圈”。
同时,2024年,淘天集团发布首批“淘天百亿产业带”名单(在淘宝、天猫和1688平台,某个一级类目商品的年交易额之和大于100亿元的产业带),2023年交易额超过100亿的产业带共有50个,覆盖21个城市、27个类目,其中长三角的上海3个、江苏4个、浙江16个,涵盖女装、男装、服饰配件、文化办公、收纳整理、烹饪用具、户外用品、内衣、居家布艺、包装、女鞋、童装等类目。
“十五五”期间,长三角要一手抓战略新兴产业、一手抓传统优势产业,围绕重点产业链,携手打造更多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
02
“大科创”
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三角要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三角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长三角是推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力量,拥有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张江、安徽合肥)、9个国家实验室(上海的张江实验室、浦江实验室、临港实验室,江苏的紫金山实验室、苏州实验室,浙江的乾元实验室、之江实验室,安徽的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实验室)、27个大科学装置、100余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投入强度从2018年的2.81%上升到2023年的3.34%,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排名中,上海-苏州集群位列第5,南京集群排第9、首次跻身前10。
“十五五”期间,长三角要在继续深化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充分发挥长三角创新联合体作用,进一步扩大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范围,特别是在长三角更大范围内打通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周边区域成果转化的有效路径,推动长三角能够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
03
“大数据”
三省一市加快建设数字长三角,涌现了一批数字经济的龙头企业,特别是2024年浙江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长三角已经形成了上海数据交易所等交易平台,并牵头建成全国首条数据交易链,实现“一地挂牌、全链流通”。在“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10个数据中心集群中,长三角枢纽节点规划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安徽芜湖2个数据中心集群,并启动了“1+4”算力平台互联互通工作,芜湖集群算力公共服务平台在国内首次实现通算、智算、超算、量算的“四算合一”。长三角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也有序推进,累计已有17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和应用实现跨省“一网通办”。
“十五五”期间,长三角要着力推动数据要素市场的互联互通,围绕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共同研究形成统一的规则制度。同时,要加快打造统一算力交易平台,加快建立长三角算力集团、长三角算力交易所、发展“算商”,建立“东数西备”“东数西训”“东视西渲”等算力资源市场化交易平台;发起设立算力淘宝、算力产业联盟等服务平台,提供普惠、易购、高效、去中心化、实时便捷的算力服务,推动多元化算力服务“一点接入、即取即用”,赋能科研机构和具有算力需求的企业,不断提升算力利用效率,实现算力资源线上交易和跨地域共享。
04
“大开放”
长三角作为我国改革开放高地,要肩负起引领全国扩大开放的职责。当前,长三角高能级开放平台加快建设,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发布全国首批数据跨境场景化一般数据清单;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成立并有效运行,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启动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印发实施,长三角“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会揭牌成立;义甬舟开放大通道、金丽温开放大通道深化建设,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启动实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互联网大会、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世界制造业大会、全球智能驾驶峰会、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等一大批全球性展会的影响不断扩大。
“十五五”期间,长三角要进一步加大协同开放力度,特别是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形势,要在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研究制订更加精准的应对措施,充分发挥各方主体优势,更好服务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企业和资源“走出去”。苏浙皖要积极对接和主动参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在长三角更大范围内建设全球城市区域。同时,长三角除了眼睛“向内看”,做好三省一市的内部融合,还要更多眼睛“向外看”,进一步深化开放协作事项,共同向海外争取更多更好的优质资源。
05
“大基金”
当前,基金已经成为长三角引导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要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类是长三角协同发起,共营共用的基金,比如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两期累计投资了47只子基金、52个直投项目,覆盖底层项目近1000个,为长三角地区培育了31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5年围绕创新要素的供给,安徽还将与沪苏浙共同探索建立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组织和支持优势力量联合开展产业目标导向明确的应用基础研究。
另一类是国家设立、落地长三角的基金,比如2023年全国社保基金会与上海市合作、由全国社保基金出资,在上海设立长三角专项基金;2025年由国智投和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三期出资,在上海设立了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是国内规模最大半导体投资基金。
再一类是地方设立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比如2024年上海发起设立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目前通过首批9只市场化子基金的遴选,以36.5亿元母基金出资撬动172亿元社会资本,实现4.71倍放大效应。
“十五五”期间,长三角要进一步精准设立和统筹运营大基金,特别是要研究设立都市圈产业科创母基金,通过两两合作或者多元合作等方式,更好促进都市圈范围内的科技联合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同时,要进一步协同推进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嘉兴五市科创金融改革试点,协同推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
06
“大市场”
