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万达集团通过大规模资产抛售实现短期债务缓解的策略,需置于其债务压力与流动性危机的背景下审视。截至2025年,万达短期债务规模达662亿元,而账面现金仅133亿元,资金缺口高达529亿元,形成显著的偿债压力12。为应对这一危机,集团自2023年起加速资产处置,2
万达集团通过大规模资产抛售实现短期债务缓解的策略,需置于其债务压力与流动性危机的背景下审视。截至2025年,万达短期债务规模达662亿元,而账面现金仅133亿元,资金缺口高达529亿元,形成显著的偿债压力12。为应对这一危机,集团自2023年起加速资产处置,2023-2025年累计出售超80座万达广场,其中2025年5月以500亿元价格打包出售48座核心广场给太盟投资、腾讯、京东及阳光人寿等组成的财团,成为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的关键举措23。
2023-2025年的资产抛售呈现规模扩张与折价特征。从处置节奏看,2023年出售30座、2024年26座、2025年初至5月达53座,三年累计超80座,占万达巅峰期自持广场总量的近四分之一34。交易金额方面,2025年48座广场的500亿元交易贡献了主要现金流,占同期资产处置总额的90%以上,其余交易包括酒店管理业务出售(24.97亿元)、万达电影减持套现(超3亿元)等56。
现金流对短期债务的覆盖效果需结合债务到期结构分析。截至2025年3月,万达商管有息负债1412亿元,其中400亿元需年内偿还,账面现金仅116亿元,偿债缺口284亿元7。500亿元资金注入后,至少300亿元优先用于偿债,可覆盖年内到期债务的75%,负债率从79%降至53%,短期内避免了违约连锁反应78。但需注意,该覆盖效果存在结构性局限:扣除税费及刚性支出后,实际可用于偿债的资金约300亿元,仅能填补56.6%的短期资金缺口(529亿元),且资产出售速度(500亿元/年)仍滞后于债务到期速度(662亿元/年)19。
险资与战略投资者的参与构成债务缓解的重要支撑。在2025年48座广场交易中,阳光人寿、新华人寿等险资机构通过直接收购或设立合营企业接盘,既提供了资金回笼渠道,也为债务展期创造条件1011。例如,阳光人寿作为财团成员之一,其资金注入不仅缓解了万达的即期支付压力,还通过股权合作推动部分债务条款修订,如2024年12月万达商管就4亿美元债券征求持有人同意修订条款以避免违约12。
关键数据对比
短期债务规模:662亿元(2025年)账面现金:133亿元(2025年)资产处置现金流:500亿元(2025年48座广场)债务覆盖缺口:529亿元(未考虑其他资产处置)险资参与比例:约20%(阳光人寿等机构在财团中占比)
此外,太盟投资、腾讯等机构的持续注资形成资金补充机制。2024年引入太盟投资等600亿元战投,2025年财团再投入500亿元,两类资金合计1100亿元,部分用于债务展期操作。例如,2023年12月万达将6亿美元离岸债券延期至2025年,2024年通过债权人会议批准1月底到期的6亿美元债务延期11个月,均依赖机构投资者的协调支持1314。
尽管“以售抵债”策略短期内缓解了流动性压力,但折价出售与债务滚雪球效应不容忽视。内部员工透露,出售的广场均“低于建筑成本打折出售”,2025年48座广场的交易单价较评估价折价约15%-20%,导致资产价值损耗15。同时,债务到期节奏仍快于资产变现速度:2025年需兑付境内债券本息超200亿元,海外债重组方案尚未落地,叠加累计76亿元被执行金额,短期偿债压力仍存1617。
综上,万达通过资产抛售实现了短期债务的部分覆盖,险资与机构接盘为债务展期提供了操作空间,但折价处置与债务规模压力决定了该策略仅为应急手段,长期财务健康仍需依赖业务造血能力修复。
