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生中的河湟民间手工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4 15:29 2

摘要:“河湟”作为地理概念最早出现在《后汉书·西羌传》中,原指黄河上游以及湟水、大通河流域,故亦被称为 “三河间”。在现当代文化研究中,“河湟”则被视为一个有着宏大空间范围和时间跨度的文化传承区域,并产生了“大河湟”与“小河湟”的说法,“小河湟”之说因循自然地理概念

河湟地区是黄河上游重要的华夏文明发源地和文化传承区,也是中国西部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共生的区域。

“河湟”作为地理概念最早出现在《后汉书·西羌传》中,原指黄河上游以及湟水、大通河流域,故亦被称为 “三河间”。在现当代文化研究中,“河湟”则被视为一个有着宏大空间范围和时间跨度的文化传承区域,并产生了“大河湟”与“小河湟”的说法,“小河湟”之说因循自然地理概念,特指以青海省西宁市为中心的青海海东地区,而“大河湟”则泛指青海和甘肃两省的交界地带,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

作为人文地理概念的“河湟”由特殊的地理、文明形态共同界定,由于这一区域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界区域,同时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错过渡地带,历史上更是中原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之间的边界和缓冲地区,故河湟并不是一个恒定的地域范围,而意味着一个地处文化边界,由多元文明共同造就的文化系统。

文化视角下的河湟地区不仅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也是一个活态的文化生产区域。在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中,以黄河为血脉和肌体,华夏文明早期的氐羌文化、北方游牧文化、黄土文化共同生成河湟文化的底蕴。中古时期的丝路文明、陇右文化、青藏高原文化融汇成河湟文化的特质。近古历史上,茶马古道、民族走廊上的跨民族贸易、文化传播形塑了河湟地区的社会结构,构建了各民族共同的生活场域。

经过千百年的文化流动、人口迁徙,河湟地区形成特殊的人文传统,在此过程中,多元文化的互动与交融形成多重文化关系,构成互利共生的文化形态,形成独特的生命样貌。作为一个地域文化共同体,河湟文化与中国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保持了密切的关联,承载了多层次的文化意义,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象表达。

在中国传统社会,手工艺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既是维持物质生活的底层基础,也是服务于礼俗生活的重要媒介,其表征了中华文化的文明底色与生活逻辑。相对于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文艺形式,传统手工艺深植于日常生产生活之中,更注重物质与精神的自洽,讲求个性抒发和灵感创造,体现“用与美,文与志”相融的物性哲学。在此意义上,手工艺文化除实用功能外,亦表现出深刻的人文性和艺术性,是融汇了创造精神、生活美学、地域性格的文艺形式。

河湟地区不仅以灿烂的史前彩陶文化遗迹闻名,亦以多元活态的文化艺术著称,多个民族在历史上长期的生活和发展中遗留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年仍在河湟民间传承,形成河湟手工艺的文化背景和生活基础。

河湟民间手工艺品类丰富,形制多样,材质和工艺虽质朴粗粝,但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适应当地的水土环境,服务各民族文化生活。其不仅是源于不同生活需求的物质生产,也是基于共同精神诉求的文化生产,形成河湟特有的造物文化。

在历史上,河湟民间手工艺首先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蕴含丰富的文化基因。在甘青交界的临夏州积石山县,保安腰刀是驰名中外的民间手工艺品,其与西亚的大马士革刀制造工艺有密切的历史关联,是物质文明跨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实例。早期的保安腰刀曾为军器,后来逐渐演化为日常生活用具和工艺鉴藏品。在审美角度,大马士革刀身的花纹行云流水,因地域物产象形为“玫瑰纹”,保安腰刀的刀身同样遍布纹理,但因地域环境赋名“黄河流水纹”,两者审美的呼应并非偶然,而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与在地发展、流变的结果。在文化意义上,保安腰刀代表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融合创新,是“钢”与“匠心”的结合体,二者跨越时空的交融表征了这样一个事实:文化传播的实质是人的流动,也是基于差异的自然环境、人文风土和社会环境,对于共同精神家园的再造。

在现实中,河湟民间手工艺是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也是鲜活的生活形式。河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工匠擅长手工制作铜火壶,这种器物在清代由川蜀之地传入河湟地区,经过本地改造,造型与功能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审美习惯相融合,成为各民族共同珍爱的器物。生活场景中的火壶不仅是实用之器,也是雅俗共赏的文化符号,其不仅具有丰满峻拔的造型,传达温暖的感官意象,也是富有生命神采、言说浓厚地方感的叙事主体。在河湟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围坐在火炕桌边煨炉饮茶成为生活品质的象征,亦是招待贵客的重要礼仪。主人用铜火壶烧制滚沸的开水(因水花形状而俗称牡丹花开水),冲泡由茶叶、干果、冰糖调制的八宝盖碗茶,辅以特殊的饮茶流程和动作,丰富的视觉、味觉、听觉、触觉营造出浓厚的感官氛围,达成韵味十足的生活仪式,充实并活跃了河湟地区文化交融的生活情境。

在社会发展中,河湟民间手工艺更是各民族共创的文化。河湟地区素有多民族合作营造建筑的传统,自明清时期开始,各民族艺人常依据不同的行业和专长协同工作,不同的造物传统和审美习俗相互交融,砖雕、木雕、彩绘相得益彰,形成独具特色的河湟建筑风格。临夏砖雕是久负盛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河湟民族建筑的神韵所在。明清时期,砖雕文化随着移民和贸易传入河湟地区,其文质儒雅、低调奢华的美感备受青睐,很快融入各民族社会生活中。经过几代匠师的不断传承创新,砖雕作为一种技艺、行业甚至文化符号在河湟地区生根,建造出一座座青砖雕刻的城市。在多元共生的文化环境中,山陕、京津、徽派砖雕被临夏砖雕熔为一炉,呼之欲出的植物花卉、琳琅满目的博古器皿、质朴率真的吉祥图案交相辉映,使临夏砖雕超越民间工艺的文化界域,成为多元文化习俗和审美精神的集合体。

河湟文化既包含差异的文化习俗,亦表现出鲜明的文化共性,是以中华文化为母体的文化共同体。时至今日,河湟地区的建筑、砖雕、木雕、彩绘、铜艺、铸铁、腰刀、制砚、擀毡、食品等手工艺行业依然兴盛,刺绣、剪纸、服饰、皮影等民俗生活技艺更在各民族中活态传承,成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手工艺品融汇了自然、社会与人生信仰,蕴含深刻的地方情感,承载深厚的审美精神与创造价值,用“物”之锦绣繁华呈现出多民族互融共生的生活图景。

在长期发展中,河湟民间手工艺始终在跨民族共享中传播、交流与发展,其并非各自孤立发展的行业,而是与各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紧密关联的文化生态系统,充分体现了文化艺术的共享性和社会能动性,表现出造物文化对于多元社会关系的黏结作用。作为一种扎根民间的文化形式,河湟民间手工艺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格,其发展始终维系着多个民族和群体之间有机的生存关系和情感联系,推动了整个西部地区多民族共生、共创的文化精神的形成,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艺书写。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