长三角经过不断探索,在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联合发布实施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近期重点工作举措;推动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协同推出30多项具体举措;发布实施全国首个区域性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地方标准,累计联合发布区域性地方标准27项。
“十五五”期间,长三角要按照《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着力建设统一的商品市场,重在降低物流成本,这其中除了降低物流的经济成本,还要携手扩大对外开放、强化全球链接,降低物流的时间成本和信息成本;着力建设统一的服务市场,重在促进平衡充分,特别是上海要持续提升全球服务能力,探索面向大都市圈甚至长三角发放专业服务券,同时深入排摸对于苏浙皖特别是都市圈内城市的需求,实现供需匹配;着力建设统一的要素市场,重在打破边界效应,破除区域分割与边界效应,促进跨区域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着力建设统一的场景市场,重在明确准入标准,围绕共性产业领域,探索挖掘和统筹更大范围内的场景资源,为新兴产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机遇,特别是协同开展应用场景创新大赛,征集好技术、好产品、好方案,遴选出高价值应用场景,并优先给予政策和服务的支持。
07
“大通道”
长三角作为一个总面积约35.86万平方公里(与德国35.8万平方公里、日本37.8万平方公里相当),总人口约2.36亿人(超过尼日利亚2.27亿人,可排名世界第六),包含41个设区市的巨大区域,基础设施和开放通道建设,特别是“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至关重要。当前,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超级环线”高铁开通,高铁营业里程已超7600公里,较2018年的4150公里增加超80%,全长163公里的沪苏湖高铁通车,上海至湖州通行时间将从原来约2小时缩短至40分钟左右;连接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之间的机场联络线投入运营,“两场”联通最快只用40分钟;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一张网”加快构建,2024年度新建公共充电桩超12万个,车桩比达1.55。
“十五五”期间,长三角要加快推进“海陆空”一体化的大通道建设。要加快推进世界一流港口群建设,特别是要把经略海洋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有7座城市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其中长三角包括上海、宁波、舟山且均位于上海大都市圈,这三座城市要会同南通、盐城、嘉兴等城市,共同打造海洋大通道。要加快推进“四网融合”,在推进沪乍杭、沪渝蓉等干线铁路的同时,注重南京—扬州、南京—镇江、南京—滁州、合肥—淮南等跨市域铁路建设。要加快推进世界一流机场群建设,力争浦东机场四期、禄口机场三期、南通新机场、嘉兴南湖机场等早日投运,统筹谋划通用机场和低空起降点建设。
08
“大花园”
长三角是“两山”理论的发源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开展了诸多引领性的生动实践。长三角共同制定国内首部跨省域绿道建设标准《区域绿道贯通标准》,协同推进长江水系生态廊道建设,预计2025年初步实现长三角长江干流生态廊道省级贯通;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2024年长三角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3%,较2018年同期提升8.2个百分点;探索开展区域臭氧污染联合应对,共同开展长江口—杭州湾近岸海域污染综合治理攻坚,一体化示范区“一河三湖”等重点跨界水体实现联合河湖长全覆盖,实施固废危废利用处置“白名单”制度;浙皖两省签署《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开启第四轮试点,除资金补偿外,两省还在绿色金融、新兴产业、传统农业、文旅产业、人才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
“十五五”期间,长三角要深入挖掘湿地、林地资源的经济价值,在更大范围内探索碳汇核算、交易等生态价值转化的有效路径,充分体现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让乡村“既要貌美如花,也能赚钱养家”。要因地制宜借鉴加利福尼亚州的山景城(谷歌总部)、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德(微软总部)以及广东东莞(华为松山湖)、上海青浦(华为练秋湖)等地的经验,系统谋划“生态+创新”的布局,放大安吉国际数字游民社区建设经验,将生态优势有效转化为创新经济的驱动力,更好实现“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
09
“大平台”
长三角拥有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地六县”等多个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平台,2025年上海市普陀区还与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镇江、泰州“七市一区”正式携手,共同发力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
“十五五”期间,长三角要携手更好提升平台能级,引领三省一市深度融合发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作为制度创新“试验田”,在加快探索制度创新的同时,要协同推进建设大的创新场和孵化器,将绿色化与数字化有机结合,打造全球生态经济价值典范。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要统筹推进上海市“大虹桥”拓展和两带的协同协作,抓紧研究新一轮支持政策,深化虹桥-嘉定-昆山-相城功能走廊内涵,串联组团内和组团间的有机联系。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要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科创走廊,在深化走廊内部产业与科创融合的同时,积极服务江西等长三角毗邻地区。“一地六县”要抓住整体纳入上海大都市圈的机遇,做好沪苏浙皖四地毗邻区的“四手联弹”,将其打造为安徽融入长三角、链接大上海的重要窗口。同时,这些大平台要进一步提升能级,不断增强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经济带、服务全国乃至全球的能力。
10
“大都市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明确“实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根据《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共有上海大都市圈和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五个都市圈。同时根据《江苏2035规划》,江苏还规划了徐州都市圈;根据《浙江2035规划》,浙江还规划了温州都市区和金义都市区。这其中,上海、南京、徐州都市圈均为跨省域的都市圈。
特别是上海大都市圈刚刚经过了扩容,由之前覆盖沪苏浙部分城市的“1+8”扩展到覆盖沪苏浙皖部分城市的“1+13”,涵盖11.4万平方公里和1.1亿人口,GDP总量近20万亿元,分别占到长三角的31.8%、46.6%和60.0%,是长三角当之无愧的主引擎。
图:上海大都市圈范围内14座城市,来源:央视网
“十五五”期间,长三角的大都市圈中,要建立健全高密度的城际通勤网,特别是加快一批市域郊铁路建设,逐步建立各个都市圈的轨交运营公司;要建立健全高质量的产业协作网,深化技术攻关协同和创新转化协同,完善统计考核机制,深化飞地合作模式,更好反映都市圈整体发展成效;要建立健全高品质的公共服务网,都市圈内各个城市要各扬所长、构建优质服务网络,特别是深入挖掘都市圈内的历史文化,共同推出一批高质量文创产品,讲好江南故事,并联合制定同城化无差别受理事项清单,实现更多的高频政务事项都市圈内“一网通办”。
展望“十五五”,长三角一体化大战略更加充满期待。三省一市也将在十个“大”上进一步集中发力,展现更大的作为、拓展更大的空间、描绘更大的蓝图。
来源:中慧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