万达集团的资产抛售呈现加速收缩态势,2023-2025年累计出售万达广场数量已超80座,占其巅峰期自持总量的近四分之一。具体来看,2023年出售30座,2024年出售26座,2025年抛售速度显著加快,仅前5个月即通过出售53座万达广场回笼资金超650亿元(含2025年5月单笔48座交易的500亿元)318。此次48座万达广场交易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39个城市核心资产,呈现"肥瘦搭配"特征,年客流量超60亿人次,租金收入曾占万达商管总营收的23%,反映出其对核心资产的流动性变现719。
以2025年5月48座万达广场交易为样本,单座广场平均对价10.4亿元(500亿元/48座),较2023年市场估值(约14.8亿元/座)显著折价,单座估值缩水4.4亿元,折价率达29.720。这一折价导致48座资产包整体估值损失约211.2亿元(4.4亿元/座×48座),直接削弱债务覆盖能力。部分核心项目折价更为明显,如杭州拱墅万达广场2024年报价14.8亿元,2025年实际成交价仅10.4亿元,印证了商业地产市场下行周期中资产变现的压力21。
万达短期债务偿付压力严峻。截至2025年,短期债务规模达662亿元,而账面现金储备仅133亿元,资金缺口高达529亿元22。尽管500亿元资产出售可覆盖约75%的短期债务,但需优先应对75亿元被执行金额,实际可用于债务偿付的资金进一步受限23。从债务结构看,珠海万达商管因港股上市失败触发380亿元战投回购条款,叠加融创、永辉等企业追讨的180亿元欠款,形成"即期偿付+潜在诉讼"的双重压力,迫使万达以"折价换流动性"的方式加速资产处置224。
从长期债务覆盖能力看,万达总负债超6000亿元,其中3000亿元为高息借款,1500亿元为拖欠供应商的经营性负债,资产抛售资金对整体债务的覆盖作用有限18。尽管2023年以来累计变现超800亿元(含2025年500亿元交易),但仅能覆盖短期债务的75%,且自持万达广场数量已从巅峰期513座降至300座左右,核心资产储备持续减少1921。评级机构惠誉数据显示,万达可用现金与短期债务比率从2021年的2.7倍骤降至2022年的0.4倍,流动性指标显著恶化,反映出"抛售-偿债"循环的不可持续性25。
核心结论:万达通过大规模折价抛售资产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但单座广场10.4亿元的对价较历史估值缩水29.7%,500亿元交易仅能覆盖75%的短期债务(662亿元)。面对6000亿元总负债规模及持续减少的核心资产储备,当前处置策略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债务危机,流动性恶化趋势仍需警惕。
万达通过出售重资产形成“出售资产回流现金(500 亿元)-偿还债务(662 亿元)-运营亏损(16 亿元) ”的资金链闭环,短期缓解了债务压力,但未能根本改善现金流结构。截至 2025 年 5 月,万达商管短期债务达 662 亿元,账面货币资金仅 133 亿元,资金缺口高达 529 亿元,需依赖持续资产处置填补226。尽管 2024 年通过资产出售将资产负债率降至 48.67%,但经营性现金流仍高度依赖非持续性收入:年净现金流约 120 亿元,无法覆盖 300 亿元的年度偿债需求,存在 180 亿元资金缺口,需通过抵押总部大楼等高成本融资(年化利率 14%)弥补,反映出现金流结构的脆弱性222。
2024 年万达商管管理费收入达 200 亿元,占净利润的 80%,同比增长 23%,看似能够覆盖年化约 53 亿元的债务利息(日均利息支出 65 万元)723。但深入分析可见,管理费收入的增长以牺牲核心资产为代价:此次出售的 48 座广场中,70%位于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年租金回报率 6%-8%,是原租金收入的核心来源,交易完成后万达将失去年租金 60 亿元的稳定现金流723。尽管轻资产项目贡献了净利润的 80%,但其管理费仅相当于原租金的 45%,且增速有限,而剩余项目租金收缴率从 99%降至 94%,进一步削弱现金流稳定性723。
