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万里援疆路,一生边疆情。2023年5月,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跨越山海,怀揣赤诚之心奔赴石城,在推动师市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倾情奉献、担当作为,用智慧与汗水浇灌石城热土。
万里援疆路,一生边疆情。2023年5月,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跨越山海,怀揣赤诚之心奔赴石城,在推动师市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倾情奉献、担当作为,用智慧与汗水浇灌石城热土。
为生动展现他们扎根一线、服务群众、促进发展的感人事迹与丰硕成果,大力弘扬新时代援疆精神,即日起,融媒体中心每周五特开设“‘援’定边疆 ‘情’系石城”专栏,将通过图文、视频、访谈等形式,记录援疆干部人才在智力援疆、产业援疆、文化润疆、医疗援疆、教育援疆等方面的生动实践。
本期展播援疆干部人才——石河子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李贺的事迹,让我们一同感受辽疆两地的深情厚谊,敬请持续关注!
援疆医生李贺的“三个愿望”
2024年11月,辽宁省援疆专家、现任石河子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李贺从辽宁铁岭市昌图县中心医院奔赴新疆石河子,开启为期一年半的医疗援疆征程。
“今天感觉怎么样?腿还疼吗?”
“手术的地方不疼了,挺好的!”
“中午吃完饭可以把床摇高一点,注意休息。”
精准判断、细致检查、耐心问诊……面对颅脑损伤、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等复杂病症,李贺运用国内外最新诊疗理念,依托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既显著提升治疗科学性,也增强了科室对患者的临床服务能力。
凌晨三点的手机铃声总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急促,当李贺抓起手机时,神经外科的毛利鹏医生压着焦虑的情绪,几句话将病人情况交代清楚:“李主任,刚收了一个硬膜外血肿的病人,患者29岁,车祸导致双侧脑挫裂伤及硬脑膜下血肿,已经深度昏迷,CT提示中线移位,得马上开颅!”
脑子刚反应过来,身体已经急速奔走在走廊里。推开门,麻醉师已经到位,正在核对信息。“生命体征暂时稳住了,但瞳孔有点散大,得快点。”麻醉师催促。
站在手术台旁,李贺所有的困意瞬间被剥离。止血、去除骨瓣、清除血肿、悬吊硬膜……每一步都不能有丁点偏差。窗外的天色慢慢泛白时,李贺的最后一针缝合也刚巧落下。发现监护仪上的曲线平稳下来,患者散大的瞳孔恢复到正常,他才感觉到后背的汗已经把手术衣浸透了。
这样紧张的一晚是李贺的工作日常。作为神经外科医师,他常常接到急诊,手术一做就是四五个小时。
石河子市人民医院的医生毛利鹏这样说道:“最让我敬佩的,是李贺主任那份深植于心的敬业精神,以及他精湛卓越的手术技艺。无论多晚,只要患者需要,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沉着有序地指挥全场。有他在,我们就有了主心骨——一次次危急关头,大家齐心协力,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也正是这样的时刻,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一名医生的使命与担当。”
患者刘某的家属动情地回忆道:“当时我爱人突发脑出血陷入昏迷,我们全家人都觉得天要塌了。李贺主任告诉我们情况非常危急,那天晚上,他整夜守在医院。那么复杂的手术,他硬是凭着精湛的医术和坚定的毅力,把我爱人从鬼门关抢了回来。”
“如今,我爱人已经能慢慢开口说话了。每次提起李贺主任,他都忍不住红着眼眶,反复地说,是李主任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我们心里都清楚,李主任救的不只是一个人,更是我们整个家。这样的恩情,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刘某的家属含着泪说。
援疆期间,李贺担任石河子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内一科、神经内二科3个科室的副主任。截至目前,李贺接诊门诊患者500余人次,实施手术160余台,其中开颅手术70余台,介入手术90余台。
长期以来,李贺的身体和精神一直处于紧绷状态。他的电话24小时保持畅通,面对复杂病情,每一次决策都像在走钢丝,压力极大,可每当看到危重症患者从死亡线上被“抢”回来,看到当地年轻医师逐渐能独立完成手术,他就又有了继续奋斗的力量。
“援疆是一场互利共赢的‘双向奔赴’。我们既要将内地的先进医疗技术带到新疆、带到石河子,更要把新技术真正留在这里,更好服务石河子人民。”李贺表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临床诊疗,李贺还承担了科室规培医师、进修医师和实习生的带教工作。他通过每周教学查房和实际病例指导,鼓励年轻医师积极思考、大胆提问,逐步培养他们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和诊疗思维。
科研也是李贺援疆工作的重要一环。他参与国家级课题《颅内血管内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性脑血管病中的长期预后及影响因素研究》,通过大量病例分析与数据研究,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有效提升了当地脑血管病的诊疗科研水平。
李贺告诉记者,他此行主要有三个愿望:“第一是培养医疗骨干,把技术真正留在石河子;第二是搭建起疆内外之间优质的医疗协作桥梁,实现技术互补、共同进步;第三是未来能成立神经外科培训班,推动更多人才赴内地交流学习,加速专业成长。”
李贺曾在援疆手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原来,援疆不是付出和给予那么简单。我们给这里留下技术,这里却回馈给我更珍贵的礼物——是看见病人重新站起来时,对生命两字的敬畏;是和大家连夜奋斗在手术台上时,并肩而战的兄弟情;是知道自己离开后,这里还有人用我曾教过的技术继续守护这里的百姓……这些比任何荣誉都实在!”
来源:石河子融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