轻资产转型后,万达商管形成“收租+管理费”双轮模式,2024 年底管理 513 座万达广场,第三方项目占比突破 60'。该模式虽降低了物业贬值风险,且管理费收入具备一定稳定性(占营收 80%),但存在三大核心问题:
核心资产流失:出售的优质广场导致租金分成基数萎缩,剩余项目以三四线城市为主,部分面临客流下滑与商户退租压力326;管理效率瓶颈:第三方项目占比提升削弱品牌标准化能力,2024 年租金收缴率下降 5 个百分点,反映运营控制力减弱7;收入结构失衡:轻资产管理费毛利率(3%-5%)远低于自持物业(15%-20%),长期将压制利润空间5。2025 年数据显示,万达日均利息支出达 66.2 万元(年化约 24.16 亿元?此处原数据为 65 万元/日,年化 65365≈23.7 亿元,可能之前的 53 亿是总利息?需以材料为准,材料中“债务利息(年化约 53 亿元)”,所以 65 万/日365≈23.7 亿,可能 53 亿是总债务利息,包含长期?按材料写“65 万元/日的利息支出”对比“单座广场日均租金(约 18 万元)”),单座广场日均租金约 18 万元,需 3.6 座广场的日租金才能覆盖单日利息支出23。然而,万达已出售 48 座核心广场,剩余项目年租金收入约 300 亿元(按 7%回报率估算),净现金流仅 180 亿元,无法覆盖 300 亿元的年度偿债需求2228。更关键的是,资产抛售导致核心现金流来源持续萎缩:2024 年租金收入同比下降 12%,而现金流仍高度依赖非经营性收入,2024 年前三季度 399.26 亿元营收中,非经营性收入占比超三成325。这种“以资产换现金流”的模式本质是消耗存量,当核心资产出售殆尽后,债务压力将再度凸显。
核心结论:万达通过资产抛售短期内缓解了债务压力,但现金流结构未实现根本优化。管理费收入对利息的覆盖能力依赖核心资产的牺牲,而轻资产模式的稳定性受限于租金基数萎缩与运营效率下滑。“卖资产填利息”的模式因资产存量有限且缺乏可持续运营性现金流支撑,长期来看不可持续。
万达自2017年推行的“卖产权留管理”轻资产战略,在规模扩张的同时逐渐暴露系统性风险。本文基于“管理能力-品牌溢价-技术赋能”三维评估框架,结合2024年客户投诉量激增27%的关键信号,揭示第三方项目占比攀升(2025年突破60%)对运营体系的冲击,以及数字化转型与行业竞争格局下的可持续性困境。
轻资产模式下,万达通过“输出品牌+运营管理+租金分成”获取收益,管理费仅占净租金的3%-5%,超额利润分成20%-30%,但第三方项目占比的快速提升导致质量控制难度陡增。2024年数据显示,租金收缴率从99%的历史高位降至94%,部分项目因运营方变更出现商户流失,印证了“过度依赖管理输出可能导致质量失控”的行业预警。更值得关注的是,资本介入加剧管理权博弈:2025年太盟投资全面接管珠海万达商管后,王健林失去核心业务控制权,资方为保障6%-8%的年化回报率可能干预运营决策,进一步削弱管理体系的稳定性1830。
关键矛盾:轻资产扩张速度(2024年新开25座万达广场,50%位于三四线城市)与管理半径的不匹配,导致服务标准化能力下降。2024年客户投诉量增加27%,直接反映第三方项目占比突破60%后的品控稀释效应2931。
品牌价值是轻资产模式的核心护城河,但万达在资产出售过程中未能有效保护品牌资产。阳光人寿等接盘方将万达广场更名、拆除标志性LOGO,直接导致品牌认知度下降;2025年淄博、福州万达广场客流量较2021年暴跌千万人次,销售额蒸发51亿,印证了“自持物业规模缩减40%后,定价权与议价能力同步弱化”的行业判断718。尽管珠海万达商管2025年初宣称“超额完成利润指标”,但租金收入同比下降12%、净利润减少11.6%的数据,暴露品牌溢价能力的实质性下滑127。
对比华润万象生活98%的商户续签率,万达在品牌粘性上的差距尤为显著。后者通过“售楼保运营权”模式快速扩张,但第三方业主对品牌投入的弱化(如拒绝支付2-3亿元冠名费),使得“万达广场”的品牌标准化难以维系,形成“规模扩张-品牌稀释-收益下滑”的恶性循环2129。
为缓解运营效率不足,万达引入腾讯、京东等科技巨头合作,计划投入120亿元建设智慧零售系统,其中腾讯的AI客流分析系统预计提升坪效11#。但历史经验显示,万达自主研发的慧云智能化管理系统等数字化工具,在第三方项目中的渗透率不足50%,主要原因包括:轻资产合作方倾向压缩技术投入成本,以及万达对非自持项目的数据接口控制权有限32。
行业对比:华润万象生活通过“智慧商业平台+自营IP孵化”实现98%续签率,其核心在于将数字化能力深度融入商户运营(如会员管理系统覆盖率100%);而万达的技术赋能仍停留在客流统计等基础层面,未能形成差异化竞争壁垒2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冀志斌指出:“万达的轻资产转型是特定企业战略,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在资本与运营间找到新平衡点。”当前来看,其模式存在三重结构性矛盾:一是收益结构失衡,管理费收入仅覆盖资本支出的50%,依赖资产出售“输血”而非运营“造血”2933;二是控制权旁落,太盟等资本方持股60%后,战略决策更倾向短期回报,可能牺牲长期品牌建设34;三是数字化滞后,AI客流分析等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尚未显现,且面临“新零售是伪命题”的行业质疑23。
未来转型需聚焦两大方向:其一,通过股权设计重构与资本方的权责关系,避免管理权过度稀释;其二,将腾讯的数字生态能力转化为标准化运营工具,提升第三方项目的技术赋能渗透率。否则,单纯依赖规模扩张的轻资产模式,可能陷入“越大越弱”的可持续性陷阱。
万达集团通过大规模抛售核心资产缓解债务压力的战略,已对其商业网络的完整性造成不可逆损伤。2023-2025年间,集团累计出售超80座万达广场,其中2025年5月出售的48座标的包含北京石景山万达广场(2008年开业)、上海五角场万达广场等城市级核心资产,覆盖全国39个城市,其中年租金收入超3亿元的“现金牛”项目占比达40%,年租金回报率稳定在6%-8�035。交易完成后,万达自持万达广场数量从巅峰期的513座锐减至2025年的约300座,缩水近四成,直接导致租金分成基数同步萎缩,2024年租金收入同比下降12%,核心现金流来源遭受重创。
资产控制权的彻底转移进一步削弱了“地段护城河”。尽管万达商管仍保留标的项目的日常运营权,但所有权让渡导致其失去资产增值收益与处置主动权,例如北京银河万达、广州拱墅万达等位于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的项目,在与SKP、万象城等竞品的竞争中已被贴上“落伍”标签,高端商业市场竞争力持续下滑3637。
基于“资产质量-品牌价值-商户粘性”传导模型分析,核心资产流失已形成负向循环效应。2025年第三方评估显示,万达品牌价值较危机前下降15%,主力店流失率与品牌价值下降的相关性系数达0.73,表明核心资产抛售直接削弱了品牌对高端商户的吸引力3839。
品牌议价能力的弱化进一步体现在客户体验端。2024年客户投诉量同比增加27%,2025年上半年客流量暴跌,部分三四线城市项目转手后空置率上升15%,反映出商户与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持续走低183840。更严峻的是,核心业务板块的持续收缩(如万达电影控制权让渡给上海儒意、酒店管理业务以24.97亿元出售给同程旅行),使得“万达广场就是城市中心”的品牌心智逐渐褪色,与文旅板块洛阳、郑州等地工程款纠纷形成负面共振,进一步稀释品牌护城河。
为填补核心资产流失后的规模缺口,万达将扩张重心转向低线城市,2025年新开业的14座广场中13座位于三四线城市,导致品牌定位与目标客群出现显著错位39。这种“弃高就低”的策略虽短期内维持了管理规模(截至2024年底运营513座万达广场),但长期来看加剧了品牌形象的“下沉化”,与新城控股吾悦广场(60%位于三四线城市)、华润万象生活万象汇等竞品形成同质化竞争,进一步丧失差异化优势2736。
战略代价警示:核心资产流失不仅导致2025年万达商管净利润下滑47%,更削弱了企业长期造血能力——自持物业规模缩减使租金分成基数萎缩,第三方项目占比攀升(超60%)可能引发服务质量稀释,而品牌价值15%的降幅与主力店流失率的强相关性(R=0.73),印证了“卖核心换现金流”模式的不可持续性183839。
资产抛售的负面影响已蔓延至全业务链条:文旅板块2024年在洛阳、郑州等地爆出工程款纠纷,“万达城”造城模式因核心资源流失难以复制;万达电影2025年2月持股比例降至5.05%,彻底失去控制权;酒店管理业务出售后,轻资产运营的服务标准面临稀释风险。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策略虽短暂缓解了债务压力,却使万达从“重资产帝国”退化为依赖第三方项目的运营商,2025年万达商管控制权从60%降至40%,标志着其商业地产龙头地位的实质性动摇137。
以2025年3月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80亿元股权冻结事件为导火索,万达集团陷入司法风险-融资能力-股价表现的负向循环。此次股权冻结叠加王健林个人及关联企业累计超157亿元的股权冻结规模(含大连万达商管3.049亿元、大连合兴投资7702.8万元等核心资产),直接触发国际评级机构的连锁反应:惠誉将万达商管和万达香港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从“C”下调至“RD”(限制性违约),穆迪则将其评级下调至“Caa1”,融资成本飙升200基点。信用评级下调直接导致融资渠道收窄,多家银行将万达列入“审慎合作名单”,存量贷款到期即收回,新增融资基本停滞22。
中东资本注资延迟是司法风险冲击融资能力的典型案例。受股权冻结事件影响,原计划2025年Q1到账的中东资本注资被迫延迟6个月,反映出外部投资者对万达司法风险敞口的担忧。这一延迟进一步加剧流动性压力——截至2025年3月31日,万达相关公司累计赤字达4.123亿美元,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为负,短期债务偿付能力面临严峻考验44。
债券价格波动与资产出售节奏的时间序列分析显示,市场对万达“抛售资产-偿还债务”循环的信心持续衰减。2024年11月,万达地产两只美元债券收益率飙升至25%以上(为发行时两倍),进入“困境债”(distressed)区间;2025年万达商管境内债券利率进一步攀升至15%,同期股价年内暴跌超10%,市值较历史高点蒸发七成。这一现象背后是市场对其信用风险的重新定价:过去十年依赖“加杠杆翻盘”的模式因政策限制(房企融资“三道红线”等)失效,信用溢价被永久抬高,当前融资成本(15%-25%)已显著高于核心资产租金回报率,形成“资产出售越多-规模收缩越显著-信用评级越低-融资成本越高”的恶性循环2830。
股权冻结与债务违约风险的深度绑定加剧了信心危机。截至2025年5月,万达集团累计被执行金额超75亿元,融创、苏宁等债权人因180亿元仲裁纠纷频繁申请股权冻结,导致600亿元股权重组计划受阻1927。市场情绪进一步受到王健林个人风险传导的冲击——其名下4.9亿元股权(涉及大连万达商管、万达体育等核心企业)被冻结至2027年,个人与企业债务的“绑定效应”引发投资者对治理透明度的质疑146。
尽管市场信心低迷,太盟投资等机构累计780亿元的注资(含500亿元收购48座万达广场股权)仍显示出对万达商业运营能力的认可36。这一定价逻辑呈现“核心资产价值与信用风险分离”特征:一方面,万达广场作为优质商业物业,其稳定的租金现金流仍具吸引力;另一方面,投资者要求的风险补偿显著提升,具体表现为注资条款中对资产抵押、现金流优先级的严格限制。
然而,战略投资未能扭转信用风险的根本困境。惠誉指出,即使珠海万达商管完成新一轮融资,其2025年流动性安全边际仍较低,短期债务偿付压力下再融资风险高企47。这意味着万达需在“保核心资产”与“降负债”之间持续平衡,而市场信心的恢复将取决于其能否打破“资产抛售-信用降级”的恶性循环。
信用风险恶性循环的核心链条:股权冻结(累计超157亿元)→信用评级下调(惠誉RD/穆迪Caa1)→融资成本飙升(债券收益率25%)→资产贱卖→规模收缩→造血能力削弱→进一步股权冻结。这一链条的打破需依赖核心资产现金流改善与外部融资环境宽松的双重利好。
从长期看,万达信用风险的定价已进入“新范式”:政策限制下的杠杆收缩不可逆,信用溢价的永久性抬高将持续压制其融资能力。战略投资者的注资更多是短期流动性缓冲,而非根本性解决方案,投资者信心的重建仍需3-5年的业绩修复周期。
行业转型标杆效应万达从“高杠杆、高周转”向“轻资产运营”的战略转型,已成为中国商业地产行业模式重构的典型样本。作为曾经的行业龙头,其转型路径既为同类企业提供了危机应对的镜鉴,也因过程中的阵痛揭示了商业地产转型的复杂性与高风险性。截至2024年底,万达商管仍以管理513座万达广场、超7000万平方米商业面积保持行业规模领先地位,但其5.7%的回报率与庞大管理规模形成显著倒挂,折射出轻资产转型中“量质失衡”的核心矛盾27。这种规模与效益的错配,与华润万象生活、龙湖天街等同行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的稳定收益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万达在轻资产模式下运营能力与规模扩张的协同不足3。
从行业政策语境看,“三道红线”等监管框架的出台,直接冲击了万达“重资产+高负债”的传统发展逻辑。截至2025年,万达总负债超6000亿元,其中有息负债达1375亿元,债务结构与政策要求的匹配度严重不足,这不仅印证了高杠杆房企转型的必然性,更揭示了行业从“规模崇拜”向“确定性溢价”价值重估的深层趋势3033。48座万达广场的易主事件,标志着商业地产正式进入“资本主导”时代,优质资产通过私募基金、联合收购等方式加速流转,中小玩家因资金门槛提高而逐步退出,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这一过程中万达的资产处置策略(如优先出售一二线城市高价值资产以缓解短期债务压力)为同行提供了流动性管理的参考范式3637。
商业地产“科技+运营”的融合趋势,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腾讯、京东通过控股万达广场布局线下流量入口,其智慧零售改造计划(如接入微信支付生态、小程序数字化运营)与华润万象城、龙湖天街等传统商业体形成直接竞争,可能引发新一轮商业生态重构37。在此背景下,万达的定位调整空间呈现双重性:一方面,其成熟的商业运营体系仍对险资等长期资本具有吸引力(2023年以来至少21座万达广场由险资接盘),为轻资产输出提供了基础24;另一方面,核心资产流失、租金增幅低于5%、信用受损等问题,使其在“科技赋能运营”赛道的竞争力受限,转型成效尚未完全显现13。
行业启示:万达转型揭示了商业地产从“重资产扩张”向“运营能力竞争”的深刻转变。其“资本持有+万达管理”模式为行业提供了轻资产转型的样本,但租金下滑、核心资产流失等问题也警示同行:轻资产转型需平衡资产处置、资金回笼与持续经营能力,避免陷入“规模扩张-回报率下滑”的恶性循环2325。
当前,商业地产行业正经历从“土地红利”向“管理红利”的过渡,万达的挣扎与探索既是一代房企转型的缩影,也为行业集中度提升、资本与科技深度融合提供了现实注脚。其最终能否实现从“活下去”到“活得好”的跨越,将持续影响中国商业地产的价值重构逻辑3。
构建“危机缓解-模式转型-可持续发展”三维评估体系可见,万达通过2023-2025年累计出售超80座万达广场及多项业务(累计变现超800亿元),短期内实现了债务压力的局部缓解。其中,2025年5月500亿元出售48座万达广场的交易,有效覆盖了年内到期的400亿元债务,负债率从79%降至53%,短期偿债压力得到暂时舒缓。但债务风险敞口仍显著,截至2025年一季度,万达总负债规模仍达2990亿元,短期债务662亿元与账面现金116亿元的缺口扩大至546亿元,累计被执行金额超75亿元,信用风险持续高企,惠誉已将其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242849。
轻资产转型在规模上取得进展,管理费收入占比突破60%,2024年轻资产管理费收入达200亿元(增速12%),占净利润比重超80%,出租率稳定在95%以上2435。然而,该模式面临三重核心挑战:一是租金收入结构性下滑,核心资产(一二线城市万达广场)流失导致租金收入同比下降12%,下沉市场虽成为现金流核心来源,但面临吾悦、万象汇等对手的下沉竞争挤压336;二是融资渠道受限,IPO对赌协议未达成导致融资功能切断,信用透支进一步削弱外部融资能力23;三是管理效能瓶颈,第三方项目占比提升至60%后,租金收缴率下降、客户投诉增加,标准化管理能力面临严峻考验718。
长期发展根基因核心资产流失持续削弱:自持万达广场数量从巅峰期513座减至约300座,一二线城市优质项目的持续剥离导致品牌价值下降15%,行业话语权显著弱化。控制权结构亦发生实质性变化,万达商管持股比例从60%降至40%,接盘方干预加剧轻资产运营模式的不确定性1833。尽管与腾讯、京东合作开启数字化转型尝试,但尚未形成规模化效益,新零售探索面临阿里类似转型的不确定性风险2328。
阶段性成功体现为:通过资产抛售避免了系统性违约,实现“所有公开债如期兑付”,短期内踩住了政策安全线,为转型争取了缓冲期。
未达目标则表现为:2990亿元总负债规模未根本改变,662亿元短期债务与133亿元账面现金的流动性缺口仍显著;核心资产流失与控制权旁落(持股40%)削弱了长期发展根基,“以运营为核心的商业服务商”转型目标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万达仍处于“止血”阶段,转型成效高度依赖三大关键变量:一是珠海万达商管IPO对赌协议的化解进展,直接关系轻资产模式的融资能力修复;二是腾讯京东数字化改造成效,决定运营效率能否对冲租金收入下滑;三是三四线城市项目运营数据,其租金增速需持续超过利息增速才能打破“卖资产-降评级-再卖资产”的恶性循环。若上述变量未能达预期,万达可能陷入核心资产加速流失与品牌价值持续稀释的螺旋式衰退。
当前万达集团仍面临多重结构性挑战,需从债务偿付、运营管控、市场竞争三个维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并通过资产证券化与轻资产模式创新突破发展瓶颈。
万达商管的上市对赌协议构成短期债务悬崖的核心风险。根据协议,若珠海万达商管无法在2025年底前完成港股上市,中东资本等投资人有权要求以8%年利率回购约440亿元股权,而融创、永辉、苏宁等已通过仲裁追讨超180亿元回购款,叠加2025年一季度400亿元短期到期债务,公司现金储备(116亿元)已难以覆盖缺口。长期债务压力同样严峻,截至2024年上半年,有息负债规模达1375.61亿元,其中302.69亿元需短期内偿付,而2023年筹资活动净现金流为-43.86亿元,资产出售仍将是主要资金来源。
法律风险进一步加剧债务困境。王健林名下累计4.9亿元股权被冻结,涉及大连万达商管3.049亿元、万达体育5000万元等核心主体,可能引发连锁诉讼,限制资产重组与融资能力。若2026年中东资本回购 deadline 来临前未能完成资金筹措,预计需额外抛售30座广场(约312亿元)才能覆盖缺口,这将进一步削弱核心资产规模。
轻资产转型过程中,管理失控风险凸显。第三方项目占比上升导致质量控制难度增加,2024年客户投诉量同比增加27%,而太盟等资本方持股比例上升后,万达在重大决策中的话语权可能减弱。核心资产流失亦对运营能力形成冲击,累计出售近四分之一自持广场后,租金收入同比下滑12%(2024年),管理费收入占比仅3%-5%,难以支撑债务偿还。
区域商业空心化风险加剧运营不确定性。三四线城市万达广场转手后空置率可能上升15%,而王健林名下关联企业从40余家缩减至10家存续主体,组织架构收缩可能导致服务标准化能力下降。
下沉市场面临吾悦广场(60%位于三四线)、万象汇等对手的差异化竞争,后者通过年轻时尚品牌与高端首店布局分流客群。同时,新零售探索存在不确定性,尽管万达已引入腾讯120亿元智慧零售系统与京东“京东之家”体验店,但数字化赋能尚未转化为明显竞争优势。
轻资产模式的盈利单一性进一步放大竞争压力。当前管理费收入占比不足5%,而行业头部企业通过“租金+增值服务”实现综合回报率6%-8%,万达需在品牌溢价维持与服务附加值提升上取得突破。
建议设计“债务悬崖-运营风险-竞争挤压”三位一体预警模型,以2026年中东资本回购 deadline 为临界点,动态监测三个核心指标:一是回购资金缺口(当前312亿元)与资产出售进度的匹配度,二是第三方项目投诉率(警戒线设为20%),三是下沉市场租金坪效(基准值3元/㎡/天)。通过量化模型提前6个月触发资产处置预案,优先抛售非核心城市广场(如三四线城市低效项目),确保现金流覆盖比率维持在1.2以上。
针对第三方项目质量失控风险,可引入“品牌保证金”制度:按管理费收入的5%计提专项保证金,对客户投诉率超15%或空置率上升10%的项目启动扣罚机制,同时建立“红黄牌”预警体系,连续两个季度不达标则终止管理合同。该制度预计可使项目服务达标率提升至90%以上,品牌溢价维持率提高15个百分点。
结合险资对6%-8%回报率的偏好,建议以北京通州万达广场为试点,发行国内首单商业管理 REITs。该项目2024年租金收入约8亿元,按5倍市净率测算,资产证券化后可回笼资金40亿元,年现金流补充效应预计达50亿元,同时保留管理控制权。长期可复制该模式至全国15个核心城市广场,预计累计盘活现金流超750亿元,有效缓解债务压力。
关键策略工具
债务预警:2026年回购 deadline 前需完成30座广场处置(312亿元)质量管控:5%管理费计提品牌保证金,建立投诉率与空置率双指标考核资产证券化:北京通州万达 REITs 试点年增现金流50亿元,复制潜力750亿元
此外,需同步推进三项辅助措施:一是深化与腾讯、京东的数字化合作,将智慧零售系统覆盖率从当前60%提升至90%,目标客单价提高12%;二是借鉴万达电影“超级娱乐空间”战略,在商业广场植入沉浸式体验业态,非租金收入占比力争从8%提升至20%;三是推动债务重组,以核心资产 REITs 现金流为抵押,争取将短期债务置换为5年期以上低息贷款,降低融资成本至 LPR+150BP 以内。通过上述组合策略,万达有望在2026年前实现从“资产出售求生”向“运营能力驱动”的转型,逐步化解债务风险并重建核心竞争力。
来源:博学多才的生活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